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技职业教育学校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学校概况,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始建于1951年,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航空港、龙泉2个校区,占地1900余亩,校舍面积58.4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8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065.09万元,图书164.59万册(含电子图书44.47万册),校园网设备先进建设水平高,运动场及体育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学校是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人才培训中心”,是“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国气象局的气象干部培训单位和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

中文名:成都信息科技大学学校属性:局省共建、省属重点大学外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现任校长:周定文简称:成信cuit知名校友:杨宇航,赵平,罗德海等校训:成于大气 信达天下所属地区:中国四川创办时间:1951年主要院系:光电技术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类别:公立大学硕士点:28个学校类型:工科省级重点学科:5个主管部门:四川省教育厅科研机构: 30余个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_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学校概况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四川省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气象科技、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中国气象人才、四川信息产业人才、国家统计事业人才、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后备军官选拔培养的重要基地 ,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1951年,为适应新中国空军对气象人才的需要,学校前身――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在成都创建。1956年,为适应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改制为成都气象学校,着力培养气象预报和大气探测人才,为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才。1978年,为适应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需要,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成为我国两所主要培养气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

2000年,学校由部属院校划转为四川省属院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并整体合并原直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2003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4年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培养后备军官的普通高校。2007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08年,学校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欧洲几所大学提出并试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并成为全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再创新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组组长单位。2009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全校所有专业实施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2010年,学校成为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2011年改名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学校成为气象事业、信息产业、统计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办学思想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改善办学条件,育人环境良好

学校现有航空港和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余亩,拥有校舍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亿多元;图书馆藏书丰富,有纸质适用图书140多万册,电子图书60多万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善;建有142个校外实习基地;办学经费有保障;领导班子结构合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

二、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水平高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5000余名。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大力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6项。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软件工程等12个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动力气象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等26门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电子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类CDIO工程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大气探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等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励280多项,其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2005、2007、2009年连续三届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六或第七位,位列一般高校第一。

学生综合素质高。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以“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蒙祖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丁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影响大。学校承办了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及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国家统计局主办的“中国2010人口普查宣传万里行”等全国性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积极参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了大量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生就业能力强、就业质量良好。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高校毕业学生的跟踪调研,我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三、坚持“特色兴校”,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校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22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校有四川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形成了以气象科技和信息科技为特色,以大气科学和大气探测为优势学科,以信息技术类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干学科,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要学科,以数理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基础学科,学科间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四、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高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5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680人,博士198人,高级职称469人,教授117人。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和省级专家50余人。

五、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科研水平高、实力强

学校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

长期以来,学校矢志不渝地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突出气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特色,加强气象科技和信息科技研究,重视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学校是国家重要的气象科技创新基地,长期致力于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探测技术、气象业务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在新型气象雷达系统、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大气辐射与卫星遥感、天气动力学与东亚季风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大力加强信息科技研究,在国内较早从事云计算核心系统研究,主持了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核心系统的研制。学校积极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同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服务四川信息产业,服务地方和行业信息化,应用研究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学校探索出了互联网时代统计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方法,为政府统计及统计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学校还在数学、应用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六、坚持开放办学,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大力加强和国内外高校及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缅因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法国第五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泰国蓝实大学等20多所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学生留学等合作与交流。同汕头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40多所高校共同推进CDIO改革,并加强同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学校为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中国民航等单位开展业务培训,为第二炮兵部队培养国防生,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开展科研合作。同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四川省保密局、四川省经信委等部门,611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华云公司等企业,成都、攀枝花等市(州)开展产学研合作。

当前,学校正抓住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有全国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建设开放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_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校区分布

航空港校区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28号

龙泉校区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_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院系设置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光电技术学院: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材料物理

应用物理学



通信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微电子学



商学院:

金融工程

会计学

财务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市场营销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学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数学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



大气探测学院:

大气探测本科

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

信息安全

信息对抗技术

物联网工程



控制工程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自动化



资源环境学院:

地理信息系统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文化艺术学院: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社会工作

艺术设计



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

工程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旅游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管理

信息技术与管理

行政管理



软件工程学院:

java

.net



统计学院:

