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 儒家管理哲学

原文地址: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作者:杨昌鸣同样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张亚洲从中看出了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普遍方式,并从儒家的“礼”“乐”“中庸”等三方面出发分析了这种布局方式所体现的哲学含义。这种含义是否也可算得上是地方特色之一呢?希望听到大家的意见。

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

作者:张亚洲

摘要:本文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群体布局方式引出了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普遍方式——中轴对称方式,并从儒家的“礼”“乐”“中庸”等三方面出发分析了这种布局方式所体现的哲学含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中轴对称 礼制 乐 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多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如明清故宫、北京四合院等,溯其根源,这与儒家的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从儒家的“礼”、“乐”、“中庸”三方面来浅探中轴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一、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西安市小寨东路,是中国第一座拥有现在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图书馆。1983年开始筹建,1991年6月20日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展线总长2000多米。
这座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成功吸收了唐代建筑博大雄浑的风格特征,借鉴了我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采用了中央殿堂和四隅崇楼的构图模式,全面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又兼收并蓄传统园林和民居的设计手法,把多种功能要求巧妙的组成整体,形成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具有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象征的文化建筑。
在建筑群体布局方面它采用的就是中轴对称的形式,其主要建筑物位于中轴线上,而次要建筑则对称分列主要建筑物的两侧。这样安排使整个博物馆建筑群井然有序、有条不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
二、中国传统建筑群体中轴线布局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是通过院落来联系各功能不同的单体建筑来完成的,各活动单元既相对独立,又依其性而得其所。这吻合了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礼教制度,而为强调“尊者居中”等儒家之“礼”制,建筑群体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均齐布置。据记载,中轴线最早出现在晚夏建筑文化中,到了清代戴震曾按《周礼》所述古代建筑制度,绘出的《考工记宗庙示意图》中已能见到明显的“中轴线”观念。从中可见,一般建筑群平面布局为:重要的主题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即为轴线所在,两侧则对称安排建筑群的其他副题建筑。
种种崇尚“中”的空间意识,在中华文化中随处可见。最先“中”的含义仅为观测天文学中的“中”,后来在孔子原始儒学、孔孟儒学中被发挥为“中庸”、“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直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通也。致中和,田地位焉,万物育焉。”故无论“天文”、“地理”、“人通”都不能离“中”而“立”。“天”“地”“人”三者如何“天人合一”?“和”在“中”也。最后在宋明理学中,“中”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固的民族意识,同时也融合了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之中。这种民族意识反映到建筑平面布局上则为中轴线上的“中”,它以及古代的“作中”、“择中观”都成为建筑平面布局的法则。
这种“中”的观念受到儒、道、释文化的共同影响,但其实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下面我们从儒学文化的“礼”、“乐”、“中庸”三方面来浅析一下“中”的含义。
1、“礼”:中国这种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最能反映的是儒学中的“礼”的思想。儒家最重人伦教化。“儒家有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其中的“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即政治伦理,是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与伦理规范,其着眼点在于社会人群的“分”,“分”而治“之”即为“礼”的精神实质。礼,在于社会有条不紊,秩序严格,重点是强权意志,所以从儒家规范只礼制角度看,中国建筑文化尤其强调王权重威,讲究礼治秩序。中国建筑个体或群体的设计大都依《周礼》而来,而《考工记。匠人》中所谓“左祖右社”就已经隐喻出了中轴线的存在。
所以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中轴线形式体现的是浓重的政治色彩,也就是体现了儒家“礼”对中国建筑意识的影响。
