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成语资料,以邻为壑-成语出处

以邻为壑,原谓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语本《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洪公行状》:“公智虑深达,如宿将持重而规画绵络,不以邻为壑也。”

壑_以邻为壑 -成语资料

【词目】以邻为壑
【读音】yǐlínwéihè
【释义】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近义词】嫁祸于人
【反义词】雪中送炭、相濡以沫、与人为善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嫁祸于人。
【示例】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全不为别部、别地、别人想一想,这样的人就叫做本位主义者。”
成语资料常用程度:常用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产生年代:古代成语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成语辨形:邻,不能写作“怜”;壑,不能写作“赫”。成语谜面:最损的邻居。

壑_以邻为壑 -成语出处

《以邻为壑》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原文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译文

白圭说:“我治水患的水平,要超过禹。”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道路,所以大禹以四海为蓄水的沟壑。如今先生你却把邻国当做蓄水的沟壑。水逆向而行,就称之为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所厌恶的。你搞错了。”
附注释
壑:本意为沟壑,这里指扩大受水处。
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洚(jiàng):大水泛滥。

解析

从方法上说,大禹治水顺应水性,重在疏导;白圭治水却高筑堤防,重在堵塞。
从效果上说,大禹最终将水导入四海,而白圭却把水堵塞后流向邻国。导入四海造福人民而于人无害,流向邻国则是损人利己,仁者厌恶的行为。
所以孟子一再说:“你错了。”并不承认白圭治水有什么了不起,更不用说超过大禹了。
从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联想到中“以邻为壑”的现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的了。比如说,一个普遍现象是,自己家里装修得非常豪华舒适,干净得一尘不染,但却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与邻居共用的楼道里;自己家里的花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纯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洁,却把一家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门外楼道上摆展览,让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在鞋阵中捂鼻而行。这只是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于那商家之间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中的你死我活,“以邻为壑”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
当然,“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仁人所恶”的“以邻为壑”手段,“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好。

壑_以邻为壑 -典故

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成语资料,以邻为壑-成语出处


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 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 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 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 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 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

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 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 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 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 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的话错了。大 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 与已有利,与人无害。如今称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 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与已有利,与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 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成语故事:以邻为壑


成语故事――以邻为壑「以邻为壑」原作「邻国为壑」。战国时魏人白圭,善于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为魏惠王所用。他曾经得意地说,他治水比上古时代的禹还厉害。孟子回答说:「你错了!禹治水是让水顺着水道行走,把广阔的四海作为水汇注的地方。今天你治水使用的方法是修筑堤防,将本国的洪水导入邻国,把它当成泄洪的水泊。这是有仁德的人所厌恶的。」后来「以邻为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将困难和灾祸推到别人身上。出现「以邻为壑」的书证如宋.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洪公行状〉:「公智虑深达,如宿将持重而规画绵络,不以邻为壑也。」

壑_以邻为壑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壑_以邻为壑 -成语典故

大禹在视察了各地洪水的情况后,觉得光用息壤来堵水,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把水疏导出去。为此,他大力开掘沟渠让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禹带领百姓们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个年头,曾经三次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最后,他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江河通畅,东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来被淹没的土地,如今又变成了良田。
到了战国初,有个叫白圭的水利专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缝、漏洞、渗出水来,他一到就能修好。后来,他被魏国请去当相国,魏国的国君对他很信任。有一次,孟子来到魏国,白圭在会见他的时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领,甚至自我吹嘘说:“我的治水本领已经超过大禹了!”孟子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人、当场驳斥他说:“你说的话错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结果水都流进大海,与己有利,与人无害。如今称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邻国当作大水沟,结果洪水都流到别国去,对自己有利,对别人却有害。这种治水的方法,怎么能与大禹的相比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6100.html

更多阅读

斗酒百篇 斗酒百篇-成语资料,斗酒百篇-延展阅读

出 处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成语解释:饮一斗酒,作百篇诗。成语举例:房师孙瑞人先生,文章淹雅,而性嗜酒,醉后所作与醒时无异,馆阁诸公以为斗酒百篇之亚也。成语辨形:要读三声不能读作“dòu”。李白

削足适履 削足适履-成语资料,削足适履-成语辨析

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

惠风和畅 惠风和畅-英文翻译,惠风和畅-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拼 音:huì fēng hé chàng释 义:惠:柔和;和:温和;畅:舒畅。柔和的风,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出 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用 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示 例:惠风和畅,拂人脸颊,令人感到无限的舒服

疾风劲草 疾风劲草-成语资料,疾风劲草-成语典故

拼 音: jí fēng jìng cǎo释 义: 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疾风劲草_疾风劲草 -成语资料出 处: 《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疾风

声明:《以邻为壑 以邻为壑-成语资料,以邻为壑-成语出处》为网友好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