统计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_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院系简介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于1951年),同时也是我校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学院之一。该学院现有大气科学本科专业学位授予点和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本科“大气科学”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高等本科院校首批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08年教育部批准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填补了西南地区的空白。大气科学本科专业的开办始于1979年,是国务院首批学士学位授权点,是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大气科学专业分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高校大气科学研究联盟(C-UCAR)发起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单位、四川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解放军第二炮兵、成都军区大气科学专业“国防生”培养单位。大气科学学院有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全院教职员工3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1/2,所有教职员工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包括在读硕士),博士、在读博士比例达60%。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博导1人、硕导(含校外硕导)35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四川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获得者2人;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称号获得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现设有专业教研室2个,专业教学实验室2个,气象综合观测场1个,研究型实验室1个,有多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00年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主持国际合作项目专题、国家973计划项目专题、国家863计划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大气科学学院一贯重视高品质的教学质量,且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管理严格、治学严谨,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意识。该学院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和第一志愿率连年位居学院首位。近几年来,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连年保持100%,位居全校首位,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该学院的毕业生在全国气象系统、民航系统和部队系统的气象部门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气科学学院已经为我国气象、国防、民航和环保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气象学术技术带头人、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

光电技术学院

光电技术学院现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4个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光电子和光通信技术方向,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光电信息技术方向,应用物理学专业设置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材料物理专业设置信息功能材料方向。目前共有在校学生约1200人。此外,本院还承担全校理工科学生大学物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本院下设4个专业教研室(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电子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应用物理教研室、材料物理教研室)、1个基础课教研室(物理教研室)、3个专业实验室(光电技术实验室、信息光学实验室、信息材料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现有教师49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28人,博士14人、硕士20人。已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研究方向稳定、有稳定科研项目来源的学术梯队。余万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向安平教授于2005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05年5月被遴选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本院学生主要面向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光电信息技术、红外传感,光电显示技术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已先后为社会输送了近千名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很快地掌握自身业务,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不少学生在国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工作,如华为、大唐、中芯国际、TCL、长虹、东骏激光、创智、科维、旭光电子、九州电子、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大气探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8年,是在原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含信号处理、大气电子工程2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目前在校本科学生约2000人,其中国防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学院现设置有5个专业教研室、6个专业实验室、1个研究所,拥有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锐意进取的师资队伍,全院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3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体专任教师的1/2,硕士以上学位教师超过全体专任教师的90%,其中博士、在读博士占40%。博士生导师1人,四川省名师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长期以来,我院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大气科学交叉、融合,在目前已经开展的科研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建立9个科研团队: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卫星遥感及应用、图像处理及应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微波技术及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电磁效应、大气探测信息处理、气象观测仪器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责任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863项目和气象行业专项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成产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先后研制了WRDPS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X-波段数字化双极化雷达、车载移动式天气雷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等多个产品,性价比高,先后6次获得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省部级二、三等奖,产品已遍布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商学院

商学院是以学校1990年开办的会计学专业为基础,于2008年经学校院系调整而组建成立的。现设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5个本科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工程。目前,全院在校学生2400余人。

全院现有教职工90人,专任教师8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7人;博士18人,硕士41人;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0人。学院师资力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承“育人为本,崇尚应用”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以CDIO教育模式为指导,制定和实施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不断扩大校内外合作渠道,强化双语教学与改革,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倾力打造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学院现有网络财务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营销沙盘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和金融工程实验室,建有以四川威钢、四川航天、西藏证券(成都)等29家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学院一贯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近三年,全院教师发表论文230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80篇,出版专著教材23部,主持、参与省部级、市级和横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多项成果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奖励。

学院在学生工作中,注重提升第二课堂的科学性、实践性,努力帮助学生通过各种科技文化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我院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硕果累累,成绩斐然,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荣誉。

计算机学院

1993年, 招收"计算机应用”三年制专科, 当年招收专科学生80人

1995年, 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 当年招收本科学生38人

1998年, "计算机应用”专业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当年招收本科学生160人

2001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三个方向招生共计580人

2003年, 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申报成功

2004年, 首次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5年, 从计算机学院分离出并分别成立网络工程学院和软件工程学院

2007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2007年, 四川省首个"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申报成功

2008年, "计算机应用技术”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2008年, 获得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学位授予点

2009年, 招收在职"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

2009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

2010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2010年, 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授权点

