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80后 我们都是80后-图书介绍,我们都是80后-出版信息

“我们都是80后”系列丛书――

《我们都是“80后”》:孙超,康瑞峰/编著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图书介绍

时光偷走了我们的青春,

岁月拿去了我们的纯真,

成长丢失了我们的童年,

成熟销蚀了我们的记忆。

是真情,不是作秀;

是怀旧,不是颓靡。

乖张做作;心比天高;敏感脆弱;悄悄老去。

“80后”已不再是青春的旗帜,但我们还想抓住青春的尾巴。

这是一本献给80后的怀旧的书。进入21世纪已经十年了,遥想起当年上小学时他们常讲“要做21世纪的接班人”,如今差不多也到时候了,可是他们却开始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过早地开始怀旧。怀旧也许是因为童年太过美好,也许是因为现实太过残酷,他们仍旧憧憬儿时记忆中美好的家园。

该书记录了80后这样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包括童年的回忆、学校的生活、爱情的迷茫、奋斗的艰难以及未来的希望五部分内容,全方位地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当下面临的问题。开始怀旧,标志着他们已经长大了,通过回忆过去的种种,能够帮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无论现实是什么样,他们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人,他们在未来二十年注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历史给予的机遇。他们曾幸运地见证了祖国走向开放、迈向富强的崛起之路,下面即将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看到“80后”留下的光辉业绩,他们建成的大厦、他们经营的企业、他们创造的文化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新时代的绚丽图景注定将由80后的颜色描绘出来。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出版信息

书名:我们都是“80后”

作者:孙超,康瑞锋/编著

出版发行:企业管理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印刷:北京东海印刷有限公司

书号:ISBN 978-7-80255-445-0

经销:新华书店

规格:170毫米X 240毫米 16开本 16印张 210千字

版次:2010年6月第1版 2010年6月第1次印刷

定价:30.00元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图书信息

“我们都是80后”系列丛书―― 总 序――我们长大了

时间在不经意间滑到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2.04亿人集体步入了“奔三”的行列,首次出现了一批30岁群体。针对当下近五成的30岁“80后”没有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甚至没有房子可住的尴尬困境,社会上的人们又集体开始思考、讨论2000多年前孔子的一句“三十而立”会不会变成“三十难立”?

没有谁能够记得清这是“80后”问题引发的第几次社会大讨论了,似乎这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争议声中逐渐长大的。从“小太阳”“小皇帝”到“最自私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从“最叛逆的一代”到“失梦的一代”,从“垮掉的一代”到如今的“三十难立”,在人们的印象中“80后”几乎可与“问题”“麻烦”这些词语等同。他们总是处在社会言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人们总是在为他们担心、痛心,害怕他们承担不了该承担的责任,害怕中国这份巨大的家业就此败落在“80后”的手里……

也许,他们忘记了“80后”在2008年奥运圣火护卫战、汶川大地震所表现出的惊人的理性与稳健;也许,他们忘记了“50后”曾是红卫兵的主力,“60后”曾普遍经历过上山下乡,“70后”曾大玩地下摇滚、行为艺术,经历过出国热、下海潮。而身为后辈的“80后”们,如此轰轰烈烈的故事竟然那么稀少。

每一代人的成长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一代人的成长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上一代人的严厉指责、批评。上一代人总是对年轻一代充满担心和焦虑(这似乎是古往今来留在人类潜意识中的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但到目前为止,现实还没有出现哪一代人彻底地把自己毁掉的情况,整个社会依然在运转、发展。

《我们都是“80后”》系列丛书的推出不是想厘清什么、辩解什么,因为时间自会证明――我们是优秀的一代。只是希望这套丛书能给“80后”的同志们提供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同时增加些许继续向前更进一步的力量。

每一代人的成长过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去担心什么,也不要去批判什么。走些弯路也好,摔几个跤也好,“80后”是垮不了的。请不要再将当下整个社会的生存焦虑强加在这个群体头上!那些关于“80后”的那些纷争、质疑言论可以休矣!

是为序。

康瑞峰

推荐序一:

同为“80后”

――日本旅华青年作家 加藤嘉一

“80后”一词,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我想,不是因为它不是个问题,或许,中国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中国的国情太复杂了。

在日本,年轻人也被讽刺。有个说法叫“若者(Wakamono)”,意思是“年轻人”。一般是只有大人(中年人)带着令人不舒服、不带有任何建设性的语气说,“现在的若者怎么不好好学习,有的还变成宅男,一点责任感和斗气都没有。我们年轻的时候……”

就这样草率地拿出“若者”发泄自己平时工作生活上的不满与压力,这是日本大人的常态。的确,在老龄化现象不断加深的日本社会上,年轻人如何度过青春,面向未来,是个牵涉到国家生死的关键问题。因此,大人们才带着一点点嫉妒的口气谈论年轻人。对此,带着朝气和脾气的年轻人表现出一点点叛逆的精神,更不听话,还是,默默奋斗?

我在想,中国的大人和年轻人的关系也是否如此?

