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中国画,中国艺术-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艺术主要是指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国画、工笔画、音乐、戏曲、诗歌、饮食文化,另外还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民族信仰所延伸的宗教文化等等。


中国艺术中国艺术极其丰富并且辉煌,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人物画

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中国画,中国艺术-中国传统音乐

凡以人物为内容的绘画统称人物画。范围很广,从画面人物多少一般分为群像画和肖像画。前者以突出人物活动为主,后者以描绘人物形象的酷肖为主。二者表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都要求形神兼备,即不但人物形象符合人物的形体,服饰结构、比例、场景透视原理等。而且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和精神、神态等。人物的面部是描绘的重点,同时还要处理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得人物及人物动作和整体画布局(章法)的统一。另外中国人物画以线条表现人物的神情(神似)为其主要特点,而有别于西方绘画以注重质感,光影变化的特色。


花鸟画

花鸟画

系中国绘画门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画种。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作画主体。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时发展有两,即“徐、黄二体”。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涉笔点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迳,经清石涛到“杨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山水画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到了李思训、王维、张等便较为完善了山水画的画理、画法,章法(构图)逐渐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五代的荆浩、关同更有新的创新,一流陈规旧习。出现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山水画法达到了几乎完美的境界。

浅绛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没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温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掺少稍失砂类)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青绿山水画(兼金碧山水)


刘田依绘画作品


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木的苍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勾以金石,这样的山水画又称金碧山水。青绿山水始创于唐氏的李思训,北宋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现代的刘田依《长江三峡图》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之一。

没骨(法)画
中国画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而没有“笔骨”――即用墨线勾勒的轮廓。据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这样画法始于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孙。其实始于黄筌,徐崇嗣仅是“郊诸黄之格”而已,《宣和画谱》著录有黄筌《没骨花枝图》一件;《洞天清录集》说黄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线”,(注:在中国古代粉即是色),这即“没骨画法。”

工笔画

中国画传统画法之一。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


写意画写意画
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工笔画”而言,用豪放、简练、洒落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是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丰富的联想,用笔虽简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

主题画
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题材展示给欣赏者的地社会和人生的某种看法或感想。或对某些历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与场景的形象刻划与再现等。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真实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画的立意比较明确。时间、事件等较为明晰。

界画
中国绘画很特色的一个门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顾恺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难成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已经画得相当好。《历代各画记》中评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宫苑图》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继昭,五代有卫贤赵德义,赵忠义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图》等。

指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称为指画。历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涛,洪世清所作指画作画作品其影响较大。

水墨画


水墨画

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

小品画
系中国画画家比较自由抒情作品,随意之作,往往在艺术水平达到较高境界。其原因大概是出于在思想上没有过多的拘束,绝属随意发挥所致。

彩墨画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

白描画
在中国画里,纯以笔勾勒线条而不设色。或渲染水墨来描绘景物或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也是中国画的基础训练形式之一。对于训练中国画家的造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其画作亦可成为独立的绘画品种。

扇面画
在中国画门类中,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叫团扇和折叠式的叫折扇。

动物画
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宗教画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民间画
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仕女画

仕女画:是指以美女为主要描绘题材的人物画。最早始于战国。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散君者,善画,齐王妃,九重台,召散君画之。散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妻对之,齐王知其妻姜,与钱百万,纳其妻。”在古代画迹中,象唐周旷《秋风纨扇图轴》、《宫装仕女图》清改奇《百美图》等作品,均属仕女画珍品。仕女画的特点,大都以工笔重彩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富于浓烈的装饰。

