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商业周刊》 《彭博商业周刊》-简介,《彭博商业周刊》-主

2010年4月26日,被彭博集团并购的《商业周刊》全新改版,并更名为《彭博商业周刊》。

彭博商业周刊_《彭博商业周刊》 -简介


《彭博商业周刊》

2010年4月26日,被彭博集团并购的《商业周刊》全新改版,并更名为《彭博商业周刊》。受金融危机与新媒体崛起双重打击,西方新闻类杂志正试图通过并购、重组、改版等方式挽救销量及财务状况下滑颓势。由于能够共享数字平台和信息资源,其协同效应可以节约5500万美元的管理成本,彭博与《商业周刊》的携手被业界视为完美姻缘。

对于《彭博商业周刊》的运营状况,温以乐称,“《彭博商业周刊》对于彭博是个很好的平台,帮助我们吸引更多行业的决策层读者,相反,读者也能够从彭博获得更深入和广泛的新闻故事、信息数据和分析。”

对于数字冲击之下的媒体发展趋势,温以乐称,一个例子是彭博自由型(BLOOMBERGANYWHERE),它是一种不管客户身处何地,都能获得彭博专业服务提供的所有功能的便携产品;另一个例子是,彭博定制了与黑莓、iPhone和诺基亚兼容的应用程序,包括时下最流行的ipad上都有。彭博已经布局了全球120个国家市场,全球员工1.25万人,亚洲2000人。

彭博商业周刊_《彭博商业周刊》 -主要看点


《彭博商业周刊》

看点1:出版周期真得是周刊吗?
中国杂志市场相当神奇。在这个市场,叫周刊的不一定真是周刊,很好的例子就是《新周刊》和新华社的《财经国家周刊》,至于外刊市场财富中文版和福布斯也本土化成为月刊。

商业周刊中文版就准备做周刊。这无疑是对现代传播出版周期的大考验,尽管周末画报是周报,但往往提前一周多时间就已截稿,如何提升流程速度做一本商业周刊,现代内部是没有经验积累的。

看点2:内容版块设置和英文版一样吗?
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翻译和自采稿件的比例。英文版架构由开篇、全球经济、企业与产业、政治与政策、科技、市场与金融、封面报道与生活方式Etc.几大版块内容组成。

彭博强大的记者队伍使他有能力维持全方位的报道,现代传播的现代作协(困困啊、以前中国企业家的高级记者雷晓宇等)应付生活方式Etc绰绰有余,集团也不缺编译新闻的能手,但是缺乏专业财经记者,政经缺、产经缺、科技缺、金融缺,而更惨的是,如今市场上已经没有足够充足的优秀财经记者。这个从胡舒立阿姨当年创办财新引发的震荡已经可以看出来了。而如果没有这些内容,又如何体现商业周刊中文版的意义呢?所以,我觉得中文版过渡阶段一定会有翻译以及专栏(彭博有我最喜欢的两位专栏作家MichaelLewis和PaulKedrosky),其它政经、产经、科技、金融也绝不会全面铺开,这本杂志的栏目设置一定是它试图吸引的读者特质决定的。同学们觉得,谁会读这样一本商业周刊呢?我觉得,一财周刊应该感受到压力了。

看点3:谁来做这本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的苗炜老师已经正式做这本杂志,彭博接手时找到了时代杂志的泰兰吉尔做商业周刊的总编辑,而这个小伙子曾经是个摇滚乐评人,他主政下的商业周刊这一年来变化脱胎换骨。困困说,新闻周刊的杨瑞春老师也会来,那么这本杂志又多了些新闻属性。

看点4:广告与CCT如何协调(客户创意团队,俗称:软文生产小组)
英文版商业周刊的广告多为埃森哲、RBS、Intel、GE等咨询、金融、软硬件大企业的形象广告,较少汽车类广告,几乎没有跨P的广告,这是杂志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但同学们也知道,如果没有汽车类广告,中国大部分杂志就可以喝西北风去了,而现代传播旗下刊物主体风格就是汽车、名表、奢侈品,也许在商业周刊中文版上还可以看到Me&City等来自中国的服装品牌混搭。

