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 季羡林-人物生平,季羡林-个人履历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季羡林校园照片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季羡林老年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

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


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

,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季羡林出版书目

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5年,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个人履历


季羡林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1947年夏天,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应酬颇多,惊动了王耀武。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王耀武还派人给季家送来了面粉、白糖等礼品,他的车队惊动了二里长的佛山街,从此季家名声大振。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成就


季羡林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评价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着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文化成果

学术着作

著作年份备注《〈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 偈颂 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 大唐西域记校注 》1985年《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1985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1985年《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1997年《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

翻译作品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年份
名称原著作者出版社备注参考资料1955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德]安娜・西格斯
作家出版社德译中;小说集1956-06
沙恭达罗[印] 迦梨陀娑人民文学出版社
梵译中;剧本1959五卷书[印]佚名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印度寓言故事集1962优哩婆湿[印]迦梨陀娑人民文学出版社梵译中;剧本1980罗摩衍那 (一):童年篇[印] 蚁垤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摩衍那》系列,共7卷1981罗摩衍那(二):阿逾陀篇1982罗摩衍那(三):森林篇1982罗摩衍那(四):猴国篇1983罗摩衍那(五):美妙篇1984罗摩衍那(六):战斗篇1984罗摩衍那(七):后篇

注:书籍多次出版,仅列出第一版出版时间。

散文随笔

《 清塘荷韵 》《 赋得永久的悔 》《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 牛棚杂忆 》《 朗润园随笔 》、《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 季羡林谈师友 》《 季羡林谈人生 》《 病榻杂记 》《 忆往述怀 》《 新纪元文存 》收入教科书的文章
文章名收录于《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课,德国《 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幽径悲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清塘荷韵 》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 做人与处世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永久的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忘》2014泉州市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

研究成果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的研究领域8个方面:

研究领域学术成果(代表)备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开拓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佛教史研究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国内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吐火罗语研究《〈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弥勒会见记 》《弥勒会见记》《校注前言》《 糖史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摩衍那 》比较文学研究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贡献东方文化研究《 东方文化集成 》历时15年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 传世藏书 》丛书的总编纂散文创作《 赋得永久的悔 》――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所获荣誉

年份获奖情况1986年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1989年“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1998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2000年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小故事

几十年来,大家都知道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每逢这一天,他的亲朋好友,学生晚辈,各级领导,甚至外国大使,都会向他祝寿,这已经成了惯例。可是,2001年8月,聊城和临清市的市政领导邀请他回故乡,庆祝他的九十岁生日,在祝寿大会后,他在写《故乡行》一文时,却写下了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从旧历折合成公历是八月二日。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着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他在《读书治学写作》一书中集中道出了学人的人生三维度:读书,治学,写作。

怀念许国璋

季羡林:我因此悟到: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数十年,甚至天天对坐办公,但是感情总是如油投水,绝不会融洽。天天“今天天气,哈,哈,哈!”天天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像一对豪猪,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天天在演“三岔口”,到了成不了真正的朋友。

反观我同国璋兄的关系,情况却完全不同。我们并不在一个学校工作,见面的次数相对说来并不是太多。我们好像真是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也都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终于成了朋友,成了知己的朋友。

清华北大缘

清华好比中国古代“诗仙”李白,北大好比“诗圣”杜甫。

季羡林与母校清华大学有过十四年的不解之缘,而他在北大也已经呆了五十五年。在回答网民关于清华和北大应如何比较的提问时说,两个学校风格肯定不一样,这并不奇怪,就好比李白和杜甫是两个好朋友,但却风格迥异。

季羡林解释说,二者风格的不同来自其基础的差异。清华一九二五年建,受当时资本主义的影响深些,而北大从大学堂到国子监,一直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对传统文化的禀承使得北大文化积淀深厚,缺点就是封建的东西多了点。清华的特点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点是深厚凝重。要比的话,清华就象“李白”,北大好比“杜甫”。

作为造诣精深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季先生在其长达六、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海内外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有着崇高声誉。

季先生说,五花八门的方式在给国内大学排名,但无论往上排还是哪儿排,我想最能代表中国学术水平的还是北大、清华。

德国的情缘


伊姆加德

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不能诉,一切的不幸与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但是,诚如《红楼梦》中所云:“大不幸中却有大幸。”季羡林在哥廷根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

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为人憨厚朴实,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

