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简介,南京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是由两所原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15年)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46年)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工程学院有着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有江宁大学城与竹山路两个校区,主校区校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大学城方山脚下;是江苏省省属的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因机电而生,因机电而强,其中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是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在改革中不断壮大。2011年11月南京工程学院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试点单位。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学校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是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后升格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截至到2010年9月,学校有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53万人,成人教育函授在籍学生6676人。学校因机电而生,因机电而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机械与电力专业毕业生。

公共交通

地铁
乘坐一号南延线到龙眠大道站(南京义乌小商品城)换乘公交,或到南医大・经贸学院站步行一公里即可到达
公交
公交线路主要有区17路(以前叫盛广线)坐到经贸学院南门(也就是工程学院的小北门)或者工程学院4号门(也就是工程学院大北门)
以前有南广线,但是随着地铁的运行被取消了。
长途
学校附近有南京江宁客运站,通往多个地区,下车后选择公交或者出租车(起步价6元吧)都可以到学校,步行的话十五分钟左右。

奖励资助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简介,南京工程学院-历史沿革
学校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何汉平奖学金、康尼奖学金、南瑞继保奖学金等多种奖学金,奖金额达到700多万元,获奖面达50%,各院系还分别设有院系级奖学金。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年金额达300多万元;争取国家助学贷款;特别困难的可以申请特困补助;争取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及专项奖学金等。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是由两所原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001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原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的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学校。原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同济医工学堂于1915年创建的附设机师科,历经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南京机械专科学校等时期,原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江苏省立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历经南京电力学校、南京电力专科学校等时期。原两所专科学校分别隶属于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和国家电力工业部,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划转到江苏省管理。2000年以来,学校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精神,确立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在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办学实力大大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1933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改建同济高级职业学校;1949年,该校解放后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1950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更名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土木科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54年,同济高级职业学校(部分)、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7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学院。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1954年,由苏州迁至南京;1954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部分)改建南京电力学校;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2月,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合并升格,组建南京工程院。南京工业学校1983年,南京工业学校创建,隶属于国家核工业部;1999年,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培养专科生;2001年3月,并入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院。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2011年10月,南京工程学院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开展工程硕士招生录取工作。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占地面积2800亩(含科技产业园区),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5.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2亿元。有各类实验室157个、实验中心33个、实习(实训)室88个、实习(实训)基地15个、校外实习基地112个。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现代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馆藏印刷型文献127.47万册、电子文献63万种(套)。建成了覆盖全部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学校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校园依山抱水,环境优美,各类教学、生活、运动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

科研产业
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工作,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校办科技产业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内产学研的良性互动。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科研经费到款1.63亿元,2007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5896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成省级工程中心4个,征地237亩建成学校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4.5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校现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院系设置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车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外语系、基础部和体育部共16个院(系、部)以及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电力仿真与控制工程中心等3个工程中心,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和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与机械、电力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学校缘机、电而生,因机、电而强,在服务、奉献机械、电力行业建设中迅速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与机械、电力行业的密切合作,形成与两大行业深厚的历史渊源。学校组建以后,坚持继续为行业服务的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依托机械、电力等学科专业优势,以机械、电力产业链为主线,整合优化资源,构建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建筑学等专业为主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本科专业35个,专业方向69个,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队伍


南京工程学院截止到2010年底,学校拥有教职员工1689人,其中专任教师1128人。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99人,占师资总数的32.5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总数的59.44%。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8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8人,江苏省中青年优秀骨干教师3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资助计划3人,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
教学改革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具有深化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从1987年起,学校就借鉴德国办学经验,先后与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工学院(现江苏大学)联合创办“3+1” 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很受社会欢迎的本科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专科办学过程中,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率先在全国高工专中实施“小范围、大幅度”专业教学改革,建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专业,电网监控专业“两条线”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推动中国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组建后,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突出教学改革在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了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9门,建成(立项)校级精品(优秀)课程(群)77门;主编出版的教材178本,列入“十五” 国家规划教材28本、“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52本。建成国家级精品教材1本,建成(立项)省部级精品(优秀)教材13本。2007年,机电控制类专业被教育部遴选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
南京工程学院