控制工程学院

控制工程学院是以测控技术、自动控制、电气工程、新能源及其应用为主要学科专业的工科学院。现开办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三个本科专业,并与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共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同时设有控制工程研究所、测控技术研究所和机电控制研究所。学院拥有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教学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15人。同时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等多位科研院所著名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控制工程学院对外学术交流广泛,获较多的科研、教学成果。近年来,获省部级三等奖2项。近五年来主持或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10余项。学院始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在不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原则上,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化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的具体实施,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具有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同时,学院每年从大三学生中选取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生组成创新教育实验班,每人单独配套实验设备,单独授课。2006年在四川省率先开展了本科生“自动化系统助理工程师”认证工作,2007届学生有15人获得该证书。近几年有97位学生在全国和四川省“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科技大赛、机器人足球大赛、智能汽车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

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成立于1978年,先后隶属无线电系、电子技术系和通信工程系,到目前(2010)已有29届毕业生,毕业学生近5000人。通信工程专业是我院建立最早的三个专业之一,有较长的办学历史,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本专业在近三十年的办学过程中,追踪通信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通信技术类人才。通信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1月,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在校本科生1138人。下设通信工程和微电子学两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专业是学院级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之一,具有30多年的本科办学经历,2008年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学院设有移动通信、计算机通信、光通信和微电子四个教研室,有现代通信、计算机通信、嵌入式系统、光通信和微电子五个学院级研究所。设有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两个本科实验室,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107台,总价值1300余万元。有“实时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10万以上仪器11台套,总价值800余万元。现有教师4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1人、硕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26人、在读博士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学院有业界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设计软件,完善的实验实践体系。通信工程学院以CDIO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全面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校内专业导师+校外导师);设有专门的经费支持学生的创新科技项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对学生实行“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导师管理”和“多元一体化管理”,形成“全程、全员、全面”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显著,就业质量高。在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等全国性大学生竞赛中,多次获得国家奖励。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二等奖8人,四川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22人,三等奖25人;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部一等奖; 第三届ADI中国大学创新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两项13人;随着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系统推进,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专业水平显著提高、素质教育深入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个:环境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环境科学、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省级特色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有学术型和专业硕士学位点(领域)4个:环境科学(省级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博士生导师1人,国家环境影响评价专家组成员1人,四川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咨询专家1人。现有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与气象3S研究所、水污染控制与固体废物资源化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拥有仪器设备650余台,总价值900余万元。近几年,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等80余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80余篇。获专利授权及软件著作登记3项,出版专著8部。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是学校2008年10月在原来电子商务系和管理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教学单位。开办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工程、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工程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10个本科专业,成立了电子商务研究所、麦达数字化加工应用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所、人力资源与心理应用研究所、实证管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建有电子商务与物流实验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管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凝练形成了“一个平台、两个支柱”的∏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平台即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成长平台,两个支柱:一个是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一个是“专业――职业”的创新发展能力,从而为打造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管理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一是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报读博士,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二是借助有关科研机构、专业学会,有效开展科研学术交流和合作;三是出台科研管理办法,制订导向政策,形成保障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传承六十年成信的辉煌成就,严谨治学、坚持以理、工学科为传统优势的办学方向,突出现代软件技术的专业化办学特色。近年来,全面与国际软件业教育界接轨,先后启动了印度NIIT国际软件工程学院、美国CISCO网络技术学院、美国微软高级培训中心、SUN-JAVA教育示范性大学等国际合作项目。同时,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指导下,开展国家网络工程师和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改革、改造我国传统软件教育体系,注重调研、大胆创新、凝炼了软件工程学院独特的科研风气、学术气氛、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国内职业教育经验。2004年以来,软件工程学院与美国SUM公司深入合作,引入极具特色的SUN-Java课程体系架构,形成了以全球未来软件业核心技术――Java技术为教学主线的软件工程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成为“Java教育软件工程学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教师都有多年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开发经验完整地结合起来,并用最佳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软件工程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紧密联系企业,研究、调查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通过分析研究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建立实习实践基地,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缩短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以多种方式广泛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学生就业网络,实现学习和就业的一体化,实现学生高质就业的目标。