毕竟是异国他乡的事情,我也不多干涉内政。但作为观察者,至少肯定的是,“80后”这个充满“阶级斗争”色彩的词汇登场,本身意味着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重大,其心态和走向必将决定中国的未来。未来是青年的。

之所以社会如此地讽刺,甚至痛骂“80后”,一方面是他们在期待你们,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嫉妒你们。毕竟,中国80后生活在国家已经走向改革开放这一高速发展时期,享受着相对或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这一切,那些正骂的人们在青少年时期未曾享受过。

“蜗居”也好,“蚁族”也罢,这些新概念的出现以及国人对此的热烈讨论,是让我感到新鲜的。因为,若在日本,或在香港发生,它们不会成问题。众所周知,香港年轻人“蜗居”天经地义。东京生活也是如此。我一个东京大学毕业,目前在高盛集团工作的哥们儿每天工作20个小时,住在东京最贵的六本木,一个月的房租费大概20万日元(15 000元人民币左右)。我说这么贵,应该很大吧。去了之后才发现,竟然只有20多平米。

“蚁族”这还有点北京特色。这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与物价的失衡,大都市生活的成本以及由此产生对未来的不安等现象有紧锣密鼓的关系。我很敬佩“蚁族”及其庞大的后备军。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不同,是有智力和体力,毅力和耐力,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问题,甚至国家大事,也保持着相对敏感的神经。但愿他们的未来光明正大。

前些时间,我上了窦文涛主持的《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谈的是“80后”和“蜗居”。我在节目里说到,“80后本来就是个蜗牛,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然后,不经头脑说出来的一句话后来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年轻人买房等于谋杀未来。”

我并不是否定或反对年轻人买房子,深知不管多不合理,多不人道,买房对绝大多数中国80后来说是获取“安全感”的唯一途径。我只是表示怀疑,付出那么多成本“换来”的安全感是否很虚伪?只有房子才能找到结婚对象的男人是否很虚弱?为买房而奋斗这一倒过来的逻辑是否很虚假?

唯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们都是“80后”。

加藤嘉一 日本80后

2010年4月15日 写于北京推荐序二:

一本新生代的集体日记

――著名影视演员 王菁华

“80后”也是有故事的人了――这是我看到这部书时的第一感觉。书中记录的这些东西基本上80年代出生的人都吃过、玩过、看过、听过、感受过,这是他们这个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记忆。这些经历塑造了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

从出生到现在,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角色上。时代造就了开放、潇洒、飘然的一代人,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肩膀上。

在现在的网络上以及其他各种媒体上,关于“80后”的讨论越来越多,“80后”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话题。他们成长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接触到了更多新鲜事物。他们曾经追星,曾经对娱乐“八卦”杂志不离手,伴随着“哇”“耶”“哇塞”等浮躁词汇,在某些人看来,这一代人一直在迷失着。但是他们正在渐渐长大,或者说已经长大,有着博客、欢乐谷、避风塘,有着家教、网校,还可以出国深造的他们或许应该被准确地称为“阳光一代”。

如今,长大后的“80后”已经全方位地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之中会有人成功,在新兴的领域做出了成绩,也会有人变得落魄颓靡,做出令上一辈人无法接受的行为;他们之中还会出现代言人,表达出这个群体的集体思想,比如那些“80后”作家,而这本书也担当了这样的角色。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大多数“80后”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社会竞争中,没有时间去回忆过去、记录记忆,没有精力去思考、去总结自身这个群体的思想观念和面临的困难,而这样一本书的出现,能够帮助他们记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自己心中曾经蕴藏的那些感觉。当他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可能会有人会心一笑,可能会有人感叹时光如水,也可能会有人随手翻开几页就扔在一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他们自己都忘了,还有这样一本书记录着这一个群体命运之路,见证着这一个群体成长,证明着这一代人与众不同的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一本“80后”的青春纪念册,是属于“80后”这一代人的集体日记。

“80后”站在一个承前启后的舞台上,在追求着上代人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过去,能够让他们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而重视这样一代人的命运轨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机会,更能够让他们更加坚定地向前走。

王菁华

2010年4月6日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作者简介

我们都是80后 我们都是80后-图书介绍,我们都是80后-出版信息

孙超,友称“大圣”,80后作者,山东籍,中文系毕业,主修汉语言文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善于思索研究文化热点。目前“蜗居”京城,潜心于图书行业,出版有多部图书,不求大行于世,只愿胸臆一抒,与君共勉。

康瑞锋,友称“康子”,80后,陕西籍,混迹于京城职场多年。博不专,精不透。尝欲用心理学之眼窥世间百态,而不得。多年与书籍、文字为伍,编著出版有心理学、人力资源、职场类书籍数本,以娱世人。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图书目录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80年代出生的人

推荐序一:同为“80后”

推荐序二:一本新生代的集体日记

总序:我们长大了

写在前面的话

引子如果你是80后

第一章回忆80后――记忆中的童年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她爱笑。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弹指间,“80后”已然长大成人,童年渐渐地淡去,但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的我们却仍然怀念童年,那永远不能重来也永远只属于80年代的童年……

第一节 趣味童年:每天疯玩到太阳落山

第二节 怀旧影像:动画片是最美好的回忆

第三节 影像中的记忆:陪伴我们成长的电视剧

第四节 留在舌尖的余味:香喷喷,甜丝丝,好吃看得见

学在80后――一直很努力

我们最美好的青春留在这里,在这里成长,那一幅幅美丽的青春笑容荡漾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第一节 校园情怀:还记得儿时同桌的TA吗

第二节 高考七月: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第三节 菁菁校园: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爱在80后――独自等待

