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行政区划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概述,嘉峪关市-行政区划

嘉峪关市是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肃州区,距省会兰州776千米;西连石油城酒泉玉门市,至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连山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枕黑山与酒泉市金塔县相连接,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 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的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市是中国四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


嘉峪关市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经98°17′、北纬39°47′。东临酒泉市,西连玉门市,南倚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与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相连接。总面积2935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驻地邮编:735100。代码:620200。区号:0937。拼音:Jiayuguan Shi。
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均气温在6.7℃-7.7℃之间,年日照8000小时。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5.3毫米,蒸发量2149毫米。全年无霜期130天左右。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概述

嘉峪关市行政区划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概述,嘉峪关市-行政区划

甘肃省辖市,新兴钢铁工业城市。因地处明长城终点嘉峪关下得名。


嘉峪关市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位于河西走廓酒泉城西25公里,托来河出祁连山冰沟的冲积洪积扇前缘戈壁滩上。面积1260平方公里,人口10.27万。为采炼镜铁山铁矿,1958年始建酒泉钢铁公司,在此基础上,1965年建立嘉峪关市。市境工厂建于戈壁滩上,市中心盘旋路由四条主干柏油路连接各街坊区与纵横交织的马路。工业除钢铁冶炼外,有水泥、电石、氮肥、铸件、皮鞋和针织品等部门。主要产品为生铁、焦炭、硫铵等。钢铁生产所需铁矿石和石灰岩,分别由镜铁山矿和西沟矿供应。由厂区通往镜铁山的专用铁路长78公里,由友谊桥至西沟矿区的铁路支线长17.5公里。兰新铁路和甘新公路横贯市区。市西3 公里处有明建嘉峪关城楼及近南北向的几条长城和墩台,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关隘。1989年初建成开馆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中国第1座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行政区划

嘉峪关市是全国几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下辖7个街道办事处、3个建制镇、61个居民委员会、17个村民委员会。
2009年12月1日,嘉峪关市成立雄关区、长城区、镜铁区3个管理区,属于嘉峪关市设立的县级行政管理区,属于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其性质相当于各地自行设立的开发区、高新区,而并非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在册的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的市辖区。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社会

教育

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普通中学12所,在校学生15340人。其中高中学生6828人,初中学生8512人,专任教师877人。初中入学率达99.8%,与上年持平。小学学校24所,在校学生153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专任教师811人。幼儿园51所,在园幼儿5584人,专任教师28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人。中等职业教育力度加大,职工技术培训学校1所,在校学生2421人,专任教师218人。体育运动学校1所,招生数60人,在校学生180人。
截至2011年,嘉峪关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1187人,增长32.63%,在校学生2926人,增长9.88%;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247人,增长23.74%;普通高中招生1960人,下降8.5%;初中学校招生2846人,增长35.59%;普通小学招生2745人,增长2.5%;特殊教育在校1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33人,下降23.66%。

科技

2011年,科技三项费800万元,安排科技项目54个,专利申请受理72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4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911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85人。

通信

嘉峪关是甘肃省第一个开通了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的地区。2002年共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055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399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656万元。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41.22部/百人。其中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44.51部/百人,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18.8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4.67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13736户;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网络在嘉峪关市实现了无缝隙覆盖,移动电话系统综合通信能力达到9万门,联通网络已成为整个河西网络的控制中心;政府信息网、企业上网和远程教育工程已全面启动,数据与多媒体宽带城域网投入运行。
2011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7亿元,增长11.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952.67万元,增长5.1%;邮政业务总量1909.9万元,下降4.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0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47%。其中:城市6.59万户,农村0.3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6.0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4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58%。

传媒

截至2011年末,甘肃省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其中,藏书12万册。1千万以上的电视发射塔和转播台1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6.3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92%。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5万户,比上年增长46.1%。

卫生

截至2011年末,嘉峪关市共有卫生机构123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14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464张、卫生技术人员2616人。嘉峪关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39人。乡镇卫生院3个,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52张、卫生技术人员70人。

体育

2011年,举办嘉峪关市性体育竞赛活动16次,参加比赛人数12192人;参加省级比赛1次。获得各类奖牌19枚,其中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6枚。

