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历史沿革,蒙特利尔-地理环境

蒙特利尔(Montreal)坐落于加拿大渥太华河和圣劳伦斯河交汇处,是加拿大第二大城市、魁北克省最大城市。曾经是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前的最大城市,是加拿大著名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该市是典型的英法双语城市。因为全市的哥特式教堂林立和法语居民占多数,体现出独特的法国文化底蕴,被认为是北美的“浪漫之都”。蒙特利尔是一个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优美的城市风光、闲适的生活情调多次被评为全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是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拉丁气息。

蒙特利尔_蒙特利尔 -历史沿革


蒙特利尔蒙特利尔的过去是加拿大历史上极其光彩的一段,也解释了今日加拿大的许多政策。即使在法国来到魁北克省,梦想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前,共同生活在这里阿尔冈昆族(Algonkian)、休伦族(Huron)和易洛魁族(Iroquois)都常有冲突。雅克・卡蒂亚(JacquesCartier)是首个到达蒙特利尔岛的欧洲人,但欧洲移民在岛上的首个永久定居地直到1642年才建立起来,后来人们将MountRoyal命名这个地方,城市名字也大有可能起源于此。蒙特利尔迅速成为与易洛魁人进行毛皮交易的主要市场。1701年和平条约签订以前,殖民地常常遭受袭击。随着毛皮贸易的迅速发展,蒙特利尔逐渐成新法兰西帝国的殖民基地和商业中心。昔日的房屋,人们至今还能蒙特利尔老城区见到。
不过,这里的麻烦从没间断,首先是旷日持久的法国印第安战争(1757-1763年)。这场战争成法国在北美势力范围的转折点,英国人在1759年攻下魁北克城,这也为最终占领蒙特利尔埋下了伏笔。而蒙特利尔短暂成为新法兰西(NewFrance)的首都,直至玛奇德写利(MarquisDeVaudreuil)抗英力量向阿默斯特(Amherst)将军投降才回复原来的城镇身份。

英军占领期在1775年曾经中断七个月,因为美军攻下了蒙特利尔市。在这些事故之后,大量的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涌来,使到满市摇身变为北美第二大城。但这种发展趋势并非平稳进行。1837年,法裔起义反抗英国统治失败,继之是连串的放逐及处决惩罚。1867年,加拿大自治领地面世,蒙特利尔成为这新国家的主要海港、铁路中枢、银行中心和工业生产重镇。
虽然蒙特利尔的毛皮贸易已日渐衰败,但到了1900年,不断扩展的航运业和铁路却使蒙特利尔成了加拿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来此寻找工作的中欧和东欧移民造就了蒙特利尔的多元化特色。随着20世纪欧洲犹太人大批流入,蒙特利尔的各民族聚居区也不断扩大。两次世界大战后这种趋势持续,移民不断涌入,城市急剧膨胀,甚至让蒙特利尔一度成了“罪恶之城”,当然部分的原因要归咎于美国的禁酒令。美国禁酒年代,魁北克省成为整块大陆的供酒地,莫逊家族(Molson)因此致富。与此同时,嫖娼和赌博业得到当局保护。伴随着蒙特利尔向制造业中心的过渡,城市中产阶级也渐渐冒出头来。


蒙特利尔1911年,满市人口达到50万人,并在接下来二十年的欧洲移民潮中增加一倍。20世纪50年代初,蒙特利尔人口过百万,市长JeanDrapeau也开始对蒙特利尔的未来建设进行计划。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蒙特利尔人口已经超过百万,蒙特利尔新任市长吉恩・德拉波(JeanDrapeau)为改变城市的旧貌而制定出了一系列计划:建立一个新的地铁系统和地下城,蒙特利尔港口的扩张,与圣劳伦斯河的海路的加宽。这段时期高楼竞相矗立城市之上:43层的玛丽城广场(PlaceVille-Marie)和47层的TourdelaBourse。另外新建了两个博物馆,并于1966年开通了地铁和多条高速公路。

遭评论家冠以狂徒之称的德拉波,在城市清洁、鼓励城市重新发展上取得成绩,并成功在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吸引了超过5000万的游客,这也大大提升了蒙特利尔的国际知名度。除了1960年代初的那5年外,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拉波都是倍受市民爱戴的蒙特利尔市长。尽管如此,多伦多还是赶超了蒙特利尔,成为了加拿大的经济中心,这主要是是由于魁北克分离主义活动主导了20世纪60年代蒙特利尔的政坛。由此引发的“静默革命”最终在工业和政治上法裔魁北克人争取到了更大的发言权,并确立了法语在魁北克省的主导地位。