禅宗画


仕女图“禅”字的含义是沉思瞑想,从而得到精神上自发性的领悟。原为印度佛教教义所包含的参禅观念,约于五世纪末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融入人中国精神的实用主义,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佛教的本质是对佛的醒悟,即自身的醒悟。“禅宗绘画”是宗教思想影响和需要的产物,表现在禅宗绘画上即为自五代开始流行的罗汉图及禅僧的顶相图等,在绘画风格上,变唐以来谨严整饰的画目,形成疏简章略的水墨画法。这种以禅僧墨戏为主动脉的绘画风格标志着水墨画的成熟。这种风格的形成直接来源于禅宗思想的影响。“要在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从生是佛,从自心对于客观物象的直接体验,并不受任何拘束的、不经主观刻意的入画。禅画试图把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变为一种神秘的,或是先验的东西。禅画不是说教性的,而是是启示性的。禅宗绘画一般不题长款,也不多用印章。仅落名款甚至一字不题。禅画是沉思入悟的一种形式,不在言辞。挂于是禅寺中旨在使思想平静下来,从理性意识转到意识的直觉状态。禅画风格,分两类,一为即兴性的,即和禅宗悟道的状态相接近;一为兼工带写的风格,技法上写宋院体画相类似又不尽相同甘共苦,以尖而破的中锋枯笔干擦,笔致松秀、苍郁,沉着自然,细节刻划入微。

静物画


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须是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经过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达到高度表现,总的谐和,能传出物象内在的感情。静物画中所描绘的这些物体,虽很普通,但它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如早在宋代李嵩的《花篮图》,精心描绘了堆满花篮的各种春花,给人以春意盎然、百芳争艳、万物扶疏的感觉。宋人《出水芙蓉图》通过对芙蓉花的细腻描绘,给人以清新恬静和芙蓉花丰盛、娇柔而挺健的美感。在现代的静物画作品中,如齐白石的《蔬菜》和《樱桃》,虽寥寥数笔,却深刻地抒发了画家对今天生活的无限热爱。并使观感者联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和所必需的一些东西;联想到江南初夏麦黄季节的美好图景。静物画表现生动活泼、鲜明有力,具有给人以鼓舞、使人兴奋向上,引人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的艺术感染力。一幅好的静物画,必须要尽可能的充分表现出有助于描绘出对象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的形象和色彩。

国画的各种流派

风格
系一个画家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环境、思想倾向及其画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常识修养和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形成的某种特有的习性,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格调、品味、气派等,特点。换言之即,因为绘画作品是画家所创作出来的。由于画家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积,心性修养,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因所画主题与时代习风和差异而运用的表现方法和习惯性。因而质使其作品在一定时期内或画家个人形成不同风格。不过这种风格往会自觉不自觉的具有与同时代画家的共同性,及与前代画家继承性等影响。但也有例外者与同代与前代截然不同的,全新风格。


刘田依绘画作品

流派
画家们之间,因风格相近,技法上的规律相似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就产生出各种同不流派。有个人形成一种流派的,也有某些画家对生活态度,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兴趣和表现方法有共同情调形成流派的,亦有“艺术风格”相近或因地域关系形成流派的。各种不同流派,各具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分风格流派往往是将几位风格相近或同时代风格并不相近放在一起,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杨州八怪”。

六朝三杰
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指六朝时期画家。顾恺之、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六朝三杰。明杨填《画品》中加画家吴近子称为“画家四祖”。

五代四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五代四大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荆浩


刘田依绘画作品

北宋三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毕宏、郑虔之徒出其不意,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是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新画风,较为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面貌。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除部分作品雄伟、崭绝峥嵘之势外,大多趋于平稳。

南宋四大家
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唐寅(唐伯虎)像元四家
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明四家(吴门四家)
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京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们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人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但除沈周、文征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内格。因此“吴门四家”(“明四家”)只是明代四位成就很高四位不同风格的大家,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原始的歌舞和歌曲,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音乐不断得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

宗教音乐: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它的特点是:一、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间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独奏、重奏、合奏乐曲不可胜数;民族乐器约200余种;中国的民族曲艺约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至于这众多剧种曲种中丰富多彩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曲牌、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更是无法记数。二、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使民间音乐更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三、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四、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它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音乐和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心对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音乐不但是由人们对大千世界感悟而产生,而且还能反过来调整情绪,调和人心,使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协调和平,“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在重视道德的封建社会,儒家利用音乐塑造理想人格以达到儒家学说中的核心“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孔子对平和优美的《关雎》大加赞赏。孔子曰:“《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而对激烈抗争的郑国民间音乐却强烈反对。孔子曰:“放郑声,郑声淫。”