网络工程学院

网络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1月,下设网络工程(省级特色专业)、信息安全和信息对抗专业,2011年新增物联网工程,共四个专业。现有教职工5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博士13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93%,以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科研开发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六年来,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经费连续五年翻番,承担了10多项国家科研项目,2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EI和ISTP检索70多篇。学院的信息系统安全,密码技术,通信安全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网络工程【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也是学校优势品牌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网络规划、设计、维护与管理的工程能力,具有网络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能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拥有职业能力和正确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组织及协同工作、系统调控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意识,从事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通信领域有关的软硬件系统运行、信息处理、测试与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适应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信息技术产业、气象、金融、教育、公安、安全、保密、部队及科研院所等行业及部门从事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通信软硬件的设计、开发、测试、生产、应用、维护与管理及教学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网络工程专业硕士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信息安全(本科四年)【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学校优势品牌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及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规划、设计、维护与管理的工程能力,具备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与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开发的工程能力,能适应信息安全学科的动态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遵守信息安全行业道德规范,拥有职业能力和正确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组织及协同工作、系统调控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意识,从事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及通信安全领域有关的系统运行、信息处理、测试与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信息安全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适应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能在信息技术产业、气象、金融、教育、公安、安全、保密、部队及科研院所等行业及部门从事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及通信安全的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生产、应用、维护与管理及教学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信息安全专业硕士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信息对抗技术(本科四年)【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学校优势品牌专业。着力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及信息对抗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规划、设计、维护与管理的工程能力,具有信息保密系统、网络攻防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软、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工程能力,能适应信息对抗技术的动态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遵守信息安全行业道德规范,拥有职业能力和正确态度,具备自主学习、组织及协同工作、系统调控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意识,从事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对抗领域有关的系统运行、信息处理、测试与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实际工作的信息对抗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物联网工程(本科四年)【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整合我校现有涉及物联网技术和工程专业优势,新成立的专业。本专业实施分层教育;以角色为核心,以应用为重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凭借多年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的经验,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顺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热潮,充分利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契机,整合现有各类资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养具备扎实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拥有较强的物联网规划、设计、开发、运行、维护与管理的工程能力,具有创新精神、高度职业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调控能力,能在物联网行业所涉及的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等各环节从事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物联网工程人才。【毕业生适应范围】 物联网应用广泛,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领域中的教育、企业、事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以及部队等单位,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维护、集成以及管理等各项相关工作;也可继续攻读各专业物联网方向的硕士学位。

文化艺术学院

文化艺术学院主要从事人文社科、语言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语言文化艺术设计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承担全校人文素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本院源于社会科学系,现有4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艺术设计。至 2008年7月,已为社会培养了两届本科毕业生153人,其中第一届(2007届)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2003级,毕业率达100%,授学士位率达98%,就业率达98%。本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活动。 自2006年以来,本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3人获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竟赛二等奖、4人获得四川省级一等奖、5人获得省三等奖;市、院级奖项17项。学生课外社团十分活跃,尤其在学生三下乡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多次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奖励。现有教4个专业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对外汉语教研室、艺术设计教研室),1个公共课教研室(文化素质教研室),2个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另有传媒技能实验室,在筹建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和建设,我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截止2008年10月,本院在编教师总数为36人:专职教师30人(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助教4人),行政管理6人。专职教师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1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占76.6%。行政管理人员都具有本科、硕士以上学历。

统计学院

统计学院是学校的传统特色教学学院之一。该学院培养具有扎实的统计学、信息学、经济学等理论功底,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科学的统计方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目前主要有普通本、专科,成人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本、专科等办学层次。其中普通本科开设有统计学专业 ( 含信息技术与网络统计、保险精算与金融统计、数据挖掘与信息甄别等专业方向 ) ,普通本科学生毕业后可授予理学学士和经济学学士。普通专科开设有信息统计技术、经济信息管理与应用、营销策划三个专业。自考本科开设有调查与分析专业,成人教育本科开设有调查与分析、电子商务专业,专科开设有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现有学生 800 余人。该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建有经济统计、数理统计、统计信息技术和保险精算四个教研室,共有专兼职教师 38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22 人 ( 含在读 ) ,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40 %,并聘有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全国人大常委贺铿、邱晓华,中国科学院陈希儒院士,台湾辅仁大学谢邦昌教授等 12 名国内外知名统计学家为我学院客座教授。学院建有统计模拟实验室和专业机房,并正在筹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实验室,还在地方统计局建立了广阔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学生随课实验、实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数学学院