爱,有时,真的就是一种感觉,一种魂牵梦萦的感觉;有时,真的就是一种意境,一种心手相携的意境;有时,又会是一种情怀,一种两情相悦的情怀……

第一节 李雷与韩梅梅:那些回不来的小暧昧

第二节 人之初恋:第一次牵手的时候

第三节 我们的“情流感”:脆弱、无奈、迷茫、憧憬

第四节 两个人的温暖:新结婚时代

奋斗80后――赢得自己

为梦想、为生活、为工作,关于人生的起点,我们没有选择。一路坎坷,一路的苦与乐,经验与微笑将注定与我们同行……

第一节 漂泊在外:没有选择的起点

第二节 80后职场:一代更比一代“猛”

第三节 理财:存、省、投

第四节 创业:我们一起上路

尾声未来我们一定是脊梁

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明天,一直在憧憬,一直在寻找……

后记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书摘

写在前面的话――光阴的故事

1980年1月1日,是个与往年没什么不同的元旦,但是从那一天开始,诞生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一直被扣着“小皇帝”“小公主”的帽子;他们总被大人们叫成“垮掉的一代”;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归他们所有;他们会叠纸飞机,飞之前总要哈几口气;他们喜欢“小虎队”,他们追逐“四大天王”;他们也写情书,也会在心里给那个第一次说“我喜欢你”的人留一块安静的“分区”;他们每天晚上六点半准时蹲在电视机前看那些舶来的《变形金刚》《花仙子》;他们曾经用“红白机”玩“魂斗罗”“超级玛丽”,到游戏厅买游戏币玩“ 快打”“ 三国志”,在网吧玩“CS”;他们依赖互联网,离开网络不知道怎么过;他们用过好多部手机,功能一部比一部先进;他们有 MP3、MP4,走在路上时,耳朵永远不会清闲;他们为人夫,为人妇,为人父,为人母;他们或许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薪水老是跟不上房价攀升的速度;他们发现朋友越来越少,却越老越好;他们行走在路上,没有机会喘歇……

他们的名字叫――80后。

2010年1月1日,他们集体庆祝自己的“生日”,从这一天开始,他们集体“奔三”。

15年前听刘德华的歌,老师说我们很前卫;15年后再听刘德华的歌,学妹说,哦,原来学长这么怀旧?15年前我们津津有味地看偶像剧,逢插播广告,连忙换台或者上厕所;15年后我们津津有味地看各种广告,遇到偶像剧,连忙换台或者上厕所;15年前我们以为孩子是一个奇迹;15年后我们知道母亲才是一个奇迹;15年前我们认为自己需要很多人的爱;15年后我们知道很多人需要我们的爱;15年前别人总是对我们很愤怒,就好像我们一直是个不良少年;15年后我们总是对别人很愤怒,就好像我们一直是个良好少年;15年前我们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她说:“对不起,我们还小。”15年后我们对一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她说:“对不起,我还小。”

时间不会怜悯任何一种生物,所以“回忆”这个词语总是显得悲伤而惆怅。当2010年的春晚上出现“小虎队”的身影时,许多80后又想起了那三个陪伴他们一起长大的大男孩。当你再一次听到他们同台演唱《青苹果乐园》时,心里是不是泛起了很多涟漪?

关注80后,聚焦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长大的动画和游戏,希望它们可以和你印刻在记忆中的往事吻合,也希望已经踏上“奔三”之路的80后们勇往直前,一路平安 。让罗大佑的歌来作为我们最后的结尾吧――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引子: 如果你是80后

我们一直是这样学会走路的,

怎么走到了这里,

路突然变陡了呢?

不能怪我们,

更不能埋怨路,

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也是。

不要再指责我们,

因为已然长大的我们,

有了话语权。

我曾怀疑我/在沙漠中/

从不结果/

无论种什么梦/

才张开翅膀/风却变沉默/

习惯伤痛/能不能算收获/

庆幸的是我/一直没回头/

终于发现/

真的是有绿洲/

每把汗流了/生命变得厚重/

走出沮丧/才看见新宇宙/

――信乐团《海阔天空》

“80后”是什么?

“80后”这个词最早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这一代人主要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的一代,他们的童年度过了美好的一段时光,学历也较上代人高些。但是目前相对较低的就业率和房价是该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另外还包括与“70后”争夺女友的竞争。刚参加工作的他们也因低收入和物价上涨而成为非自愿的“月光族”。

“80后”现在已经成长为壮年,逐渐成为各个岗位的责任人,这个群体同样面临着即将担负家庭重担的压力,种种压力使得80后人群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变得理性而不再冲动。 “80后”多是大学生,在各个岗位上都冲在最前线,当然做苦力的事情也变的多了。

