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学习中无法自拔 沉浸在阴谋论里难以自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谢邀。很有意思,题目本身就在邀请进行「揣测」。并且从已有的回答来看,多少都带有点恶意。真是应了那句话: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的时候,剩下的三根手指指向了自己。
——我想尽可能地不带恶意,来「揣测」一下「恶意」是怎么来的。

首先要说的是,揣测本来就是人情之常。谁都是没办法直接看到生活的实相的。以题目描述中的第一句话为例,某人用苹果手机。粗粗一想,这件事当中包含的可能性至少就有:
沉浸在学习中无法自拔 沉浸在阴谋论里难以自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1,他可能不差钱;
2,他可能是果粉;
3,他可能很看重生活品质;
4,他可能希望被人认同;
5,他可能是随大流;
……
所有这些可能性都存在,并且不是非此即彼的,可能多少各有一点。但这样面面俱到地分析,未免太麻烦。满大街都是用苹果的人,每看到一个人都要把以上可能性全考虑一遍,脑子会烧糊的。——除非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特定的重要的人,我们愿意多琢磨。但琢磨再多,我们也仍然可能出错。——大多数时候,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就会对苹果的意义进行简化。比如一个人可能会这么想:「凡是用苹果手机的,都是土豪!」这是他在多次重复加工中形成的,最习惯的简化模式。
他这么去揣测,错了没有?当然错了,错得很离谱。但这样的错误无伤大雅,并且其实也无法避免。全世界的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进行「揣测」。说得中性一点,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无穷多种可能性进行一种主观的建构。没有这个机制,我们连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我很重要」,这句话本身就是在揣测,事实上经不起推敲。也大可不必推敲。推敲下去能有什么好?——单位的领导今天对我爱答不理,我仔细推敲这里面的可能性,可能性有一百种,哪一种是对的?这么想下去,这一整天什么都甭干了,全得耗费在疑神疑鬼上。干脆武断一点说:这事跟我无关,大概是领导今儿心情不好。这么一想,这事才能放下。至于说,事实上有没有别的可能?当然有。揣测出来的结论不全面,不客观,甚至根本不正确,这都是后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都是武断的,也只能是武断的。

之所以这么啰嗦,是想先阐明一个前提:揣测,乃至于错误的揣测,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东西。爱我的人对我百般宽容,讨厌我的人对我各种挑剔,本质上都在误解,揣测,以偏概全。你眼中的我,不过是基于我而生发出的一团幻影。我不能说:你没看见真正的我,所以你有问题。东东枪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为人为文不必奢求被理解,误解乃是人生常态。他看得是很透的。
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假如不能对「人不知」这件事心平气和地接受,也就不必再进一步讨论了。否则,我们带着恶意看待这一事实,以恶意对恶意,只会生出更多的恶意来。

恶意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恶意。我想用一个更中性的词,叫「敌意」。敌意是一种态度。对于同样的一种揣测,一个人带或不带敌意,也可以表现为截然不同的说法。比如下面的:
1,他不差钱 / 他人傻钱多;
2,他是果粉 / 他是苹果的脑残粉;
3,他看重生活品质 / 他个装逼犯;
4,他希望被人认同 / 他骨子里是屌丝;
5,他随大流 / 他缺乏主见;
……
可以看出,揣测本来只是揣测,属于事实判断的范畴,但是引入了「敌意」,就变得难听起来,带有价值判断的褒贬。这些话符不符合事实另说(也保不齐符合事实呢),但态度上摆明就是要跟人干一架的意思,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当然,一般人只是在脑子里这么挑一挑,不至于真的出口伤人。但就算只在脑子里过一遍,也带有划清界限的倾向。「这个人,是敌人」,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在宣告这样的信息,「让我在脑子里把他批倒批臭,这样我就不需要跟他扯上关系了。」