彭博商业周刊_《彭博商业周刊》 -发展策略


《彭博商业周刊》

“受众信息风格需求变化”难题 破解之策:积极求变、变中求稳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逼迫原《商业周刊》不得不求存于“深度报道”。但据美国传媒业界分析,读者怀着焦虑的心情去阅读长篇文章显然是杂志订阅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彭博商业周刊》内容定位仍然是服务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决策者以及经济理论学家,为其制定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规划提供信息与分析参考,同时充分利用彭博的信息资源细致地报道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扩展国际化视角,让受众得到全息的世界经济地图。为此《彭博商业周刊》每期增加了报道篇目,压缩了文章篇幅,总页码增加20%,每年的发行期数从47期增加到50期。同时,《彭博商业周刊》更加注重新闻性和前瞻性。

《彭博商业周刊》变中求稳,非常重视原周刊深具影响力的栏目与内容,如排行榜。排行榜作为美国顶尖财经杂志的特色之一,是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力甚至超过杂志本身。原《商业周刊》拥有8个知名排行榜,如“最具创新力公司排行”“最佳商业研究院排行”“最佳商业学院排行”等。

仅仅依托于《彭博商业周刊》的纸媒变革,显然无法应对互联网及同态新闻业内竞争。彭博正在推动《彭博商业周刊》网站及数字服务化业务,保留原来具有价值、社会影响力的频道,并进行适度整合。比如原来的公司洞察中心、历史资料信息库就被整合到“A-ZINDEX”标题下,分设四个部分,有专栏作家索引、主题索引、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索引。其中后两者是一个累积36.4万家公司金融和执行信息的数据库。这个频道由于具有强大数据库的搜索功能与免费访问的优势,拥有大量高端粉丝。

“读者视觉审美易疲劳”难题 破解之策:借“卫报”之风,彻底颠覆版面设计
彭博的发起人布隆伯格强调受众需要会变迁,要么永远提供受众所需要的东西,要么失去受众。深谙数字时代媒体资讯运作与经营的彭博,了解视觉传播要不断挑战读者审美疲劳周期缩短的极限。并购后,彭博撤换了摄影部、设计部的全部人员。《彭博商业周刊》的设计由来自连获两次全球最佳设计报纸奖――英国《卫报》的理查?德特利统领,注重增加功能性,贯彻着《卫报》设计“一贯性与多样性矛盾统一”的精髓,彻底颠覆了原周刊单一、相对保守的设计。

新周刊封面的杂志Logo由红色底块、白字“BusinessWeek”组合,变为“Bloomberg”和“BusinessWeek”固定、大小一样的字体、字号,自然地处理成两行,没有封闭;但颜色在变化,有黑、红、白色……,网名Logo颜色大多与杂志颜色实时对应。前者显示出《彭博商业周刊》设计中表现的一贯性,后者表现出多样性,减少了受众的视觉审美疲劳。原来Logo的位置依据需要变成重要新闻的导读块或导读条。《彭博商业周刊》现Logo的位置在导读的下方,Logo下方紧接着封面文章及配图,其配图多以图解的方式出现,用线条及相应的图形分割、相连而成整体,简约、大方、清晰。

杂志导读页将相同主题内容的关键词列出,方便读者阅读。其内页色系与封面遥相呼应,并利用丰富色彩分割出更多板块,以便承载更多信息。其文章大块的标题与醒目的图片相融合,视觉冲击力强烈但并不轻佻。图表也被大量运用,版面看起来端庄而具有活力。

“高端定位与扩大发行量冲突”难题 破解之策:灵活多变,刺激杂志发行
《彭博商业周刊》受众定位仍然是高层政府官员、制造业、通讯业、银行业、金融业的精英人士。有所改变的是增加了每年的总期数,提高纸张质量,随之大幅提高了杂志定价。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每50期订价150美元,而有些国家会有些优惠,比如澳大利亚、中国为每58期150美元。