由于80后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背景,他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很好的印象,早些年网络等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包含攻击的字眼处处可寻,如被称“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 “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对于这种指责,80后是不会接受的。80后这一代人相比来说从小确实生活的很幸福,衣食无忧,这证明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后的孩子们会越来越幸福,会吃的越来越好,会穿的越来越俏,同样的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会越来越垮掉,越来越没责任。相比上一代,80后确实出现了个别的叛逆青年,而他们是极少数的,大多数80后青年,还是积极向上,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爱心的。姚明、易建联、刘翔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力量、坚强、毅力、速度;李想等代表了年青一代的智慧、进步、创新;胡彦斌、马天宇、周笔畅等代表了中国年青一代的乐观、活泼、魅力、张扬;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郑小琼、林星、李傻傻、邓安东、戴志康、巩巩幻想者等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才华、博学、聪慧、激情。他们的经历是事迹足以说明80后这一代人的强大。现在80后的年龄介于20~30岁之间,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与吸收能力极强,他们在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崛起,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他们有张扬也有低调,做事重视效率,厌烦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80后与90后不同,他们存有从小到大眼见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的成就的完整记忆,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简单充实、在今天看来珍贵特别的童年时代,以及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新千年第一批彰显个性的族群的少年时代,最终成为了现今这群开始思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他们是一直亲眼鉴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新一代,在20年左右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奋起拼搏史。

怎样的一代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桑看,80后都是特殊的一代人。这种特殊并不是说值得炫耀,而是一种介于年代、历史、命运之间的特色。

我们在贫与富的边界上走过,在自由与约束的边界上走过,在纯良与邪恶的边界上走过,在闭塞与开放的边界上走过,在金钱与财富的边界上走过,在道德与道义的边界上走过,在世纪与时代的边界上走过。在我们出生之前,长辈们可能就先决定了我们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更加成就了这种特色。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张学友、刘德华的歌声长大,在周杰伦、蔡依林的曲风中陶醉,在《超级女声》的竞赛中“疯狂”,最后在一些偶像三流歌手中“死亡”……

过家家,打弹子,丢沙包,推铁环,扇洋画,折飞机,抓知了……这些都是我们的童年。

还记得那锅爆米花的味道么?

幼儿园的时候,每天中午要午睡,定期要出去郊游,放学回家还要排队。

后来上了小学,整天写拼音、念文章、组词、造句;下了课满操场跑,玩警察抓小偷、跳皮筋的游戏;每天学语文、学数学,每周上两节自然课、两节思想品德课,有时候还要上上音乐课,唱的是《粉刷匠》《鸭舌帽》《当我们荡起双桨》《希望在田野上》;那时候老师总是要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向赖宁学习,每年清明还要组织去扫墓,向为人民、为祖国牺牲的英雄们致敬、默哀;每天放学回家抄生字、背课文、做算术。无聊的生活,却乐此不彼……

我们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看电视,那时候看《西游记》,看《新白娘子传奇》,看《葫芦娃》,看《铁臂阿童木》;开始玩机器人,玩塑料枪;每天拿着一角钱等着买雪糕,没等到的时候还要哭丧个脸郁闷一整天,甚至吃完了的木棍子还舍不得仍,仍然嚼个稀烂;每过一段时间就开始盼着爆爆米花的人,他一来我们就会就提上一口袋米去排队――一小袋米换一大袋爆米花,虽然还要给点钱,但当时还是觉得很实惠。

后来我们开始看《大风车》,看《小龙人》,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开始看《圣斗士》《机器猫》《变形金刚》,还有《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足球小子》;四五年级的时候,四驱小子播得很热,我们又玩上了四驱车、雷速登、遥控船,有时候用坏了还自己买个马达来换上,当时感觉自己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天才;后来我们又玩上了那种仿传呼机的电子表,别在腰杆上,很是过了一把暴发户的瘾。

1997年香港回归,老师天天教我们唱《七子之歌》,而且给我们讲述了现在我们的国家是多么的强大,让小小的我们热血沸腾了一回。而那一年,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举国哀悼……

随着高科技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又玩上了游戏机,像电脑键盘一样的小霸王学习机。几十块钱一盘的游戏卡贵的要命,《超级玛丽》《魂斗罗》《冒险岛》《坦克大战》《赛车》……基本上每个都是通关了一次又一次,当然,除了一百多关的《坦克大战》。

后来我们又听上了随身听,开始了第一次与音乐的近距离接触。我们听刘德华,听张学友,听小虎队,在他们的歌声中无意间养成了一个人在房间里哼着歌的习惯;后来张宇出现了,带着他那首《月亮惹的祸》,还有张信哲的《过火》,让很多人产生了想当歌星的冲动。当然,后来很多人还是一直坚守着自己小时候就一直坚持着的科学家梦。直到梦想破灭才告诉自己,童言无忌,那只是自己小时候天真的体现……

1998年年,长江发大水,那年的洪灾堪称百年难遇,淹死了很多人。基本上整个夏天,全国人民都在抗洪救灾,众志成城,英雄事迹多不胜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天天播。

1999年,美国的四枚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邵云环等3位中国同胞牺牲;12月20号,澳门回归。

2000年,我们基本上都小学毕业了,玩的东西也不再那么幼稚了,游戏卡一类的儿童游戏已经过时了。很多人开始玩《拳皇争霸》,玩《三国志》,玩《越南战争》。

2001年,我们上了初中,开始接触文言文,开始背“子曰”,开始学历史,开始数落八国联军的罪恶,开始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也是在那一年,美国的世贸大厦被本・拉登的手下的恐怖分子开飞机撞了。那时候,我们学物理,学化学,学生物,对人体构造的好奇心也是在那时候开始萌芽。

我们已经不再看《西游记》了,不再看《新白娘子传奇》了,也很少看动画片了。那几年,家里已经有了VCD,郑伊健的《古惑仔》,周星驰的无厘头,成了我们的最爱,还有《流星花园》的热播。接着,JAY来了,林俊杰来了,后来蔡依林也来了,SHE来了,阿杜来了,小刚来了,还有杨坤,那个唱歌“有个性”的歌手。