迈耶家也像其他德国人一样,把多余的房间租给中国留学生住。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一来二去,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待人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

季羡林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羡林去迈耶家外,后来,迈耶家凡有喜庆日子,招待客人吃点心、吃茶什么的,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特别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羡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

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季羡林9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伊姆加德从哥廷根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满头银发,端庄恬静地微笑着的老人,给季羡林一直牵挂也愧疚的心,带来了温暖的慰借。

关于大国学


季羡林

首先是“大国学”。面对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他的心情是喜忧参半。被笼统归入“国学”名下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当然是他乐于看见的。但是,他认为,复兴与弘扬传统文化不应局限于“尊孔读经”。大约在跨入21世纪后不久,他就开始思考、揭出“大国学”,明确提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他注意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他所说的“大国学”不是19世纪晚期以来学界倡言的狭义的国学,其间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第一.他认为,今天倡导“国学”,绝对不是为了恢复昔日的“尊孔读经”,而是旨在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切全貌。因此,“大国学”就必须包括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除了中原以外的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第二.“大国学”理应包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向其他民族、国家、地域、文化学习的成果,比如佛教,比如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思想,比如近代以来大规模传入的各种学说思潮。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大国学”是和他本人超过一个甲子的、成就辉煌的专业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绝非凿空立说。然而,遗憾的是,他在这方面的意见似乎并没有得到当下狂飙躁进时代的理解和接受。眼下的“国学热”,不仅基本上局限在传统儒学的范围内,还令人担忧地鼓荡起一股欠理性的民族主义、文化民粹主义的狂潮。这是必须警惕的。

有学者比如宋兴昌先生指出:“国学热”,虽有很强的“反思”意味,但已经充满强烈的蜕变的气息。他“大国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中华文化与学术被迫接受的转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说明中华文化与学术已经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地位,进入文化与学术自觉重建的新时期。这与此前的“批判”与“接受”基调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宋兴昌先生对他的“大国学”的精彩申说值得引述:“大国学”既不能采取故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应该是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体系。

因此,所谓“国学热”就是应该“热”在民族精神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不应是排他主义。无原则地复古或打压都不是正确化解传统文化、现代化与全球化之间张力的应有的态度,只有如实客观地认识到新旧无法截然分开的事实,才能在此基础上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把握其中的精髓,加以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合理阐释和创造性转换,在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有全球化的视域。一方面,中国文化应以何种姿态融入世界文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世界文化也对中国文化参与解决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寄予着厚望。只有摆正姿态、准确定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大国学”。

先生的另一个思考是“和谐说”。他对“和谐”的思考有一个似乎未被注意的背景,那就是国学泰斗钱穆先生在台湾去世前,提出中国文化最具价值,并且最能够贡献于世界的是“天人合一”观。他经常说:“我很喜欢陶渊明的四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顺其自然的思想。我觉得‘顺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讲交情,讲平等,讲互相尊重,不要讲征服,谁征服谁,都是不对的。”

他在晚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他的答案是:“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说,我们是不讲弱肉强食的。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所倡导的“和谐”是有三个层面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关注到“和谐”的真正基础“人内心和谐”。而正是这个“人内心和谐”,又使得他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起点。他作为世纪老人,也坦言自己也是一个“世故老人”,深知“人内心和谐”的艰难不易。有一次他和友人谈到这个问题,慈眉善目的他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略带忧虑地讲道:“和谐是一种文化。我要讲的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很重要,讲的是个人修养。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上过一门课,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他一贯赞成,在晚年更是特别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心目中,这是“和谐”的起点和必由途径。

季老聊大缘

一代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与聊城大学有着不解之缘。多年来,季老支持聊城大学的发展,并欣然受聘任聊城大学的名誉校长,他曾经几次来聊城大学,与家乡的这所大学留下了难分难舍之情。

“落后的家乡有了最高学府”

一九八一年,经国务院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聊城师范学院正式建立。学院的成立,引起了季老对家乡这所大学的极大关注。学院成立的第二年,季羡林先生就与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一齐应邀来学院参加了一九八二级新生的开学典礼,并举办了《从比较文学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

季老在他的《还乡十记》中,专门有一篇题为《聊城师范学院》的散文记述此行。他热情洋溢地写道:“当我听说聊城师范学院已经建立起来的消息时,我心中的高兴与激动,就可以想象了。这毕竟是我们地区的最高学府,是一所空前的最高学府。我们那文化落后的家乡,终于也有了最高学府了。”对于“聊城师范学院的建立,我要用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这所学院,歌颂这所学院。”