有人说这是寻求优越感。我的揣测略有不同。我认为敌意的功能,在于跟人保持距离。
跟人保持距离,我想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因为我用一种有敌意的态度面对你们,你们被我树立成了敌人,我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孤立我自己。这样一来,实际是让我更安全了。
打个形象的比方。一个男生可能会把一个女孩看成「女神」,在努力追求她,这种姿态在某种意义上是很要点勇气的,因为他把自己放到了一个不太安全的位置上:「我希望跟她近一点,但如果我被拒绝了,我会因此受伤」。而另一个勇气不足的男生,则可能会说:「我靠,她这样都能当女神?你看她脸上全是雀斑!」——他毫不客气地表现出对这个女孩的敌意,不单是为了优越感,也是在保护自我的价值:「她不可能拒绝我了,因为我已经在心里拒绝了她」。这样一来,他在人际中就可以免于遭受一次(在他看来是很严重的)挫败。就像小孩子下棋下到一半,眼看有可能要输:「下棋是呆子的游戏,我不玩了!」攻击并不一定是为了踩倒别人,有时只是撤退前的虚晃一枪。
虽然是一种自保的策略,但也会有牺牲。他因此失去了一段可能的关系。
这段关系对他越重要,损失就会越惨。在过去,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就那么点,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来来去去都是同样的一群人。一个人如果总是用「敌意」保护自己,总在心里拒绝别人,他自己很快就会变得很孤独,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相比而言,今天——尤其是在网上——眼界开阔了,人际关系没有那么稀缺了,用敌意和疏远来自保就没有那么可惜。反正都是素不相识的人,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也不少(他们说不定也是这样看我的),我穿上一层敌意的铠甲,那又有什么不好?
所以网上的「恶意揣测」比现实中多。「认真你就输了」,网络天然就是保持距离的地方。

但是你可能也看出来了,敌意并不是彻底的拒绝。事实上,敌意中也包含了亲近的意愿。
还拿男生的比方。一个彻底疏离不感兴趣的男生,压根都不会产生出冷嘲热讽的敌意。那些激烈表达着「她怎么可能入我的法眼」的,明眼人一望即知,心里恐怕正蠢动着心思。那念头一定是先进入了一个人心里,呆不住,才会被激烈扭打着向外赶。爱和恨往往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说敌意是自我保护,再往深一层,但那也是因为先察觉到了危险的征兆。
这里说的「危险」,如前所述,就是想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渴望。我需要你,这愿望中恰恰潜藏着被拒绝的不安,于是才要自保。说来相当拧巴——我需要你,所以我拒绝你,这样你就不能伤害我了——然而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一个模式,习惯到连自己都无法觉察。
所以有敌意的人,多半心里有过不易察觉的纠结。一方面对人有兴趣,有需求,想要亲近,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被人看轻的风险。所谓的恶意揣测,就是这样一种纠结下的产物。

所以如果你曾经被人恶意揣测过,不妨这么想:首先这个人对你感兴趣。——对于完全不感兴趣的人和事,他根本都不会放到眼里,更不会下工夫「揣测」。揣测本身,就代表了某种潜在的好奇,和深入了解的渴望。就算是痛心疾首地怒骂:「你是傻X,取消关注!」,你其实也能看出来,他本身还在关注你,想要你听见他的声音。但这种亲近的愿望,由于他的原因,不但未能贯彻,反而最终表现成为它的反面。——这是他自己的遗憾,与你无关。你大可不必以同样的恶意回应之。
往大了说,这纠结是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一种映射。互联网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它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时也越来越不值钱。为此,很多人最终都选择穿上敌意的铠甲,敌意的一面是渴望,另一面则是不安。我们与他人的距离从未像今天如此之近,但也从未如此之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0103/2461.html

更多阅读

我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长垣一中 13级1班 赵松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题记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的观点,没错,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带给了我很多快乐。古诗早晨,我与常建一起入古寺,陶醉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后禅

学习中遇到挫折怎么办?

人生旅途多挫折,学习生活中也有挫折,有的还比较严重,相信同学们会举出很多例子。所谓挫折,是指一种矛盾出现后心理和情绪上的逆向反应。这种矛盾现象,往往是心里所想和实际状况距离过远所导致的。这在学习生活中是常遇到的。在学习中遇

日照绿茶别在学习中丢失了自我

     今天在网络上看到了《日照举办黑茶生产技术和清洁化加工培训》的消息,据说这次培训还有7家茶企作为项目的实施单位,看来这次日照的黑茶培训结束后是要有个培训结果出来了,那就是日照黑茶将投入生产。去年笔者又在网络上看到

在学习中寻找经营自信

     6月20日至21日,2013中国化妆品零售峰会(徐州站)暨奥洛菲零售商学院开学典礼在江苏徐州海天假日大酒店如期举行。围绕如何提升化妆品专营店经营能力这一话题,《化妆品观察》主笔冯建军、上海森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

声明:《沉浸在学习中无法自拔 沉浸在阴谋论里难以自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网友莫忧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