2002年,“世界杯”来了,国足出线了,中国“入世”了;也是在那两年,QQ泛滥,手机泛滥,《热血传奇》风靡一时,以至于沉浸其中的同学们每天上课都还以为自己还在“沙巴克”守城,或是对着一群怪物挥“半月”。

2003年,“非典”爆发,死了很多人。学校组织每天上课前测体温,在家还要吃中药抗“非典”,记得板蓝根卖得很贵。还有就是“神五”飞天,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使者”。也是在那一年,张国荣死了,梅艳芳死了,柯受良死了。我们开始感叹生命原来如此脆弱。

2004年,我们又开始听艾薇儿,听布兰妮,我们用上了MP3,我们开始频繁接触外国的音乐、电影。那几年,韩流闹得很热,自“流行花园”以后,很多人爱上了偶像剧,一大批偶像歌手、偶像演员、偶像团体相继出现。那一年,我们身边的同学,升学的升学,打工的打工。

2005年,我们大多都已经上了高中了,生活又不一样了,整天对着一大堆书读过来念过去,渐渐开始烦躁,开始叛逆,开始和父母吵架,开始上课睡觉,开始接触小说,开始诅咒中国的教育制度……我们的很多东西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的。高三的时候,学习更加紧张了,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开始担心考不上大学,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打算,或者有人已经回家等着拿高中毕业证了。那年的《超级女声》很火,红了李宇春,红了周笔畅,红了张靓颖……

2006年,三峡大坝建成,青藏铁路通车,真所谓高峡出平湖,"天路"通边疆。也是在那一年,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2007年,三年的高中生涯基本都已经结束了,有人背着行囊远赴他乡求学,有人愁眉苦脸四下奔波打工,有人斗志昂扬追求人生理想;那时候我们整天写同学的留言本,整天照相留念,有些迷茫,有些不舍。那一年,最小的80后,17岁。

2008年,很不平凡的一年,冬季雪灾、“艳照门”风波、西藏“打砸抢烧”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伪劣奶粉事件、全球金融风暴……很多事情让人终身难忘。

2009年,我们开始感叹时光如水,原来自己已经长大了,父母渐渐老了,很多以前的同学也已经没联系了,超级女声已经过时了,周杰伦一年一张的专辑也已经出了好多年了;我们开始怯生生地心疼起老爸、老妈;或信誓旦旦,或踌躇满志,有些迷茫,有些感伤……

如今的我们,各自怀着不同的梦想,毕业、工作,或者读研继续做知识分子,或者开始在异国他乡活色生香的留学生活,或者做待业青年、无业游民;该分手的分手,能领证的领证。

80后度过了没有电脑和综艺的童年,正经历着没有战争和饥饿的童年。在不知不觉中,新生代的偶像比我们的年纪还小,当博格坎普挂靴、小贝去了美国大联盟,当我们开始挣钱、养家、还房贷车贷,当周围同龄人已经有人结婚生子、甚至有人结了又离,当和一起长大的兄弟聊天总是遥想起当年怎样怎样,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然长大,也有了所谓的曾经,也有了故事可讲。

当“60后”、“70后”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还在诟病我们幼稚、娇惯、叛逆的时候,当我们自身仍未放弃对时尚与新潮不懈追随的时候,“怀旧”过早地被降临,“回归”过早地被渴望。我们怀念我们的童年、感怀我们的过往,因为,那就是那个已然失落的精神乌托邦。

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我们也不例外。

80后是什么颜色?

80后的这一类人,好像很花心,其实很专一;好像很坚强,其实比谁都脆弱;好像很开心,可是笑容背后的哀伤谁能懂?

其实很多时候,80后的这一代人害怕孤单。因为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一个人的时候,他们会胡思乱想,他们会想起那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会想起那个模糊却又清晰的脸庞。他们的要求总是那么低――只要爱着的那个人陪着他们就好。

其实很多时候,80后的这一代人是在自我折磨。明明很爱很爱对方,却宁愿心痛地让爱情死掉,也会选择放手,然后转身离开,任眼泪随意放肆……

其实很多时候,80后的这一类人都在感伤。不是他们多愁善感,只是容易触景生情罢了。他们喜欢用文字来刻写心情,这是他们的一种寄托方式。

其实很多时候,80后的这一代人很敏感,很容易猜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他们神经兮兮一整天。所以不要让他们恐慌,不要让他们伤心。

其实很多时候,80后这一类人都处在矛盾之中。是继续还是暂停?是放弃还是坚持?看似感性的他们,却往往于最后总是让理性驾驭整个思维。

其实很多时候,80后这一类人总是活在过去。他们总是不经意地在现在的生活中找寻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虽然他们自我约定要忘记过去,可是他们忘了,过去早已在脑海根深蒂固……

其实很多时候,80后的这一类人害怕看见别人的甜蜜。不是嫉妒,只是会觉得那和以前的自己好像,然后会陷入整个回忆,待过往的疼痛唤醒自己的意识,再一个人慢慢舔舐自己的伤口。

其实很多时候,80后这一类人都很执著。有时候不明白他们在坚持着什么,他们是在期待那个没有结局的故事的结局,还是在等待更大的伤害?

