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 张思德-人物生平,张思德-人物评价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人物生平


张思德纪念碑张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父亲张行品也成年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后来也流落他乡。张思德生下来的时候,家里穷得连一粒米也没有了。他的母亲重病在身,小思德饿得拼命呼喊,吮吸破了妈妈的奶头,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没办法,妈妈拖着重病的身子,走东家,串西家,要来一把半把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个月,妈妈就去世了。妈妈去世以后,张思德的婶母刘光友收养了他。张思德6岁就下地干活,割草、挖野菜、拣蘑菇、采松果,什么都干。
1933年8月,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张思德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队长。他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同年10月他加入红军,在县独立团二营当通讯员,在瓦子寨战斗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张思德进入列宁小学学习文化和军事,毕业后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当交通员,不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当了特务连的班长。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
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部队在开赴前线留下老弱病残,编成了一个警卫连。张思德因有伤病也被编入警卫连,任副班长,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困难、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人物评价

其生前战友陈耀评价说,张思德的生活十分艰苦朴素。他从来没有计较过个人得失,从没有过个人要求,更没有为个人什么事忧愁过。他时刻考虑着人民疾苦,热情关心着战友们的成长。他处处为别人着想,对同志诚恳,热情,体贴入微。
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老人李晋华评价说,张思德在革命队伍里是爱护战友的模范。他时时处处都是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的一生短暂平凡,但是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木纳,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
新华社报道指出: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社会影响

“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毛泽东对张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奋斗足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张思德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任劳任怨的精神,就是为人民利益艰苦奋斗的精神。
张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战士,历经平凡的人生,却成为了时代的楷模,成就伟大的精神。时代造就了张思德精神,张思德精神又丰富着时代精神。张思德精神具有永恒性也具有发展性,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功效和引领作用。它吸纳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不断增添鲜活的时代内容。
张思德牺牲60多年后,“弘扬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研讨会”2013年9月15日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光明日报等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收到了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专家学者的140余篇学术论文。
张思德,一名普通的战士。他把自己化作种子,埋在了一个炭窑里,升华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一个平凡的名字从此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轶事典故

勇尝野草


长征途中,为了战胜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务,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丛生。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轻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时候,张思德在“尝百草”的活动中,总是抢在前头。见到一种草,他总是首先尝一尝,找到一种能吃的草,然后马上去告诉兄弟单位。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着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把手中的草样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饭吃半饱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饭都吃不饱。通信班的战士都是些年青人,再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都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实际上是让别人多吃一些。一次,两次、同志们没有注意,时间一长,张思德的这个秘密就被大家发现了。
一个星期天,张思德跑出去几十里地,从一个水坑里捞来一些小鱼。没有油,他就把这些鱼洗净晒干。用火烤好,让大家会顿餐。当大家吃得正香的时候,他又要去打开水。可是,这回水桶让副班长先拿走了。张思德只好转身回来。他发现自己碗里不知道谁给他放了几个黑面馍馍。他明白了,这是同志们想让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细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个馍馍,剩下的放回盆里,刚要走开,被战士小韩一把拉住了。小韩激动地说:“班长,你别再瞒着我们了。我们都知道了。”张思德说:“我吃饱了。”小韩把张思德拽回来,把那几个馍馍硬塞给了张思德。小韩说:“班长,咱们有福同享,有苦同当,你不要一个人饿着肚子,省下让我们吃,”张思德看实在不能推开了,就把几个馍馍掰成12份,分给全班战士每人一份,才算平息了这场“风波”。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相关文章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纪念文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些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张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时刻都记着要做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等。他们都在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全体共产党人,都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队伍不断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内涵。如果用我们在政治课中所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解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话,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人民”这个被服务的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个内涵,对理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把“人民”的范畴定义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范畴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准确地定位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书记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并突出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性意义,精辟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指向和根本所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维护、充分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

西江月・谒张思德墓

郭石专

两行白杨侍卫,

一丛翠柏为帐,

大理石墓刻华章,

主席碑文在上。

墓前默默肃立,

思潮滚滚如狂,

为民服务立国纲,

万代千秋别忘。

(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郭石专)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后世纪念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发表这篇演讲,悼念张思德,并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生平陈列室


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原来位于四川省仪陇县西关外北台嘴上,占地近3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平房,灰瓦屋面,青砖墙体,坚石墙基,四面采光,宽敞明亮。整座建筑由6间展厅构成,前4厅陈列张思德生平事迹的文物照片史料。展览大厅外的院坝为花圃,三面围墙不护,中有假山水池,右侧为“仪陇红军碑廊”。陈列室四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宜人。
1995年,仪陇县文物管理所与朱德纪念园管理所合并,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由北台嘴文管所展览大厅迁徙至朱德纪念园内,专室陈列,正式挂匾“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继续对外开放。

张思德墓


张思德墓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的一个山包下,墓的正面有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张思德胸像浮雕,后来迁往四八陵园。

张思德的故事_张思德 -同名书籍

张思德 张思德-人物生平,张思德-人物评价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张思德》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本书主要采用文学传记手法,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再现英模的生平事迹,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拔高,不夸大,做到史实准确,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特点鲜明,通俗易懂,让读者从大量生动感人的事迹中,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英模的成长轨迹,更深刻地把握英模精神的实质和时代意义。深信,本书不仅为部队基层提供一部比较完整的学习七英模生平事迹、进行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而且还为广大官兵,特别是入伍不久、对七英模事迹还不甚了解的青年官兵提供一部生动感人的课外读物。

全书共分五章,各章内容为:第一章《六合场有个“谷娃子”》,第二章《转战万里的小老虎》,第三章《八路军中的模范班长》,第四章《领袖身边的警卫战士》,第五章《永恒的祭文》,附录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生动全面地记录了张思德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另外,2004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张思德传》,融史料性、文学性、真实性、可读性为一体,全面地反映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一部进行我党我军宗旨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80103/42464.html

更多阅读

张帆 演员 张帆 演员 -人物生平,张帆 演员 -演艺经历

张帆,1922年9月生,上海人。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1935年,年仅13岁的张帆投考“明月歌舞团”,该团后来改名“大中华歌舞团”。张帆出演过《四世同堂》和《那五》等多部电视剧中的母亲角色,而且首唱了《故乡曲》、《臭虫歌》和《满

张思德 张思德-人物生平,张思德-人物评价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

孔德成 孔德成-人物生平,孔德成-抗战前后

孔德成:字玉汝,号达生。是孔子的第77代嫡长孙。袭封31代衍圣公(最后一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教授,曾任台湾地区“考试院”院长等职。是“台湾”唯一的世袭官员,他唯一的工作

声明:《张思德 张思德-人物生平,张思德-人物评价》为网友盛世流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