2、“乐”:孔子以仁释礼解乐,他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之同则上下和矣。”他提倡与追求礼乐中和境界。乐的最初释义人欲的一种需求,是不可亦不愿违逆天理的自觉的生理欲求,而这种人的自觉生理的源泉在本然的天地之中。“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礼乐的辩证综合,则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礼乐中和也是“天人合一”。《中国美术》一书曾指出:“中国宫殿,多为一层平房,欲加其数,则必须纵横皆增,使无违乎均齐对称之势。凡正殿之空旷,东西之排列,回廊之本势,院落之广旷,台榭之布置,以及一切装饰物之风格,虽各有不同—”可以看出,这种对称均齐的布局不仅具有礼的特征,而且具有乐的蕴意。也正是如此,中国建筑虽然被赋予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但它是民族审美意识的物化,反映的是人民对建筑艺术的心理需求,从这一点上来说,建筑中轴线布局是具有“乐”的含义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建筑群体轮廓:中轴线上建筑群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有高低、大小、长宽等的不同,其相互联系及其比例的恰当就决定了建筑群体整体轮廓线的优美、恢宏及大度。
2)比例:中轴线上建筑的大小、高低以及院落的宽窄应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比例要求。
3)尺度:尺度是指人的身体大小所决定的绝对尺度和其他各种比例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这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不同功能性质来确定。
4)均衡:建筑物布置应均衡,注意节奏和韵律。
5)质感和色彩;建筑的质感和色彩是通过建筑材料本身和材料表面的加工来实现的,它一方面体现的是皇权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6)装饰:中轴线上的建筑大多是主题建筑,装饰非常富丽堂皇,其比例色彩等等也是工匠们长期以来积累实践而来的,非常符合审美心理。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中轴布局虽然对称均齐,反映了政治伦理观念,但落实到具体建筑设计之上,是充满了人性的,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心理,反映的是人民大众的心理要求,从这一点上来看,中轴线布局确实受到了儒学中“乐”的思想影响。中轴布置不仅“礼”,同时也“乐”,是真正的“礼乐兼备”、“天人和一”。
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精华所在,凡事处理上应该把握适度原则,否则会“过犹不及”。在建筑群体中轴线布局上就体现了这种“中庸之道”。
1)、通过以上分析,中轴线布局“礼乐兼备”本身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儒家深知唯礼而无其他,必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孔子提出了“礼乐兼得之,谓之有德”。
2)、采用中轴线布局强调了政治伦理,突出了建筑主体的地位,但是通过院落围合形成的建筑群体其高潮是模糊不定的。在这一点上也体现了中庸之道。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对太和殿做过如下评述:“中国故宫有强烈的轴线性质,却没有单独的中心主体或高潮,只不过是一系列建筑艺术的感受。即使是太和殿也不是高潮,因此构图越过它而向后延伸。”这种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虚的情怀与崇拜的诗意组织了起来。这种强调皇权而又模糊了高潮的处理手法也体现了中庸之道。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的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是受到儒学的“礼”、“乐”、“中庸”等思想影响的,同时中国建筑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建筑群体布局的既定形式并不断发展,成为人类建筑史上最璀灿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金磊、李沿等:中外建筑与文化[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转载]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 儒家管理哲学
(3)Peter G RoweSeng Guan著(成砚译):传承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樊宏康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承编:西安建筑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振夏:中国建筑艺术论[M] 山西,山西出版社,2001
(6)梁思成:拙匠随想[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7)王振夏:宫室之魂——儒道释与中国建筑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545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家宅文化 中国宅文化的现状

对于中国人,家是最为重要的生活元素。造屋建宅在传统生活中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而根据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建筑哲学,宅院的形式决定了中国人传统家庭的稳固模式和生活形态。中国人对家宅的追求之道,虽然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断裂,在今日财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附:中国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变迁

被遮蔽和高悬的鲁迅1931年4月20日,上海,鲁迅一家与冯雪峰一家合影1922年5月23日,北京,鲁迅(右三)在北京世界语会与爱罗先珂等合影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徐梅 发自北京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北发表长篇演讲——《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中国名树资料 中国名桥的资料

中国名树资料 【汉柏】在岱庙的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树形奇特,扭结上耸,若虬蟠旋,苍古葱郁。“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据汉《郡国志》载,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乾隆南巡时,曾御绘《汉柏图》并赋《题汉柏作》一诗刻于石。【洪洞大槐树

声明:《转载 中国建筑群体中轴布局的儒家哲学含义 儒家管理哲学》为网友话散在刀尖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