80后这一类人,缺点太多、脾气太臭、不仅任性、而且敏感多疑。所以要么不要轻易招惹他们,要么就用真心对待他们。因为他们的心脆得很,你们伤不起。

80后的我们就是傻子,最傻的傻子,甚至不知道未来到底还有多远……

我们可以不看电视,但电脑是必需品;有了时间,我们会一整天泡在网上,又不知道做什么好。

手机、钥匙和钱永远是我们出门一定要带的三件宝,吃饭和KTV是我们同学聚会的必修项目。

不论和多少人在一块,我们的手机总挂着QQ,一堆人聚在一块,一人一台手机,各玩各的。

我们的爱好中必定有一项是睡觉;我们永远不清楚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没怎么吃,也没怎么穿,钱就是不见了;我们什么都可以“随便”,因为没那么多时间,也不在意那么多的事情;

我们在熟人面前是话唠,生人面前却总是一言不发;我们永远能感觉得到寂寞,不管是一人独处时,还是身在人群。就像歌中唱的一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们曾经为了爱情可以不好好的读书,曾因为别人都恋爱了所以自己就恋爱了。其实更多的是练爱而不是恋爱,然后连自己都开始怀疑曾经对爱情的坚持。

我们总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并以此作为对别人不屑的理由;我们会毫无理由没有资本地高傲,骨子里却很自卑,期待肯定,期待认可,被人诟病做人失败的时候连说话的勇气都没有。

我们会时常感觉到,人越成长,越容易孤单;午夜醒来,会愕然发现,从来都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曾经以为一辈子陪在身边的朋友,某年某月,就突然发现他们都不见了。

我们有时候很消极,拒绝长大,不喜欢被人说成熟。可是突然有一天,小孩都开始叫自己叔叔阿姨了,我们才惊觉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突然有一天,我们没那么“愤青”了,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会告诉自己,社会就是这样。

我们自己的心里都很清楚,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

曾不顾一切的追求过的,后来变得一文不值;父母曾百般阻挠的事,直到自己受伤,才明白,父母原来是对的。

曾无数次地问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到后来,已经懒得的去想活着的意义。

80后的我们,为了追求幸福,假装坚强其实脆弱。

80后的我们,有很多的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破灭了。

80后的我们,有的出名,有的默默无闻。

80后的我们,挣扎过彷徨过,不过还是挺过来了。

80后的我们,已经退去青春年幼的稚嫩,不再有年少轻狂的梦了 ,开始了适应社会大家庭。

如果你是80后,那么看这本书的你,童年的记忆还剩下多少?16岁的时候在做什么?那时同学少年的名字还能念出来吗?有喜欢的人吗?那个人现在还有联系么?你们还在一个城市吗? 交往过么?分手了么?是因为太小所以喜欢得太短暂?还是因为根本不懂而无意伤害?当初牵着的手如今握紧了谁? 偶尔还会想念么?偷偷许过誓言么? 实现了么?还是已经全部忘了?

这是个关于我们的故事,是转眼匆匆那年的事。如果一起经历,如果正在怀念,或正打算回忆,那么,就在这里打开自己的记忆,回首自己曾经喜欢过、厌恶过、享受过、烦躁过、笑过、哭过、闹过的童年吧!

……

……

……后记这是一本献给80后的怀旧的书。进入21世纪已经十年了,遥想起当年上小学时我们常讲“要做21世纪的接班人”,如今差不多也到时候了,可是我们却开始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过早地开始怀旧。怀旧也许是因为童年太过美好,也许是因为现实太过残酷,我们仍旧憧憬儿时记忆中美好的家园。

没有人会不认为80年代后出生的人都生活在蜜罐中,就像没有人能体会80后的无奈。80后是幸福的,和老人们相比,80后没有受过更多的苦,他们的生活比前辈们要好得多。但这不是全部,他们面临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前辈们少。

真实的80后,生在蜜罐里,长在鸟笼中,活在战场上。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不得不直面改革和变化,他们碰上了计划生育,所以大部分的80后孤独地长大,动画片、零食、游戏和童话几乎是他们在童年里感到最美好的全部。上学后,80后的青葱岁月,没有革命年代的激情,没有“解放全世界”的豪言壮志,也没有让世界“改天换地”的无限憧憬,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排名、家长会。他们的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完成他们当年没法实现的梦想。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对孩子的培养抚育上,期待超越了理智。没有人理解80后真正的期待和愿望,因为那时他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目标和方向。

谁都曾经不成熟过。一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80后,却在步入社会的时候遇到了严峻的就业环境,更脆弱的一代遇到了更残酷的时代。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与同样浑身是刺的同代人相处,还必须学会拔掉身上某些刺以便跟其他年代的人更好地沟通。在这样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里,在这样的就业大战、竞争狂潮中,80后只能勇往直前,别无选择,这一群去掉了传统束缚的小马驹必然要放归到市场经济这一真正意义上的野外环境中去生存,开辟属于他们的时代。但是,他们没有体会过枪林弹雨的恐慌,没有经历过旧社会动乱的迷茫,没有感受过失去至亲的痛苦。因为有太多的“没有”,所以他们的生命中缺失了一些更加珍贵的东西。

