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人表演的成语故事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3则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3则

  逐鹿中原

  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

  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

  【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泛指整个中国。

  【活学活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争相~,成就一番霸业。

  【妙语点拨】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石勒,醉酒后问徐光:“可以和哪位君王相媲美?”徐光圆滑处世,凭借着一番拍马匹的功夫,把皇帝这匹“马儿”拍得是心花怒放!所幸,这个皇帝尚有自知之明,还没有被手下忽悠地找不到北。我们从石勒的一番言论不难看出,他的豪情,他对自己才能的欣赏。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高远的志向与自信。

  【近义】龙争虎斗、鹿死谁手

  鹿死谁手

  【注音】lù sǐ shuí shǒu

  【成语故事】

  东晋时,北方羯(jié)族有个叫石勒的人,做过小贩,种过地,也被人作为苦力贩卖过。后来,石勒聚众起事,建立了后赵政权。不久,石勒又率兵消灭了前赵国,从而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

3个人表演的成语故事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3则

  石勒自命不凡地对臣子徐光说:“假如我生活在汉高祖刘邦的时代,我会老老实实地效忠于他;但如果我的对手是汉光武帝刘秀,我就要和他在中原大地上决一雌雄,看看到底是‘鹿死谁手’,天下被谁争夺到?”

  “鹿死谁手”这个成语,现在比喻不知谁会取胜。

  【出处】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晋书·石勒载记下》

  【解释】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用法】作宾语;用于比赛

  【近义词】龙争虎斗、明争暗斗

  【相反词】和衷共济、和平共处

  【成语举例】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挟天子以令诸侯

  战国中期,秦国因为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逐渐强大起来,便开始谋求开疆扩土。那么,先攻打哪里最好呢?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8年),大臣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张仪说:“我们先跟魏国和楚国搞好关系,然后出兵三川(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称为“三川”之地),堵住韩国的要塞,再让魏、楚两国配合我们,就可以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和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逼近东西二周的城郊,讨伐周王。周王自知没有人能救他,必然会献出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宝器。我们九鼎在手,地图、户籍在握,挟持天子然后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这就是王业啊!那小小的蜀地,不过是僻远之土,夷狄居住的地方。俗话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三川和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和‘市’。我们放着这样的好地方不去,却偏偏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去占领蜀地那个穷乡僻壤,这不是离大王的霸业越来越远吗?”

  司马错只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事情不会像你说的那样简单。”说着,他把脸转向惠王,伸出三个手指说:“大王,下臣听说,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富国,二是强兵,三是要天下人响应。要想富国,就要想办法开疆扩土;要想强兵,就要使百姓丰衣足食;要想让天下人响应,就要广施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大王一统天下的霸业也就完成了。现在大王您地少人稀,下臣觉得还是应从容易的地方入手。蜀地地域偏远,是戎狄之邦,首领暴虐,国内混乱不堪。我们秦兵一到,就如同猛虎进了羊群,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占领蜀地。我们有了那里的土地,扩大了疆土,从那里得到的财物可以使我们的百姓生活得更好。我们的军队不受损失,蜀地的百姓也不受伤害,而我们还获得了除暴安良的好名声,岂不是名利双收吗?”

  司马错说到这里,转头对张仪说:“你说要攻韩、劫持天子。天子力量虽弱,但众诸侯表面上还得尊崇他,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担这样的恶名。其他六国地域相连,他们一旦看清了利害关系,必然会联兵抗秦。凭我们现在的力量,灭掉蜀国是不会有问题的,但要击败六国的联军,恐怕还不行,那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秦惠王最后决定采用司马错的主张,立刻兴兵伐蜀。蜀地被征服后,秦国更加富强,诸侯国相比之下更加弱小了。

  ——《后汉书·袁绍传》成语故事

  【求解驿站】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活学活用】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张仪的“~”一策看似切中要害,但未免有点急功近利。相比之下,司马错的“富国强兵得天下”的思想,则比较务实。

  【妙语点拨】曹操势力刚崛起时,天下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凭借“光复汉室”而感召天下。在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欲谋求霸业,必须创造一种独有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这与“借尸还魂”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就是借了“天子”,拥有了号令天下的特权,为他的政治事业创造了无数便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696571/653711898.html

更多阅读

声东击西的成语故事 关于成语声东击西的故事

关于成语声东击西的故事【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

关于勤学的成语故事 关于勤学的成语

 关于勤学的成语:  1、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2、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3、幼学壮行:幼时勤于学习,壮年

关于水浒传的成语故事 关于水浒传的成语

  《水浒传》是宋代施耐庵的作品,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先河,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 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

关于读书的成语小故事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

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 32个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

   32个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  韩信是汉初名将,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韩信出身低微,靠着自己卓越

声明:《3个人表演的成语故事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3则》为网友烟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