新周刊大幅提价以后,老客户订阅量下挫。为刺激发行,8月18日,该刊网站挂出了甚至比原定价更优惠的价格,50期加送4期只需40美元,26期20美元。同时,《彭博商业周刊》加快了数字内容收费改革的步伐。2008年网站的平均独立访问用户达到920万。

现在该网站对其在线阅读仍然延续免费政策,但彭博表示将来要像《华尔街日报》那样对网站部分深度内容进行垂直收费,费用大概是每年100美元。

新在线网站在扩大数字内容影响力的同时,紧跟技术提升、消费潮流加强对潜在用户的捕捉力。网站站名下直接标出“ipad可用”的提示,点击进入可以看到《彭博商业周刊》的网站为网民提供了基于三种模式的数据下载:pc、mac、ipad。数字内容的下载收费标准原价是51期162.41英磅,与纸媒订阅优惠同步,数字订阅现只需29.31英磅。

《彭博商业周刊》 《彭博商业周刊》-简介,《彭博商业周刊》-主

彭博商业周刊_《彭博商业周刊》 -发展前景


《彭博商业周刊》

彭博由现任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在1981年创建,仅用了22年的时间,就超越具有150年历史的路透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除了在全球拥有约140家新闻分社和2200名记者的彭博新闻社,还有全球唯一每天24小时播放的财经频道彭博电视台,彭博电台也同样全天提供即时新闻。此外,彭博还有针对专业投资人士的财经出版社BloombergPress和BloombergMarkets月刊。

但这只是彭博的媒体服务。正如彭博公司网站的自我介绍,这家金融新闻和数据公司的业务核心是BloombergProfessional(彭博专业服务)。彭博将BloombergProfessional和其媒体服务整合在彭博终端这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全球各地的交易员、新闻机构、金融和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实时行情、交易信息、市场历史数据、投资组合分析和通讯工具等等,彭博终端的30万用户才是其根本之所在―而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华尔街。

正因如此,彭博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周刊》完全不同。后者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其内容(通常它的订阅优惠价格,每年50期杂志只需40美元),主要收入则来自于广告。

而彭博卖的是内容终端,其收费高达每年2万美元,按照30万终端用户计算,仅此一项就能带来60亿美元的年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5%。这也使得它不像《商业周刊》那样饱受广告收入急剧下降的困扰。根据彭博社董事长彼得・格劳尔(PeterGrauer)4月份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提供的数据,公司数据终端的销量在去年11月达到顶峰后仅下降了2.5%。

彭博对此的解释是,该交易能强化彭博的在线、电视和移动产品。彼得・格劳尔明确表示,希望能依靠《商业周刊》的品牌和记者资源建成更丰富的彭博电视内容。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彭博完全可以自己新办一本杂志,就像它之前做电视台、电台甚至月刊时那样。这样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在《商业周刊》网站6月底的改版中,新闻板块被寄予厚望,希望用户能把新网站看成经济消息的即时新闻来源,这无疑与彭博的网站严重重合。

更重要的是,正如彭博总裁丹尼尔・多克特罗夫(DanielDoctoroff)所说,那些影响业界的新闻是由CEO、CFO、交易律师、银行家和政府官员们所决策的,但这些人一般不是彭博终端的用户。而《商业周刊》的付费发行量达到93.6万份,光是其英文版就有约480万名读者(按传阅率统计),这样的覆盖面远非彭博的30万终端用户数量所能比。“《商业周刊》能帮助彭博更好地服务客户,使彭博的接触范围扩大到企业和政府权力机构。”丹尼尔・多克特罗夫说。

但彭博显然不能指望人们都去购买自己的终端―它不仅价格昂贵,甚至还复杂到需要专门的培训课程来指导用户如何使用。

对于分秒必争的交易员们来说,彭博终端提供的实时数据就是吃饭的工具,如果交易对手早于自己获知最新的消息和数据,就意味着巨额的损失。可对于彭博希望影响的那些“影响业界新闻”的人士来说,某个消息晚一分钟甚至晚一小时知道,可能并没有什么大碍。