这次运动的负面影响,就是使外国投资者转向了更稳定的地区发展,这无疑给蒙特利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还加剧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贫困在这期间成了蒙特利尔面临的最大问题。然而,分离主义的问题不仅没有随着全民公决的结束而消失,分裂主义者领导的魁北克人民党(PartiQubecois)甚而还走上了政治舞台。尽管问题依然严峻和复杂,蒙特利尔居民的投票结果却显示,居民坚决支持加拿大的统一。

继高科技工业崛起以后,蒙特利尔又成功的渡过了经济难关。20世纪90年代,蒙特利尔重新发展海滨和老港口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再次开始。同样,商业区也在未来现代化和保护计划中进行了改建,发展了兼具欧洲和北美风格的诱人外表。不管外界如何猜测,今天的蒙特利尔的确比以往更具活力,也更加繁荣。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这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带来了新生。

2006年5月12日,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设计之城”。

蒙特利尔_蒙特利尔 -地理环境


蒙特利尔蒙特利尔地处加拿大魁北克省西南方的圣劳伦斯谷地,位于省会魁北克城西南约275公里,首都渥太华东边190公里,最大城市多伦多东北方550公里,纽约市北方625公里。
蒙特利尔是世界上最内陆的海港(也是河港),整个城市坐落于圣劳伦斯河与渥太华河汇流处的蒙特利尔岛上。蒙特利尔因其市中心注目的皇家山(古法语:MontRéal英语:MontRoyal)而得名。
蒙特利尔是大蒙特利尔都会区(MontrealMetropolitanCommunity)的中心,与北方的拉瓦尔(Laval)、南方的朗奎尔(Longueuil)、东方的雷朋堤尼(Repentigny)和西方的西岛自治市(WestIsland相邻。

气候环境

蒙特利尔在几个气候区的交际处,因此天气变化多样。这里降水丰富,平均每年冬天降雪量为2.14米,高于莫斯科。平均年降雨量为897毫米。每年政府要耗费5000万加元清扫积雪。夏天最潮湿,但人们能尽情地享受一年里最多的阳光。
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日平均气温为-10.4℃,平均最低温度达到-14.9℃。由于冬天常有风,体感温度比实
际温度还要低得多,因此当地气象预报常把风力降温的因素考虑在内。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是七月,日平均温度为20.9℃,日平均最高温度为26.3℃。历史上记录的最低温度出现在1957年1月15日,为-37.8℃。最高温度出现在1975年8月1日,为37.6℃。中高湿度的气候在夏天很常见。春秋两季月降雨量在55到94毫米之间。春秋则有少量降雪。

自然生态

虽然气候变化很大,蒙特利尔地区土地丰润,拥有大量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枫树是蒙特利尔最常见的树,由于枫叶糖的生产,糖枫更是蒙特利尔和魁北克省长期以来的标志。

蒙特利尔_蒙特利尔 -行政区划

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历史沿革,蒙特利尔-地理环境

蒙特利尔市区面积365.13平方公里,人口162万多。蒙特利尔大市区是由周围75个大小城镇组成,面积2700平方千米,人口331万多。居民中法裔约占2/3,是除法国巴黎以外的世界最大的法语城市,故有“小巴黎”之誉。

蒙特利尔于1642年建城,是一个有着将近四百年历史的移民城市。它是北美大陆为数不多的法语城市,超过150万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语言,很多居民说第三种语言。英语区和法语区是蒙特利尔的代表性社区。以圣劳伦大道(BoulevardSaint-Laurent)为中心,东边为法语区,西边为英语区。除此之外,还有150个不同文化社区,占人口总数34%。如爱尔兰、意大利、犹太、希腊、阿拉伯、亚洲、拉丁美洲、海地和葡萄牙区等,几乎涵盖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文化的风格。

蒙特利尔岛

蒙特利尔大致上以圣劳伦大道(BoulevardSaint-Laurent)为中心分界,大道以东为东区,西边为西区。2002年,蒙特利尔实行一岛一市,也叫大市,2004年部分市郊及西岛英语区投票决定恢复自己的城市,不受蒙特利尔市的管辖。但是对外来说,岛上的地区都被认为是蒙特利尔地区,如科特圣庐(Cote-Saint-Luc)的人给外地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说自己来自蒙特利尔,而不是科特圣庐市。

蒙特利尔行政区


蒙特利尔(由西至东、北至南排列)

Ile-Bizar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50103/6870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中国环境保护历史沿革 蒙特利尔 蒙特利尔-历史沿革,蒙特利尔-地理环境》为网友人心无由多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