中国艺术―乐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仅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有安邦治世的功能。《吕氏春秋・适音》曰:“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礼记・乐记》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儒家便是“礼乐”制的倡导者。“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是指宫廷雅乐,它的实质功能是对“礼”的辅佐,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礼法结合在一起,其渗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乐对舜仁德文治的歌颂及《九辨》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也。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出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

中国诗词,声调音韵抑扬顿挫,在平仄交错中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而诗词不同长短句组合,各种格律的运用又显示了音乐节奏之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墨迹,还是书者瞬间的节奏运用的律动感都是有音乐灵感的精神气质。

中国的绘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思想,清晰的线条、造型,清淡的色调意境,显现了音乐流动的旋律美。而中国的舞蹈、戏剧更是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了大型的综合艺术。

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中国戏剧


脸谱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戏剧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中国陶瓷

自从西方人发明了航海术一由西而东来到中国,意识到中国的存在以后,便将东方古国称为“瓷器之国”确实如此,中国古陶瓷以其丰富而不断变幻的造型、釉彩、画面和装饰,生动展现了华夏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发展历史长卷之冰山一角,不愧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一份极其珍贵而绚丽的文化遗产。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陶塑奇迹


景德镇陶瓷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着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它尽管是一个军阵,但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

汉代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呈现出与秦代不同的时代特征。陶塑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其场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样注重写实,力求形态的逼真和细节的刻划,而是注重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精神内涵,注重传神之处的刻划,不拘细节的真实,强调动势和表情语汇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现出一种豪放雄迈、飞扬流动的美学格调,而这正是汉代的时代审美特征。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民族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民族心理、文化现象的反映!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中国民间工艺


中国艺术

中国民间工艺之纸艺介绍及分类:城澄剪纸河南剪纸豫西民间剪纸吴旗剪纸旬邑县民间剪纸河北剪纸
中国民间工艺之风筝介绍:丰宁剪纸山西民间剪纸独具特色的佛山剪纸福建民间剪纸四川风筝王”惊世绝活:微型风筝天津魏记风筝潍坊风筝甘肃剪纸高密剪纸福州纸伞浮山剪纸云南纸马无锡纸马自贡剪纸蔚县剪纸
中国民间工艺之陶瓷介绍及分类
澄城尧头陶瓷交趾陶艺品秦源黑陶宜兴紫砂蜚声中外的德化瓷器定陶
龙山黑陶建水陶景德镇瓷器广彩邢窑白瓷磁州窑陶瓷
中国民间工艺之布艺介绍及分类
凤翔布艺北京绢人蓝印花布蜀锦绣荷包藏鞋
河北兰印花布湘西蓝印花布自贡扎染北京绢花陕西千阳布枕绳结
潮汕抽纱常熟花边烟台花边
中国民间工艺之饮食工艺介绍及分类
合阳面花面塑山西民间面塑张维宁面花北京面人
中国民间工艺之木艺介绍及分类
黄陵木刻木雕黄岩翻簧竹刻根雕骨木镶嵌神秘的木马勺脸谱
甘肃民间木偶艺术竹木制品四川藤器北京宫灯西藏木器柳编
竹编扇
中国民间工艺之刺绣介绍及分类
宝鸡绣品汴绣吴旗刺绣京绣金银彩绣山西民间刺绣
广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宁夏刺绣
绣花鞋青海民族刺绣青海刺绣香包青海荷包绣球松江顾绣
庆阳香包洛川毛麻绣青海堆绣潮绣
中国民间工艺之毛线工艺介绍及分类
十字绣


皮影中国民间工艺之皮影介绍及分类
河南皮影戏台湾皮影山西皮影甘肃皮影腾冲皮影江苏皮影
四川皮影华县皮影陕西皮影浙江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