数学学院承担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普通本科生教育。学院目前有基础数学(四川省重点培育学科)和应用数学(校级重点学科)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学院承担本院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及学校各专业公共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学院内设大学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三个教研室、数值分析与算法实验室、数学研究所和应用数学与软件研究所,两个研究所下设基础数学、数据挖掘与算法、运筹与优化、应用数学与软件、非线性分析与方程五个研究室,数学模型研究和应用中心。学院具有一只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硕士生导师16人,15人具有博士学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近五年,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检索45篇,另有EI、ISTP检索10篇,权威核心13篇;承担科研项目25项,科研经费209.3万,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和省部级项目4项,经费137.8万。目前在研项目10项,经费102万,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和省级项目1项,经费47万。学院一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多次获得省级市级表彰和学校的“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学院始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竞赛中,8人次获得国家奖励,百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学院的学习和深造氛围浓烈,很多学生参加了专业的培训项目(Java等)。学院每年考研率在20%左右,并逐年增加,部分学生考取了外校的研究生,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等。也有不少优秀的毕业生赴海外顶尖大学攻读研究生,如哥伦比亚大学(US),京都大学(Japan)等等。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成都气象学院基础教学部大学英语教研室。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5人,其中专职教师85人,另聘有数名国内知名教授和外籍专家。在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外国语学院紧紧抓住育才、引才、用才的关键环节,加强同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先后选派了20余名专职骨干教师分别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学习进修、攻读学位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70余人次参加了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广大教师积极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要求,自觉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崇尚责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外国语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的英语课程,注重各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外语文化节、外语俱乐部、英文讲座、演讲、影评、歌舞、戏剧、英语素质拓展训练、西博会志愿服务、欧恰会志愿服务、外语国际贸易课外操作实践训练营等。英语专业学生还可参加学校留学和海外实习实践项目。学院英语和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学生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国外其他大学等。数百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其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优异的英语成绩考取了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_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杰出校友

中国科学院气候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赵平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杨宇航

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局副局长 陈泮勤

中国气象学会理事 博士生导师 罗德海

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李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院长 李国平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副司长 庄国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梁海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 刘汉涛

中国联通四川公司副总经理 陆斌

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李朝鲜

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环境模拟中心博士 杨芳林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_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录取规则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考生德、智、体、美综合择优录取:

(一)根据各省(市、区)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20%以内。

(二)学生进校后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均为英语,非英语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慎重考虑。

(三)男女比例:国防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的计划执行,其他类别考生男女比例不限。

(四)身体健康情况要求:国防生参加军检,其他类别考生遵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鉴于相关行业对从业者的身高、体貌要求,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请慎重考虑。新生入学后进行体检复查,凡体检不合格者或体检中弄虚作假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学校理工类专业学习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进档考生安排专业时参考数学、物理等相关科目成绩:

报考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材料物理、微电子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遥感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专业要参考数学、物理成绩。

报考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等专业要参考数学成绩。

(六)英语专业要求加试口语,英语成绩原则要求达到满分的70%。

(七)学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如一志愿录取未满,则录取非第一志愿符合条件的考生。加分或降分投档考生的处理按各省(市、区)相关规定执行。

(八)进档考生根据总分顺序,按关科目成绩、专业志愿安排专业。对于专业志愿不能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配的考生学校将予以退档。

(九)根据教育部规定,新生进校后学院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复查,凡不符合录取条件或徇私舞弊者,一律取消入学资格.

成都科技职业教育学校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学校概况,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40103/64336.html

更多阅读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报[字体:大 中 小]2009年第8期(总第34期)2009年9月10日编者按: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我国开始实施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资助政策。为了解该项政策的实施情况,2007年10月中旬,我所组织“中等职业教育发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办得非常有特色,很成功,那么就给为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他们不仅懂得理论,也会实际操作。而办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法就是建立一支质量高、数量足、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

 文 袁岳  说到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很多人可能误以为是职业教育,或者就认为是孩子不爱家长不喜的中专大专教育。但我今天要说的“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是指基于职业需要的教育。  在台湾参加海外华人企业家峰会期间,听到台湾元智

声明:《成都科技职业教育学校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 成都信息科技大学-学校概况,成都信息科技大学》为网友拢一蓑烟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