近一个世纪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已先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机械、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学校毕业生遍布华夏,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在机械、电力以及核工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学校毕业生奋斗的身影和前进的足迹,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域中的中坚和骨干,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奋斗在工程第一线,为国家富强、特别是为机械、电力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线职业工程师,毕业生以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2003年以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连续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校企合作学校贯彻“学以致用”办学理念,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走产学合作教育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扩大校企合作规模,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创建了多元化、多样性校企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理论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校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实践等。合作企业还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学校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先后与美国GE Fanuc公司、UGS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博世力士乐公司、海克斯康测量技术集团、日本三菱公司、法国施耐德等著名大型跨国公司以及江苏省电力公司、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南瑞继保等25家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协议投入3.3亿元共建实验(实训)中心,目前已完成投入1.8亿元。通过开展多元化、多样性的校企合作,搭建了校企相融的桥梁和联合育人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了掌握行业最新设备、最新技术和了解企业文化的工程环境,也为企业提供了展示其技术和产品的窗口,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形成了鲜明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科研产业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占地面积2800亩(含科技产业园区),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5.7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2亿元。有各类实验室157个、实验中心33个、实习(实训)室88个、实习(实训)基地15个、校外实习基地112个。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级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示范中心3个。以现代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图书信息中心建筑面积3.85万平方米,馆藏印刷型文献127.47万册、电子文献63万种(套)。建成了覆盖全部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学校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校园依山抱水,环境优美,各类教学、生活、运动设施齐全,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工作,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校办科技产业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内产学研的良性互动。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科研经费到款1.63亿元,2007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5896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成省级工程中心4个,征地237亩建成学校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4.5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校现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科研产业
在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工作,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校办科技产业效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校内产学研的良性互动。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科研经费到款1.63亿元,2007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5896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建成省级工程中心4个,征地237亩建成学校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4.5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学校现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国际交流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先后与德国,俄罗斯,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新加坡等近10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大学实现了学生互派。2004年以前,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德国勃兰登堡科技应用大学,德国马格德堡科技应用大学等高校就学生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2”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2007年学校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复核,成为我国第一批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
迄今为止,学校先后有百余人次的教师出国留学,访问或进修。近50名德国、法国留学生来我校进修学习,聘请外国专家教师20余名来校任职与讲学。
在加强与外国高校合作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外企业间的交流,先后与美国GE公司,日本三菱公司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开展共建合作,开拓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深层次国际校企合作之路。
目前,学校正在与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的高校探讨合作方案,与沙特阿拉伯,德国,意大利等国的知名企业探讨校企合作方式。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德国有关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与英语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行课程体系对接,学分互认和双学位的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企业在科教领域方面的合作,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促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校园文化

校训校风

学以致用

内涵致:使达到。“学以致用”意即学习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将学习、思考、实践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论语》第一句话为“学而时习之”,又说:“传不习乎”,这里的“习”字,含有践履的意思。孔子有句名言:“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亦强调了“行”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体现了言行统一,学以致用。西汉扬雄的《法言・学行》中说:“学:行之,上也。”将能付之实行的学习奉为上等;王夫之的“躬行为启化之源”、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都是研究学问要重视亲身实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晚清的黄炎培则是近代提倡踏实钻研、学以致用学风的著名学者。

校歌

2009年9月至11月学校在全校师生员工、校友中开展了校歌歌词征集活动,并特邀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葛逊教授对收集到的作品进行了再创作。
方山脚下鲜花绽放,
天印湖畔白鹭翱翔。
南京工程学院校歌
南京工程学院校歌
知识殿堂书卷飘香,
莘莘学子青春飞扬。
知行统一,创业创新,
团结奋进,蓬勃向上。
南工啊南工,腾飞的南工,
托起星辰培育时代栋梁。
春满校园惠风和畅,
人才摇篮桃李芬芳。
薪火相传穿越沧桑,
科学发展播种希望。
学以致用,奋发自强;
校企结合,谱写华章。
南工啊南工,自豪的南工,
奔向未来铸就新的辉煌!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知名校友