当然也没人能够理解80后最爱的个性生活。他们最爱叫嚣“我的生活与你无关”,可偏偏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是迎来了恋爱结婚的春天。这时再说“我的婚姻与你无关”似乎就底气不足了,毕竟婚姻就是事事与他(她)有关。很多80前的人曾担心他们:婚姻需要隐忍、担当和包容,而这些恰好是80后人的品质里所欠缺的。而结果呢?80后找到了他们自己的婚姻模式:不会做饭,可以外食;不会家务,有钟点工;家庭开支,可以AA制,谁也不欠谁的……或许有人说,他们没有遭受过婚姻失败的打击,没有体会过婚姻的责任,还没有为人父母,怎么知道什么是爱情,有什么资格谈婚姻,又怎么诠释什么是人生?可对80后来说,自由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婚姻本身。没有人理解这又是什么“谬论”,这都不重要,他们只不过是现在还不成熟而已,时间会证明一切。

有人说现在的80后,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而正因如此,当他们有梦想的时候,就不会相信有什么困难可以把他们阻挡。他们会马上动手,向梦想拼命冲锋。谁说80后没出息?鲁迅不就是80后的吗――1881年,李大钊不就是80后的吗――1889年,一百年前的80后那么有出息,一百年后的80后焉知不会更上一层楼呢?

或许,80后的人没有太多的经历,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前辈们的流血精神,没有受过更多的苦……有太多太多的“没有”,不过80后的人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年轻,输得起,不怕从头再来。我们可以把这些“没有”转变为个性的武器,用最新、最潮的方式诠释我们的生活,用最新、最酷的冲锋方式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富有”。

无论现实是什么样,我们都是一群朝气蓬勃的人,我们在未来二十年注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我们幸运地见证了我们的祖国走向开放、迈向富强的崛起之路,下面即将开创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看到“80后”留下的光辉业绩,我们建成的大厦、我们经营的企业、我们创造的文化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新时代的绚丽图景注定将由80后的颜色描绘出来。

历史已经搭好了舞台,就等着我们上演最华丽的舞步。在这个舞台上,我们会找到自己的老师,会找到自己的舞伴,会找到自己的团队,也会找到自己的对手,因为同在一个舞台上的我们有着同样的经历、同样的特质、同样的梦想,因为我们年轻、我们自信、我们积极、我们热爱自由、我们崇尚美好

――因为,我们都是80后。

同志们,加油吧!

孙超 2010年4月16日

写于北京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社会影响

“80后”近年来一直是媒体和社会的热门话题,但许久以来却没有一本与此有关的重量级读本,不能不说是憾事,这本《我们都是80后》的面世将会成功填补这一空白。它不仅是80后的纪念册,也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组成部分。

――畅销书《藏地奇兵》作者巴娃

之所以社会如此地讽刺,甚至痛骂“80后”,一方面是他们在期待你们,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嫉妒你们。80后本来就是个蜗牛,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中日文化交流大使、日籍旅华青年作家、媒体人 加藤嘉一

哪怕他们自己都忘了,还有这样一本书记录着这一个群体命运之路,见证着这一个群体成长,证明着这一代人与众不同的性格。

――著名影视演员、知性女人王菁华

我看到的80后、90后,他们为全人类承担责任,为这代人争光,不是为某一个群体。给他们一些信任、给他们一些支持。

――阿里巴巴 马云

我们其实可以很高兴地发现,大群体素质的提高正是从这一代开始。从最基本的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插队、都是从这一代人开始慢慢培养成。

――作家、车手 韩寒

从近现代史的发展轨迹来看,经历最具爆炸性变革的青年一代,“只有五四时期和当下”。前者是出来个“德先生”、“赛先生”,后者则透过互联网,到达了全世界。

――《萌芽》主编赵长天

“80后”集体进入社会的这10年,是壅塞着许多大事的10年。它们径直抑或曲折地波及到局部的每一个个体。谋生的艰难、独处的抑郁、前途的叵测茫远、生态的残酷狰狞,氤氲散开。

――《南方周末》

80后一点儿不物质,80后小孩其实特有闯劲,因为他们还没有失败过,还没有被算计过,像钱小样一样,一如既往地往前冲,坚信自己能闯出一片天,80后同样是有理想的一代。

――80后演员 王珞丹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同系列书籍

《告别“蜗居”:“80后”购房指南》

作者:孙超,康瑞锋编著

出版发行:企业管理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印刷:香河县宏润印刷有限公司

书号:ISBN 978-7-80255-379-8

经销:新华书店

规格:170毫米X 240毫米 16开本 15印张 200千字

版次:2010年1月第1版 2010年1月第1次印刷

定价:25.00元

简介:

“80后”青年大多刚工作不久,或为爱侣“有房才结婚”所苦,或为父母“赶紧买房,再涨就永远买不起”所逼,究竟要何去何从?如果你是准备买房的“80后”,请你打开这本书,它将帮你全程解答购房难题。

购房要慎重,尤其是“80后”的年轻人。本书针对“80后”的性格特点和切身实际,对中国房地产现状、购房程序、办理贷款流程以及购房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一表述,目的是让“80后”年轻人对购房的各个环节更加清晰明确,帮助他们规避购房中的各种欺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全书脉络分明、通俗易懂,适合所有年轻人阅读。