这意味着彭博仍然只能在这本周刊身上下功夫。交易完成后,彭博负责内容的首席内容官诺姆・皮尔斯汀(NormPearlstine)将会出任《商业周刊》新的董事长。他表示今后的《彭博商业周刊》将会增加页数,并集中加强编辑工作,以“保证会成为真正的周刊”,因为周刊在当前的市场中仍然具有价值。

我们现在无法得知,成为“真正的周刊”的《彭博商业周刊》会是什么样子,但对于毫无消费类杂志运营经验的彭博来说,这项任务同样充满挑战。

彭博商业周刊_《彭博商业周刊》 -最近所发布的榜单


《彭博商业周刊》

1、腾讯
所在国家:中国
市值:435亿美元
销售额:26亿美元
销售增长率:64%
员工增长率:21%
投资回报率:52%
总回报率:33%
全球第一大网络游戏服务商为腾讯。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除网络游戏外,腾讯还提供即时通信、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服务,同时拥有门户网业务。腾讯今后有可能通过收购活动进入国际市场。

2、苹果
所在国家:美国
市值:2875亿美元
销售额:652亿美元
销售增长率:52%
员工增长率:36%
投资回报率:34%
总回报率:65%
苹果所推出的多项电子产品,受到了消费者追捧,如MacBookAir笔记本、iPodNano音乐播放器、iPad平板电脑及iPhone智能手机等。

3、百度
所在国家:中国
市值:347亿美元
销售额:9.87亿美元
销售增长率:64%
员工增长率:15%
投资回报率:47%
总回报率:147%
目前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高达73%;以市值为标准,百度为全球第五大互联网公司,仅位于谷歌、亚马逊、腾讯和eBay之后。

4、LamResearch――所属国家:美国
5、爱思强――所属国家:德国
6、高知特――所属国家:美国
7、SoftwareAG――所属国家:德国
8、伟易达――所属国家:中国
9、甲骨文――所属国家:美国
10、西部数据――所属国家:美国
11、VarianSemiconductorEquipmentAssociates――所属国家:美国
12、盛大――所属国家:中国
13、超微电脑――所属国家:美国
14、CGI集团――所属国家:加拿大
15、创锐讯――所属国家:美国
16、SMARTModularTechnologies――所属国家:美国
17、ASML――所属国家:荷兰
18、TechMahindra――所属国家:印度
19、Accenture――所属国家:爱尔兰
20、塔塔咨询――所属国家:印度
21、ASM国际――所属国家:荷兰
22、Autonomy――所属国家:英国
23、RIM――所属国家:加拿大
24、新普科技――所属国家:中国
25、Elematec――所属国家:日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90103/47042.html

更多阅读

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受阻 半路杀出路透社

  据国外媒体报道,正当彭博社收购《商业周刊》渐露曙光之际,路透社又从半路杀出。   知情人士透露,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目前正联手ZelnickMedia竞购《商业周刊》。汤森路透参与竞购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商业周刊》母公司麦

《商业周刊》:未来软件业将是‘失业之旅‘?

  导言:即将于3月1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上发表封面文章指出,对于美国300多万软件从业者来说,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再。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都把编程的工作专业到海外,这样的转移影响的职位动辄数以千计。硅谷老兵们正在面临着失业的威

《商业周刊》:网络效应主宰电子商铺的崛起

    导言:《商业周刊》12月29日刊登报导指出,互联网为买方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他们得以直接接触众多卖方,同时互联网也把卖方直接推到消费者面前。    用一个被经济学家称为网络效应的现象来解释,那就是一件商

《商业周刊》:从诺基亚糟糕的财报看过去

 导言:于4月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发表文章指出诺基亚第一季度的财政报告似乎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甚至让那些充满期待的投资者们感到十分震惊,但是芬兰巨子仍然拥有足够的魅力使得那些支持者们不会对其失望。其长期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

声明:《《彭博商业周刊》 《彭博商业周刊》-简介,《彭博商业周刊》-主》为网友再拥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