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 从“子不教,父之过”说起

小的时候,母亲常给我讲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犯法被拘,要处极刑。就要行刑的那一天,她的母亲来和他诀别,他对母亲说:“妈,我是吃你的奶水长大的,现在我要走了,我还想最后再吃你一口奶!”母亲掀起她的衣服,把乳头递给儿子。儿子一下子咬掉母亲的乳头,痛恨地说:“妈,你只懂得养我,却不懂得教育我,才会导致今天这样的结局……”他的母亲捂着受伤的乳房,大哭……

这是一则心酸的中国传统式教育故事,不知道教育了多少父母,他们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不断努力地自我反醒,唯恐下一代的培养,在他们这里出错。显然,类似的话题还有,“子不教,父之过”,这样千年的旧训。在闽南,还有“小汉偷拿针,大汉偷扛杉”的说法。这些说法,都只是为了一个主题,就是让我们的父母亲们,从小就调教孩子,防止他们长大了变坏,到时后悔莫及。

子不教父之过 从“子不教,父之过”说起

虽然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并没有多大的过错,也确实教育了无数的父母和孩子,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受益匪浅。然而,类似这样的中国旧式教育,细细想起来,却在某些方面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害人不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上面的那个即将行刑的年轻人,几乎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悔悟,而且还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归咎于他的生身母亲。

大家都知道,成长过程的教育,除了承父母师长的教育之外,最好的教育就是社会教育!在我们不断成熟之时,我们会面对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压力和诱惑。然后我们又会在不断的受伤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这种创伤之后的自我愈合和自我修补的过程,是一个人在自我成熟中,不可或缺的行为,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本能过程!

或者上面的那个母亲因为爱子,对儿子进行过骄宠教育,然而,当这个儿子在长大之后,在与人共事之时,必定会在不断的碰壁中反思自己,最终达到个性的成熟。人们要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来培养自己,并不断和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顽强的斗争,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成熟!

而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父母亲的慈爱,是一种天性,是动物的本能。人类要从动物中完全改变自己的天性,显然是不太可能的。理智的父母亲,或许能够做到对孩子进行从小教育。但如果因为生活和家境的原因,导致众多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当然要责怪父母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不够。然而,如果把所有的责任全部归咎于父母,显然也是不公平的。这会导致社会对子女的另外一种溺爱,让他们理所当然觉得这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从上面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年轻人到死,他都没有后悔过。而是认为自己之所以犯错误,完全是父母亲的过错。而做为父母亲,却要永远承担这个痛苦的社会责任。(文章阅读网:www.www.AihuAu.com.net )

人类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反思本身也是一种自然本能。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的修补和完善。如果做为子女的无法在这个社会中,利用自身建设,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显然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且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到,做儿子的不但不自我反省,还把自己的错误归咎于母亲。那么,像这样的子女,继续犯错误是再所难免的。如果人生给他再一次机会,他也不可能会自我珍惜,自我反省,他甚至可能越走越远。试想,在他二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中,他就没有碰到过一次让他恍然大悟的钉子吗?

周处这人同样也是一个浪子,但当他知道自己让乡里人称之为“三害”之时,他能够自我反醒,最后赢得“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名头。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才能真正教育好一些年轻人,让他们在磨砺中反省自己,显示出一代年轻人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做为一个社会新人,这个世界寄予年轻人于厚望,这其中包含着他们的父母、亲人。当他们不管以何种方式给予下一代人支持和帮助的时候,有时,可能一些慈爱就会在无意中转变成溺爱。这是天生的动物本性,是一种舔犊之心,人类要依赖这种伟大的爱,让自己的团队不断壮大起来。当我们年轻人的心智,能像他们的体魄,在不断强大中完善自我,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责任,就不会全部推给父母、推给亲人。在我们的年轻人当中,自我修复和完善,将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人都说,读了十几年书,从幼儿教育到博士修养,真正的学校是社会。那么,做为父母的,他们从小给你哺乳,就在那时,他们就开始给你爱和教育。他们有可能会有所失误,他们有可能会溺爱于你,但在这充满自我的社会里,你得自省、自悟,自教、自立,自尊、自强,自我完善、自我成熟……

换句话说,如果你错了,那你就回家咬你妈妈的乳头,这显然,对上一代人的呕心沥血是不公平的,你这是明显的啃老!当你没有工作,没有钱吃饭,没有房子住,没有汽车开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要回家咬你母亲的乳头呢?然后再对她说:“妈,是你没有教我学会生活,我才会过得如此狼狈!”你甚至还可以说:“妈,你生我为什么就不能生钱呢?为什么不把我生在富贵人家呢?妈,我恨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70103/110042.html

更多阅读

《论语》之总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是个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字。这是讲到“学而时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杨伯峻: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有点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钱穆:先生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我师了。择其善的从之,不善的便改

纏解論語2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楊伯峻:孔子說:不著急別人不知道解我。只著急自己沒有能力。錢穆:先生說:不要愁別人不知我,該愁我自己的不能。李澤厚:孔子說: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沒才能。詳解:以上三個解釋大同小異,其實,用更形象的

声明:《子不教父之过 从“子不教,父之过”说起》为网友你惯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