中国民间工艺之泥塑介绍及分类
天津泥塑河南泥塑淮阳泥狗白沟泥塑宁夏彩塑凤翔彩绘泥塑
西藏泥塑高密泥塑玉田泥塑
中国民间工艺之雕刻介绍及分类
山西民间雕刻承德木皮雕象山竹根雕朱金木雕余姚佛雕余姚微雕
寿山石雕简介雕刻葫芦工艺品冰雕及雪雕长春木雕刻葫芦与卵石雕砖雕
剑川木雕青海雕刻海南椰雕浏阳菊花石雕竹簧雕刻北京雕漆
西藏木雕绘画西藏木雕面具天津砖雕嘉定竹刻上海木雕上海牙雕
上海玉雕潮州金漆木雕广州木雕广州玉雕承德木皮雕承德木雕
中国民间工艺之紫砂介绍及分类
宜兴紫砂
中国民间工艺之蜡艺介绍及分类
豆村大蜡蜡染苗族蜡染
中国民间工艺之文房四宝介绍及分类
辽砚古笔古墨澄泥砚古纸洮砚
中国民间工艺之书画介绍及分类
户县农民画濮阳市麦杆画烫画凤翔年画吴旗豆粘画牛皮画
潍坊年画民间艺术---佛山木版门画山西民间炕围画绵竹年画户县麦杆画杨柳青年画
汉沽版画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湟中农民画唐卡湟中农民画壁画和唐卡艺术
慈溪农民画綦江农民版画丰宁布糊画延川布堆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武强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金山农民画吉林树皮画
中国民间工艺之铜艺介绍及分类
铜车工艺青铜云南斑铜工艺品
中国民间工艺之装饰品介绍及分类
涿州金丝挂毯景泰蓝呼呼尔即鼻烟壶真丝挂毯傣族竹编湖南竹编
北京鼻烟壶西藏地毯
中国民间工艺之漆器介绍及分类
泥金彩漆福州脱胎漆器漆器茶具脱胎漆器创始人沈邵安与脱胎漆器彝族特色漆器上海漆器
中国民间工艺之其他介绍及分类
藏刀傣锦布糊画黎锦南京金陵折扇南京金陵金箔
南京云锦青海酥油花银丝工艺品宁波草席自贡龚扇扬州通草花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茶艺术


茶中华民族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中,中国茶文化是一支奇葩。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茶文化不仅体现了儒、道、佛各家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且茶风之儒雅、茶艺之精美、茶道之高深,也为世人所称道。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为什么在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老舍先生的神来之笔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老舍抓住了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典型环境。一座茶馆,几壶清茶,八方来客,三教九流,饮茶品茗,议论纵横,一座茶馆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这也是中华茶文化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人们饮茶的历史与使用传统中草药一样古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此书战国开始写作,汉代成书,这则记载也说明,起码在战国之前人们已经对茶有所了解。诗经《尔雅》记载:“贾,苦茶。”,《尔雅》据说是周武王的辅臣周公旦所作,倘如此,在古代周初人民便开始用茶。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有一箱茶叶被发现,而在湖北的西汉墓中也曾发现过茶叶,由此可知西汉贵族中就有以茶为陪葬品的风气。可见在当时饮茶已不仅是当作生活所需,而且当作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传说
相传神龙氏在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某一天,带着妻子儿女去爬山,突然觉得口渴,就在那时侯,忽然有一片树叶飘至眼前,捡起来一看,用手一揉,觉得汁液润滑,用舌头一舔,苦涩的不得了,神龙氏就凭着丰富的经验。知道这是一种能止渴,提神的药,当然大家听听就把它当成一个神话故事,用不着去考证它的真实性。但是也因为如此“茶”渐渐被大家所熟知,许多人便一再改良,而有我们今天所尝的茶滋味。所以说,茶能有现今的风味是一代代努力的结果。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我国第一位著《茶经》而将茶艺宏扬光大的人,是唐朝的陆羽,后来经营茶艺的人,都供奉他为“茶神”。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艺术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提到茶,不能不提到“茶圣”陆羽。宋代诗人梅尧臣就有“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享新茶”的诗句来表达唐人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茶艺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不仅对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且能深入其中,出于其外把深刻的哲理融于饮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学。陆羽的《茶经》构筑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我们不能单从茶叶学或饮茶学问中理解《茶经》。《茶经》把物质与精神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创造了一种自成体系而又清新的文化形式,故《茶经》被历代茶人奉为经典。