这次的家乡学校之行,使季老成为聊城大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批聘请的校外兼职教授。从这开始,他就一直关注与支持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

期冀学子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季羡林

一九九七年十月八日,聊城大学又一次盼来了季老的光临。在这里,他亲眼看到了为聊城经济发展插上金翅膀的京九铁路,目睹了新修的海源阁(全国四大私人藏书馆之一)纪念馆,游览了美丽的东昌湖......但使人难忘的是,他为聊城大学学子所做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要有中国特色”学术报告。当时,学校礼堂内座无虚席,季老的精彩报告不时被掌声所打断。季老在报告中语重心长的告诫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忌崇洋媚外,要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十月十日,聊城师范学院敦聘季羡林先生任名誉院长。在仪式上,当季老了解到聊师已有五千八百多名在校生时风趣地说,聊师已经是半个北大了。季老深情地说:“我已经是我们学院的名誉院长了,学校的发展也有我一份责任与义务,我一定尽我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学院发展。他还热情洋溢地挥笔写下了“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题词。

勉励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好学校

一九九九年是聊师建校二十五周年,季老应邀题写了聊师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九月二十六日,已近望九之年的季老从北京赶来参加校庆活动。在校庆典礼大会上,季老引用聊师的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说,校训有两条红线,一条是努力奋斗,一条是爱国主义。他勉励全院的师生员工共同努力把学校建设好。

这天,季老还参加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揭牌仪式。下午,学院为季老举行了捐赠《传世藏书》仪式。《传世藏书》是一套囊括中国从先秦到晚清历代重要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名着一千余种。

病榻之上仍惦记聊师的发展

为了把师范院校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在学校更名的过程中,得到了季老的帮助。为了学校的发展,季老曾经亲自给教育部写信,介绍学校发展的情况,支持学校发展。教育部批准聊城大学更名后,季老非常高兴。他为学校题写了“聊城大学之成立,诚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盛举。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为鲁西庆,为山东庆,为祖国庆!”的贺词。

二00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学校隆重地举行了聊城大学揭牌仪式。北京大学副校长郝斌代表北大和季羡林先生专程到校参加仪式,并带来了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解放军三0一医院病榻上写的《聊城大学揭牌仪式上的发言》,他代表季老接受了名誉校长的聘书。

季老的书面发言,充满了对学校发展的热切期盼。季老说,无论在山东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聊城大学的建立,都是一件大事。他深情地写道,“我想赠给聊大四句话:与时俱进,戒骄戒躁,面向当前,着眼未来┄┄聊城大学已经揭牌成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愿大家同心协力,乘长风,破万里浪,大跨步地走向更辉煌的目标。”

季老少小离家,多年来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但季老对于家乡的亲情、乡情却常在故乡人心中萦绕。季羡林先生,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是山东的骄傲,是中国及东方的骄傲。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人物评价


季羡林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分子历程的反映。”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季羡林简介_季羡林 -后续事件

故居被盗

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 季羡林-人物生平,季羡林-个人履历

季羡林遗产纠纷案

一度沸沸扬扬的季羡林遗产风波,在季羡林去世后曾暂归寂静,不想此事又起波澜。季羡林之子季承透露,季羡林位于北大朗润园的家中玻璃被人砸碎,近五千册古书和一些雕塑、文物丢失,季羡林先生之子季承报案,并向北大校方反映情况。季羡林弟子钱文忠在博客中说,失窃物品价值起码以百万计。

20日,季羡林先生生前的男保姆方咸如(小方)和季老前秘书李玉洁的干女儿王如被警方抓获。记者得知,20日晚上11点左右,嫌疑人被带到海淀刑警队北部队进行突审。次日凌晨3点左右,嫌疑人被带往看守所。据一名知情人士透露,该案件还有另外两名嫌疑人同时被警方控制。

无罪推定

历时3年多的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故居盗窃案2日有了结果。该案被告、曾是季羡林前秘书李玉洁干女儿的王如,经法院审理认定无罪,已获释。法院认为,王如确是为了“抢救”季羡林故居财产而为,并不符合盗窃罪的条件。