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
黄永达: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书记
费圣英: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
王海斌:广东鹰泰集团董事长
秦升益: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植: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功尤:厦门银华机械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总经理
刘洪: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文龙:江苏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卓洪树: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副主任
石延森:大唐集团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黄卫国:江苏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朱共山: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素有“电王”之称。
李树青:华能集团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罗超:国华电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顾干:华电江苏分公司党组书记
陈建社:国电江苏分公司纪委书记
施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欧少明:广东肇庆供电局党委书记
牛汝涛: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公司总会计师
王国才:浙江广立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庆寒:原甲骨文(中国)公司高级顾问
孙守林: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许杏桃:江苏泰州人,全国劳动模范
黄敖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顾精彩:河北邯郸恒山公司总工程师
张存亮: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刚:南阳防爆电气研究所副所长、硕士
郁汉琪:南京工程学院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主任
周关华:杭州市电力局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周永南: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胥传普:上海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沈国民:国电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
钱大阜:华电江苏分公司副总工程师
吴志明:华润常熟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崔少银:国信连云港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吉立东:华电江苏分公司思政部主任
李宪强:国信淮阴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童希平:江苏省燃料总公司副总经理
孙志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国平:华能武汉阳逻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国庆:中电投清河电厂党委书记
胡文龙:江苏省电建一公司党委书记
张展和: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常务)
范新军:国电谏壁发电有限公司纪委书记
朱永超: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培富:徐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巨勇:射阳港发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鲁超:华能瑞金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瑛:大唐下关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梁存敬:南京华润板桥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施聪:江苏巨力钢绳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万里: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董德华:江苏省电力通讯公司党委书记
丁万奎: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陈庆:方天科技公司总经理
马奇胜: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邹建忠:南京供电公司工会主席
周志刚:无锡供电公司总经理
马爱杰:扬州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宋建华:泰州供电公司总经理
张绍宾: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
孔珍宝:淮安供电公司总经理
温瑞华:连云港供电公司总经理
梁少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申泉:国电南自电力自动化公司总经理,兼国电南自总经理特别助理
蔡信:杭州市电力局副局长/正处
王加兵:淮阴发电厂纪委书记
张真林:高淳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朱承志:常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马灿明: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郑建华:昆山市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顾海林:太仓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魏义昌:新沂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蔺华:邳州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李庆宝:丰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戚正强:宜兴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储政伟:江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沈建朝:溧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云:丹阳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周震:句容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封志宏:泰兴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褚鑫:姜堰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郭金根:兴化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田平:海安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朱建宝:海门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陈仲兴:如东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包重华:东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唐云:大丰市供电公司总经理
单小明:建湖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陈跃光:射阳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成志明:阜宁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袁航:滨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耀东:响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夏振华:金湖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晓冬:盱眙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
李广玉:洪泽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朱维成:涟水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李胜利:沭阳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洪涛:泗洪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郑伦先:泗阳县供电公司总经理
殷开龙:东海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文益佃:灌云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孙涛:灌南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
张会斌:安徽南陵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王金跃:浙江省嘉兴市平湖供电局副局长
许永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供电局副局长
刘振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电力局副书记
王土福: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电力工业局局长
胡振等:温州电业局瓯海供电分局局长
吴栋发:贵州省都匀市丹寨县供电局局长
史磊:贵州省都匀市贵定县供电局局长
吴天明:上海申瑞电力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吴佑顺:扬州北辰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强:南京国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_南京工程学院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华
党委副书记:孙玉坤
党委副书记:陈德静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刘志远

学校领导
院长:孙玉坤
副院长:陈德静
副院长:杨征宇
副院长:朱晓春
副院长:张仰飞
副院长:曹雪虹
副院长:郑锋

历任领导

并校之前机专党委书记年份机专校长年份张文心1953朱振德1949.04-1952.07石流1954-1964王蓉孙1953印群1965-1968林铠1953-1954俞积芳1979-1983.09石流1954-1964黄锡森1983.9-1991.9贾其锐1965-1968陈行毅1991.10-1992.12曹志超1979-1980赵小东1993.9-1996.7袁友忠1981-1983.9张义为1996.8-2000.9冯轩1983.9-1991.9――――马铭驰1991.10-1996.07――――康乃真1996.08-2000.09电专党委书记年份电专校长年份徐咸震(学生)1952.09-1953.01俞遒章1954.05-1954.12李冶1953.02-1954.02王士英1956.03-1964.05席文彤1954.03-1954.07韩丽云(主任)1969.05-1970.04叶景舟1954.08-1956.07洪百川(主任)1974.02-1974.08韩丽云1956.08-1970.04张正予1979.07-1981.11洪百川1974.02-1976.03潘求泰1981.12-1983.05张正予1979.07-1983.06丁德劭1983.06-1986.05徐忠1984.10-1986.06姚伟文1986.06-1992.10林叔明1987.02-1997.11朱皑强1992.11-2000.9黄卫国1997.12-1999.09――――

并校之后

党委书记
年份校长年份赵忠令
2002.01-2007.01陈小虎2000.10-2010.04吴建华2007.01-
孙玉坤201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30103/25084.html

更多阅读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 陈庆先中将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蒲德生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1954年成立,系里入学的均为军以上干部,1955年授衔时,全系52人全部被授予将官军衔,故有“将军系”之称。  上将:刘震、李天佑、杨得志、 陈锡联

声明:《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学校简介,南京工程学院-历史沿革》为网友那一片橙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