陆羽在《茶经》里总结了自西周到唐中期1800多年间,先民们发现、栽培和饮用茶的历史,记叙了帝王相将、文人雅士、老人稚子在内的与茶与关的历史典故和逸事趣闻。在《茶经》中,陆羽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品饮这一整套茶艺,体现了美学意境和氛围。《茶经》还强调了茶人的品格和情操,把饮茶看作“静心俭得”,自我修养,陶冶情操的过程。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陆羽还首次把我国儒、道、佛各家的思想文化融于饮茶过程中,创造了中华茶道精神。而茶道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一些与茶相关的文化,茶艺、茶道、茶的礼仪以及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茶经》的问世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以及中国的饮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早已流传到了海外。
在古代瑰丽的文学殿堂里,有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咏茶的佳作。杜甫曾写有“落日平台下,春风啜茗时”;书法家颜真卿有这样的对联“冷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陆游一生嗜茶,老来更甚“茂草满庭喧鼓吹,嫩汤出鼎试旗枪”(旗枪茶名)。这些诗人不仅把饮茶看作是精神享受而且寄情与自然山水中,或于山间清泉之抚琴烹茶,或文人古亭相聚品茗,别有一番意境。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风格


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风格从大的说(也就是不仅包括绘画,还包括音乐、戏剧、雕塑、工艺等)就是这些艺术背后的中国哲学和美学与西方的不同,因为艺术就是哲学的不同体现方式。中国哲学讲究天人合一,无为之美,和谐与虚实(或更强调“虚”)。在艺术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审美的最高法则。这就是中国的国画中的布白、书法中的“意周笔不周”、京剧中的“日行千里”的妙谛和原因。而西方艺术更讲“实”,他们以对自然或人的心理变化的模仿相似程度为品评艺术标准。简单来讲中国的东西更加抽象、形而上;西方艺术更加直观,形而下。

如果单纯从绘画角度讲,中国艺术的首要风格是“气韵”,气韵在国画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最重要的。但西画里没有,他们可能更讲“气氛”,但气氛相对气韵来说更简单了一些。

其他就是一些技术性的差别了,比如国画构图是半构图留空白,而西画是满构图;国画颜色较单一,到唐宋以后更是黑白当道,而想象无穷,而西画颜色就相对丰富,即使“酱油色”中也很多变化;国画散点透视、西画焦点透视;国画讲线条,西画讲面;国画重义、西画重形。。。。。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虚、实”。中国艺术的风格,就在于它的“虚”。而这里面的奥妙,很耐人寻味的。

中国艺术_中国艺术 -参考资料

[1]、http://www.jingyi2000.com/?action=text%7Cjingyi6%7C798%7Ccn%7C106%7C93

[2]、http://www.wenyi.com/culture/TEA/chashi/fz-1.htm

[3]、http://www.zh5000.com/ZHJD/cycg/cycg-index.htm

[4]、http://www.dypjj.com/article/200873224911.html

[5]、http://www.dbxk.com/article/article/110/2006-11/20061129133829.html

[6]、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834141.html

[7]、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102710977.html

[8]、http://www.chinaqw.com.cn/node2/node116/node1486/node1495/node1514/index.html

[9]、http://www.csonline.com.cn/changsha/lssy/t20040210_115435.htm

[10]、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9b0408010008qr.html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571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转简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比例

(2012-08-16 14:59:57)简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黄金分割,被誉为数学上的“黄金”与“宝石”。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大几何学家欧几里德等都曾深入研究过黄金分割问题。中世纪时,这一数学命题又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

转载 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 儒家管理哲学

原文地址: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作者:杨昌鸣同样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张亚洲从中看出了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普遍方式,并从儒家的“礼”“乐”“中庸”等三方面出发分析了这种布局方式所体现的哲学含义。这种含义是否也可算得上

转载 中国古房中术十三式解秘 房中术十三图解

原文地址:中国古房中术十三式解秘作者:陈献镇“房中术”亦称夫妻“合气”之术。它是房中节欲,还精补脑的一种科学修炼方法。要炼好房中术,就须恒心于房中术十三式的修炼。这样就可以修炼龙虎大丹。它的奥秘就是“以人疗人,真得其真”。

声明:《中国艺术 中国艺术-中国画,中国艺术-中国传统音乐》为网友男人不能说不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