文化

嘉峪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人口

嘉峪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该市常住人口为231853人。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59566人相比,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72287人,增长了45.30%,年平均增长3.81%,较“五普”的3.67高出0.14个百分点。同时,这一速度远高于全国0.57%的平均水平,在甘肃省常住人口呈现略微下降的情况下,嘉峪关市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嘉峪关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0320户,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1883户,增长了54.81%,已经超过常住人口增长速度近10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2.58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88人减少0.30人,而且远低于甘肃省3.49人和全国3.1人的家庭规模。
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3980人,占人口比重为14.66%,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重提高了8.29个百分点。换算一下,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6366人上升为14656人,接近甘肃省平均水平7520人的两倍,远高于全国8930人的平均水平。文盲人口为2780人,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2000人,文盲率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00%降为1.20%,下降了1.80个百分点,远低于甘肃省8.69%和全国4.08%的平均水平。
嘉峪关常住人口中,男女性别比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16.95下降为114.59,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远高于甘肃省104.42和全国105.20的平均水平。嘉峪关市人口中,汉族人口占97.82%,各少数民族占2.18%。
2012年末,嘉峪关市常住人口23.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88万人,占嘉峪关市常住人口的93.38%,比重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55万人,占嘉峪关市常住人口的6.62%。按年龄分,0-14岁人口3.54万人,占总人口的15.13%;15-64岁人口18.05万人,占总人口的77.03%;65岁及以上人口1.84万人,占总人口的7.84%。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22‰,人口死亡率为3.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9‰。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经济

概况

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235.54亿元,可比价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92.98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9.46亿元,增长12.2%,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9.95亿元,增长12.3%,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14.5%,房地产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80.2:18.5调整为1.3:81.9:16.8,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持平和下降1.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嘉峪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大、农村小,属城郊型农业,是城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嘉峪关市农业人口为3.28万人。2002年,嘉峪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14元。农村现有耕地2840公倾,全部为水浇地,村、田、路、渠、电、通信等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实现了农田水利化、作业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是甘肃省农业先进地区。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77.3%的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房。
2011年,粮食总产量7415.44吨,增产4.78%。其中,夏粮产量2731.87吨,增产2.37%。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29万亩,比上年减少0.01万亩;小麦种植面积0.6万亩,比上年减少0.0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0.41万亩,减少0.12万亩;薯类种植面积0.12万亩,增加0.0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51万亩,增加0.19万亩。年末大牲畜存栏0.58万头(匹),比上年末增长1.95%;牛、羊存栏分别为0.53万头和4.8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8.16%和25.65%。牛、羊出栏分别为0.08万头和2.5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4.29%和27.0%。猪存栏为2.16万头,比上年下降12.9%,猪出栏2.8万头,比上年增长7.69%。全年肉类总产量2537.43吨,比上年增长10.75%,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14.29%和27.0%。绵羊毛产量68.85吨,增长15.71%。全年水产品产量158吨,比上年增长37.39%。

第二产业

嘉峪关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机械工业主要有各类钢铁加工,如钢筋、钢丝、罗纹钢、标准紧固件,钢门窗等企业。此外,还有棉纺、服装、针织手套、皮鞋、食品、粮油加工、饮料等厂家。
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76亿元,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9.1%,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8.36亿元,增长39.3%。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0.0亿元,增长19.3%;实现利润26.84亿元,增长50.36%。

第三产业

由于地理区位优越,70年代国家在嘉峪关设立的三个二级批发站,货物供应整个河西地区,后来辐射到青海的北部矿区、新疆的哈密地区和内蒙的额济纳旗。通过坚定不移地实行名品名店经销、连锁超市经销和有规模有特色专业批发经销策略,已基本构筑起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大型商场为骨干,点多面广的集贸市场、连销超市、名品名店为网络的市场体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52亿元,增长23.7%;餐饮业1.15亿元,增长16.3%;其他行业1.38亿元,下降19.7%。嘉峪关市集市贸易成交额4.6亿元,比上年下降6.4%。
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5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43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0%。年末嘉峪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8.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69%。
2011年,实现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12.14亿元,增长59.36%。全社会旅游人数220.37万人次,增长32.18%。主要旅游企业及景区景点实现营业收入2.28亿元,增长37.91%;主要旅游企业及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95.34万人次,增长41.59%,其中,海外游客19625人次,增长23.46%。游客平均滞留天数为1.49天,比上年增加0.19天;客房出租率为52%,下降3个百分点。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历史沿革

嘉峪关市历史上无郡县设置,是1958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2000年,嘉峪关市辖五一、新华、前进、胜利、建设、镜铁山矿区6个街道,嘉峪关、文殊、新城3个乡。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59541人。其中:胜利街道 28166人、新华街道 16920人、五一街道16893人、建设街道 52007人、前进街道 18737人、镜铁街道 3742人、新城乡 7954人、嘉峪关乡 7698人、文殊乡 7424人。www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旅游资源


