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学科。数千年来,它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_中医儿科学 -概述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相关书籍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m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60103/36705.html

更多阅读

建 筑 风 水 学 文 章 描写建筑工人的文章

建筑风水学概目录--建筑风水学概述-什么是建筑风水学?建筑风水的源流科学诠释建筑风水风水学与建筑从"来龙去脉"谈城市风水选择之要论居室与风水的关系影响建筑风水的因素.气候因素的考虑.地质条件的考虑.水文因素的考虑

新绛县老中医杨春成的《漫漫学医路》 新绛县

【原创】漫漫学医路山西省新绛县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运城市名中医新绛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运诚市首届名中医原县医院副院长退休老中医杨春成(为了方便阅读,有朋友健议我来个完整的,有利于连续性,层次性,逻缉性,故采用一下,两种形式

拨开迷雾学中医--王庸医 拨开迷雾

拨开迷雾学中医 转载▼作者:王庸医中医的最大特点为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医书可谓汗牛充栋,很多有志之士都著书留下自己对中医的体会,这些医家各领风骚,理论却相互矛盾,每一位医家都相信自己掌握着唯一真理,这让后学无从入手。很多医生得出一

声明:《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概述,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为网友时光的模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