《“80后”职场使用手册》

作者: 孙超 康瑞锋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80255-417-7

上架时间:2010-4-4

出版日期:2010 年4月

开本:16开

页码:227

版次:1-1

定价:28.00元

简介:

如今,我们这些从小衣食无忧的“80后”告别校园,进入了社会,一方面给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固有的观念也冲击着我们敏感的神经。在职场这样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我们仍未摆脱稚嫩,这里的“潜规则”、人际障碍、工作压力常常让我们疲于应对。我们脑子里满是迷茫,一边渴望保持自己的个性,一边又在思索如何改变自己,一展抱负。

本书结合“80后”自身的生活轨迹和性格特点,展示了“80后”职场的真实面目,以帮助我们认清优势,改正缺点,获得职场拼的生存智慧,短时间内把自己打造成一位职场多面手,探索出纵横职场的成功之道。

我们奔三的80后_我们都是80后 -同名电视剧?

?《我们都是80后》是百集青春励志偶像短剧。每一集10分钟,相对独立的故事,每10集为一个内容单元,但前后剧情是连贯推进的。

故事梗概?

?故事讲述了在首都北京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在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在经历重重磨难、对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努力拼搏,最终变得成熟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

本片的主人公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庞大的80后和90后群体,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他们的理想、激情、奋斗、成长、生存现状,塑造一群鲜活而积极向上的人物,并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一个国家充满希望的未来。以此作为献给建国60周年的礼物。

和以往那种脱离现实、豪门恩怨、无限自恋的所谓偶像剧不同,本片从细微处直接切入生活,紧扣时代的脉搏,深深扎根在当下当地,并折射出波澜壮阔的社会民生,我们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并非遥不可及,我们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当然本片并不是完全还原生活,我们要捕捉的是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话题,比如,求职、职场、网络、爱情、理财、深造、买房、婚姻、创业等等,表现方式则要体现青春、时尚、好笑、好玩、好看的原则。

第一单元:故事从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开始,大家纷纷下岗,经济拘拮,他们在绝境下奋起,经过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求职经历,终于戒掉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实力,找到了各人的位置。

第二单元:上岗之后,则要面对如战场一样的职场,每个人都在严酷的办公室政治中挣扎求存,有的时候,甚至要面对同室操戈的局面,他们经历着人生观和价值观考验。

第三单元:新生代都是网络生物,网络充满了激情、友情和快乐,也充满了诱惑、陷阱和欺骗,他们在网络上经历了各种好玩、疯狂、诡异的故事,最终发现,网络已经不再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第四单元:爱情是年轻人永恒的主旋律,80后、90后对待爱情的观念在大家看来有点出格,只是在经历各种恋爱方式之后,爱情最后还要回归真爱。

第五单元:经济危机下该如何理财,债券股票还是房产彩票?或者只存钱不花钱?一个四合院内也可能引发一场次贷危机。

第六单元:为了更上一层楼,四合院的居民选择了进一步深造,有的为了理想改行,有的为了出国嫁人,有的为了逃避社会考研,他们有的一无所获,有的鸡飞蛋打,有的得到意外的收获。

第七单元:老家来人了,四合院的年轻人如何与老一辈相处,新老观念的冲突和碰撞,最终因为亲情和爱消弭。

第八单元:结婚是一件幸福的事,结婚是一件可怕的事,不管怎么样,结婚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有人闪婚闪离,有人早恋早婚,有人想结婚死活结不上。

第九单元:一个外商准备收购四合院,四合院的居民决定用挣的钱购买别墅,在买房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各种奇怪的故事,四合院藏着一笔宝藏的传言令生活再起波澜。

第十单元:经历种种故事之后,他们的事业迎来了小高潮,有人靠一项发明改变了命运,有人经过辛勤工作获得了创业机会,有人终于认清了自己该走的路,有人通过跳槽进入一片新天地,每个人的结局虽然不同但是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无论大有作为还是平淡的生活都在他们的人生里程碑上刻上了成功的一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10103/13244.html

更多阅读

> >是大于号还是小于号

<<古代君子六艺>>点击阅读六艺,在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图书类别之一,具体而言,就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这一说法出现的也比较早,西汉前期,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篇》中就说,“君子知在位者之

关于萧一山的《曾国藩传》 曾国藩传.萧一山着

亲爱的lylisyl朋友:感谢惠顾我的书评,粗陋之语,甚感汗颜。能得您肯定,是我的荣幸。一、萧一山的《曾国藩传》的确是原著,但萧一山是一文人,所以这本书从精神与哲学层面着墨较多。另外作者大量引用曾氏等人的原文,甚至连篇累牍,再加上由于

什么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国际isbn书号查询

阮一峰每本书的封底都有一串号码,比如7-5600-3879-4,它叫做“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缩写为ISBN)。它是全世界图书的编码,用来唯一代表一本书。国际标准书号一共有10位,依次分为4个区。第一区是语言区,表明这本

那些让我们后悔购买的图书 图书购买

那些让我们后悔购买的图书沧浪客一、你为什么后悔就个人的阅读经验,我觉得,读书是人类为数不多的几桩最私密的事情之一,犹胜饮食、男女,你喜酸甜,他忌苦辣,有好环肥者则必厌瘦燕……不一而足,且不足与外人道,反之亦然。正如那俗话所说,“鞋

声明:《我们都是80后 我们都是80后-图书介绍,我们都是80后-出版信息》为网友烛光透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