嘉峪关市【嘉峪关】这里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这里曾是弯弓逐射的猎场,牛羊遍野的草原,林茂粮丰的绿州,战旗飘动的边关,形胜险峻的要塞。古代绘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痕迹,丝绸古道从这里穿过,“天下雄关”的明长城从这里起步。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许多奇迹。今日嘉峪关,不再是“酒家西望玉门道,千山万债皆白草”的荒凉景象,而是一座很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灿烂的旅游资源,绚丽的丝路文化,新型的城郊农业,神奇的自然景观,安定富足的人民生活,已经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瞻望未来,前途光明。这里有优越的投资环境,有利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基地。这里将为您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真诚地希望各方朋友一起来开发这块宝地。

甘肃嘉峪关――感受古建文化

甘肃的嘉峪关市,是我们今天的所处。我们要去两个地方: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古代的两个著名的建筑,与“战争”二字挂钩。长城,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修筑,觑看历史,期间经过几次修复了,今天有幸饱览它们的风光,实非易事。

嘉峪关关城整体呈“回”字形,先经过外城墙,才能进入内城。内城主要有四个角楼,是战争响起燃烧的烽火台;两个敌楼,它们在两边遥遥相对。据说是存放兵器的地方;主要的是还有一个游击将军府。

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游击将军府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前院除大门过厅三间外,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中堂过厅三间,为衙门府。后院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四间,为游击将军及家眷的住室和生活之地。在前院八点钟方向,有一块大石头,一个杠铃,十分沉重,难道古时的将军就用这些东西来锻炼?

很快,我们就站在了宏伟壮丽的悬壁长城的脚下。抬眼仰望,令我心生肃意。很简单的,我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就来了一个回。

在嘉峪关市,古老的丝绸文化和长城文化被融为一体。那些修筑长城、为国效力的英雄们呀,你们可以瞑目,直至千年后,你们的才能依然被人们所认可!

动人的传说――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是很不简单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常年开放的新城魏晋墓群6号墓

新城魏晋墓群中,最具代表性的6号墓常年对游人开放。墓葬为前、中、后三室夫妻合葬墓。其 建筑构造是墓门朝东,入门迅即转向南方,以45度坡度挖一长20米,宽2米的斜坡形墓道和三座墓室,再以干砖垒砌而成。墓室内干砖顶形成大小不等的等腰三角形,顶端正好成一方形,呈覆斗形,用料计算精巧。地面铺有各式花纹砖。墓门墙照高11米,镶嵌有托梁赤帻力士、雷公、托梁兽、鸡首人身及牛首人身等建筑造型砖,上面彩绘或雕刻有象征天门的星云纹饰阙门、镇墓的兵卒和青龙、白虎、朱雀、麒麟等仙灵异兽。表现了墓主人对“天堂”生活的向往,给人以雄伟、森严之感。墓室象征墓主人生活的宅院,前、中室以砖砌出阀门、突檐等多层楼阁式建筑;两侧耳室表示牛羊圈、车庑、炊房和仓舍;后室为主人的“寝室”,发掘时曾较好保存有两幅棺材和尸体;各室中共有壁画砖136块,民俗生活题材广泛,应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缩影。6号墓是西晋一个有代表性的官宦墓葬,虽经1600多年的历史,却依然保持原样,令人称奇。专家们发现,原来在中室顶部有一小洞,一条钢丝自上垂下,原为悬挂油灯之用。掘墓人在封墓前先点上油灯,再砌以七层砖封死,油灯燃烧尽墓中氧气后,使墓穴自然形成真空状态,以至于壁画和古物未被氧化,得以完好保存。

6号墓的彩绘画像砖反映了墓主人从一个勤奋的游牧主逐渐耕种、经商至发迹而终致富,步入仕途而晋升为官宦的一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类表现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场面; 第二类画像砖描绘了奴婢们从事的屠宰、炊庖等各种杂役,和主人们宴饮美食的场面;第三类画像砖描绘了墓主人身为达官显贵时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6号墓已成为游人在嘉峪关必游的景点,当地的景点讲解人员会为您作逐一详细的讲解,令您大开眼界。在新城墓区,现建有魏晋砖壁画博物馆,占地3464平方米,建筑面积379平方米,设有仿古式展室和接待室。

嘉峪关市_嘉峪关市 -旅游景点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
长城第一墩
悬壁长城
七一冰川
魏晋壁画墓
滑翔基地
长城博物馆
黑山摩崖石刻
雄关广场
酒钢水上乐园
迎宾湖旅游风景区
安西榆林窟
安西锁阳城
安西桥湾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20103/9212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嘉峪关市行政区划 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概述,嘉峪关市-行政区划》为网友让你娇喘不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