老北京门钉肉饼 转载 老北京古建上的“门钉”

   门钉在早期只起加固门板的作用。由于一扇大门往往要由若干块板子拼起来,时间一久容易散开。为了避免散落,就在门板里头穿上带,又怕带不结实,于是再用门钉加固。后来门钉做得越来越整齐,横竖成行,渐渐成了装饰物。明朝以前对门钉的使用没有规定,到了清朝门钉的数目也就成了主人等级的标志了。

    在北京看见老建筑,一看有没有门钉,就知道是不是官宦之家;一数门钉的个数,就知道够什么级别。


                       (北京正阳门城楼的 9行 9列 81颗铜门钉)

                           皇家建筑都有81颗门钉(午门外的左阙门)


   关于门钉使用的数量,明代以前,无明文规定,到了清代,才把门钉数量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硫璃,门设金钉,...纵横各九。”

  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个钉。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


                         (故宫东华门是特例,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


    虽然皇家的大门规定使用“横九路、竖九路,九九八十一个门钉”,但也有例外。比如说:紫禁城的四个大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西边-西华门,三个门都设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唯独东边-东华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为何此处少了一行?用偶数门钉而不用奇数门钉呢?《大清会典》没说。

老北京门钉肉饼 转载 老北京古建上的“门钉”

    有人分析说:东华门是“鬼门”,所以用阴数门钉。理由是,先皇帝死后的殡宫从东华门出宫,其卤簿仪杖及百官排班也在东华门。据文献记载,清顺治、嘉庆、道光皇帝驾崩后,灵柩的确是从东华门出宫。又有人考证说:皇后神牌是由东华门迎入奉先殿,神牌属阴。故此门减去一行门钉,成了八行九列。

    说法不一,但东华门的门钉的确是八行。(不信,你可数一数上图。)


                             (位于西单的郑亲王府,门钉纵九横七,六十三颗。)

 清朝政府对亲王、郡王、公侯等府第使用门钉数量有明确规定:“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六十三颗。

                           (位于朝内大街的亲王府的大门门钉,纵九横七,六十三颗。)
   “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六十三颗。

 

                                  (郡王府的门钉,纵横皆七,四十九颗。)

   “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  门钉小物,规矩事大;倘若滥用,定惹杀身之祸。

 


                    ("白丁儿"的广亮大门)
    只要不是官府和王爷,多阔的财主——哪怕是住在磨砖对缝影壁墙,朱漆广亮大门里,那门上一个“门钉”也不敢有!要不怎么管平民百姓叫"白丁儿"呢!不管这说法是调侃、还是真事,反正你在北京胡同里,老百姓住的四合院的大门上是看不见门钉的!

    现如今在北京的大街上有少数商家胡乱在大门上安“门钉”,虽不至于被“僭越杀头”,但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9851/72663274214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谈天说地------老北京北新桥的故事 北京北新桥的海眼

原文地址:谈天说地------老北京北新桥的故事作者:高三2班四弟爱门,我自小爱听老北京的故事,记得八岁的时候大人给一角(俗称一毛,可以买五六斤西红柿,大概合现在十来块钱)舍不得化,在北新桥新华书店(这个书店现在还有)买了一本<老北京

老北京代表性吆喝叫卖知识总结 老北京的吆喝声下载

网络教学第一期一、老北京四九城概念(东西南北城)老北京的概念很宽泛,既指老北京城,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四九城),同时也指老北京人、老北京民俗礼仪等,老北京的一般界限为1949年。1949年以前为老北京,1949年后为新北京!老北京四九城,清末有“

老北京门钉肉饼的做法 门钉肉饼的做法

 1. 面粉加适量温水,揉成面团,醒半小时 2. 猪肉馅加料酒、姜末、盐、生抽、五香粉、味精、糖、香油搅匀,小葱切碎 3. 面团分成剂子,剂子擀薄,包上馅和一撮葱,像包包子一样包起来aIhUaU.com 4. 平底锅放油,5&#8212;6成热,下肉饼(

声明:《老北京门钉肉饼 转载 老北京古建上的“门钉”》为网友日光倾城幻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