2009年,季羡林去世后,财产归属纷争风波乍起。季羡林独子季承曾表示,季老身后财产都是季家的。季羡林的秘书李玉洁及王如都认为,季老生前立遗嘱表示,他的财产都全部捐给北大。

2009年12月16日,季羡林在北京大学朗润园的故居遭到盗窃,室内物品被洗劫一空。当晚,季羡林之子季承向警方报案。同年12月20日,北京警方将嫌疑人王如和方咸如抓获,被盗物品全部返还。

检方指控,2009年12月15日晚,在季羡林朗润园家中担任男管家的方咸如,在王如的唆使下,采用破窗入室的方式,进入北京大学朗润园季羡林故居内,窃取各种书籍、塑像等大量物品。经鉴定,这些物品的价值高达333余万元人民币。王如在得知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报案后,又伙同方咸如将所盗财物转移至他处藏匿。

王如对于检方指控其涉嫌犯盗窃罪矢口否认。她在庭审时说,当时出于安全考虑,她才让方咸如转移了季老的物品。她强调,是转移,不是盗窃,而转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季老的文化遗产。

王如称,她对北大违背承诺放弃维护季羡林遗愿的行为气愤不已,因而才做出转移财产的举动。

王如表示,她在季羡林身边工作多年,深受季羡林信任,季老还准备聘她为下一届季羡林基金会秘书长。她说:“所转运的季老这些图书和物品是国有资产,既然北大不出面保护,我就责无旁贷地不得不出面保护。转运绝不是非法占为目的,也不是秘密窃取。

在搬运过程中,王如请来认识季羡林的熟人帮忙,并电话报告给季羡林基金会现任秘书长李玉洁,还向北大校领导请示该怎么处理这些书籍和物品。王如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她的这一转移行为是公开的、光明正大的,与刑法规定的盗窃罪相去甚远。

免于刑责

王如的辩护律师表示,王如的行为属于擅自转移暂存在季羡林住所的北大财产的行为,而非盗窃犯罪,应按民事法律关系处理,不应按刑事法律关系追究王如的刑事责任。

遗产之争

媒体报道2012年10月21日,季承(季羡林之子)称法院在开庭前曾对这起案件的纷争进行过调解,法庭上北京大学曾提出以金钱补偿季承的方式,来化解这起由来已久的纠纷,但随后又予以否认。对于季承方面的说法,北大的律师张东表示,北大并没有金钱补偿的说法,至于具体的情况他不便于透露。

获文津奖

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出炉。在入围的50种图书中,综合图书内容和读者投票两项指标,经过终评会议的投票及讨论,最终确定了10种获奖图书及30种推荐图书。大师季羡林的作品亦在其中。

大师季羡林的获奖作品是《风风雨雨一百年》,是季老自选集的最后一册,评委会专家称,书中的7个部分像一串串记忆的珍珠,把老人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串起了一个美丽的圆。

纪念园

每年的8月2日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诞辰纪念日。季羡林先生与泰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对泰山文化有独到的见解,曾担任泰山文化协会名誉顾问。

为纪念季羡林先生,2012年8月2日上午,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纪念园奠基仪式在泰安长安园举行。季羡林先生纪念雕塑的设计图已经完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370103/7396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介绍:杨开慧的生平与其家人

原文地址:介绍:杨开慧的生平与其家人作者:国俊_zhou介绍:杨开慧的生平与其家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之十三前言:杨开慧,她是毛泽东同志的第

沃伦夫妇的生平——官网简介 艾德沃伦夫妇

沃伦夫妇的生平过去五十年来,埃德和罗琳被认为是美国顶尖的灵魂和鬼神学方面的专家。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五十年来不停地被宗教权威人士请去帮忙处理一些美国本土闹得最凶的灵异现象。牧师被附身的、被灵动现象攻击的、看见鬼影

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诗三首

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抒情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鲁迅生平及主要创作

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一、鲁迅的生平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潮作家,几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流派都可以在鲁迅的作品与思想中找到源头,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

林则徐最后的事迹 林则徐的生平事迹

林则徐最后的事迹摘自《湘军为什么这么牛》之《乱世豪杰多书生》道光三十年(1850)九月底,六十五岁的林则徐在福州家中拜领圣旨,以及钦差大臣的关防。展开圣旨一看,不由一阵晕眩。林则徐一直卧病在床,对于广西动乱知之不详。可是圣旨令他

声明:《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 季羡林-人物生平,季羡林-个人履历》为网友半夏如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