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 凤仙 凤仙-出处,凤仙-概述

凤仙原产印度、伊朗和阿富汗,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遍及南北城乡各地。性喜充足的光照,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有红色和白色两种。

种 名:凤仙花
学 名:Impatiens balsamina
别 名:指甲花、急性子、小桃
科:凤仙花科
属:凤仙花属
产地分布
原产我国,印度和马来群岛,我国中、南部广泛栽培。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株高30-60cm。茎肉质,红褐或淡绿色,常与花色有关,节部膨大。单叶互生,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叶柄基部有二个腺点。花单生或数朵簇生叶腋,侧向开放,萼片3,两侧较小,后面一片较大呈囊状,基部有距,花瓣5枚,呈白、粉红、深红、紫、紫红等色。

凤仙_凤仙 -出处

凤仙 Fengxian(日文名:凤仙英文名:Phoenix immortal)
[出处]《救荒本草》。

凤仙_凤仙 -概述

凤仙花,又名小桃红、急性子,属凤仙花科一年生草本花卉。株高30厘米至80厘米,茎肉质光滑,叶单生,披针形,具锯齿。花大,花的形状像一只头足尾翅都向上翘的生机盎然的凤凰,凤仙花之名由此而得。但在美国,凤仙花有个十分风趣的英文名字,叫“Touchmenot”。意思是“不要碰我!”的确,成熟的凤仙花果实像个微型的炸弹,如果轻轻一碰,果实马上“炸”开,把种子弹出。凤仙花是一种栽培很广的草花,花色繁多,有紫、红、粉红、玫瑰红、白等,有一朵花开几种颜色的复色花,花瓣有单瓣和重瓣,花期长久,从6月一直开到深秋,它的花朵虽不富丽华贵,却也风姿清丽,落落大方。
凤仙花原产中国及印度,性健壮,适应力强,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一般在春季用种子播种,育苗移栽,定植后株高10厘米至20厘米时,摘心可以促使枝多花盛,生长期中适施液肥1次至2次。
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使用凤仙花花瓣染指甲,故有“指甲花”之称。如唐朝歌妓李玉英善弹琵琶,她喜欢用凤仙花瓣把长长的指甲染得红艳艳。弹奏时,她怀抱琵琶半遮面,用鲜红色的长指甲轻轻拨弦,琵琶发出如山涧流水般的优美音律,多少王孙公子叹为观止。称她的弹奏为“落花流水”。

凤仙_凤仙 -生物学特征

凤仙花科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花卉,茎平滑,脆而多汁,节部常膨大,无托叶,一般互生、对生,上部叶片常轮生,叶柄间有腺体,花两性,左右对称,单生于叶腋或稍簇生,萼片3枚,稀5,侧面二枚小,绿色,下面一枚大,花瓣状,呈囊状,向下延伸成距;花瓣5,或因2对合生成3片不等大。蒴果,熟时5瓣裂,瓣片螺旋状旋转,将种子弹出。何氏凤仙:半灌木,株高20厘米至1米不等,枝具红色条纹,叶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柄长,叶缘有圆齿,齿间具一刚毛。花单生或2朵簇生于叶腋间,萼片3,侧萼片小,似鳞片状,花瓣5,翼瓣2深裂,距细长弯曲,长约3.5厘米。

凤仙_凤仙 -习性

原产于非洲山地,性喜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的环境,忌炎热,生长适温为15~25℃,夏季要求凉爽并适当遮荫,不耐寒冷。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凤仙_凤仙 -种类

凤仙花 凤仙 凤仙-出处,凤仙-概述
园艺品种很多,有绯红、洋红、桃红、白、紫、橙红等,以及红白镶嵌的品种。还有矮生品种,用于花坛布置。非洲凤仙(Impatient wallerana),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茎叶含水量较高,呈透明状。叶互生,茎上部叶或呈轮生卵状披针形,叶片卵状圆形,绿色,叶缘有钝锯齿,各齿间有一刚毛。花径约4厘米。花色丰富,四季花开不断。新几内亚凤仙:(Impa-tient platypatala),茎干粗壮,株高比非洲凤仙高大。茎稍棱形,有时带红晕。4片以上的叶密集生于节上,类似簇生,叶片长椭圆形,叶表有光泽,叶脉清晰。叶背绿色或具有紫红色晕。花大,花径4~8厘米。

凤仙_凤仙 -繁殖及栽培

播种和扦插繁殖皆可。播种四季都能进行,可以撒播或点播,点播用128穴的穴盘,播种适温为20℃左右,约1周出苗。扦插也可全年进行,选取生长健壮的枝条,剪下8厘米左右作插穗,保持温度20℃,约20天生根,夏季水插亦容易生根。播种苗高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移植,移于8厘米的营养钵中,12厘米左右时定植于15厘米的盆中,用土为草炭土2、蛭石或河沙1、炉渣1混合,可加入适量的羊粪等做底肥。对于分枝性不佳的个别种及品种,如新几内亚凤仙,苗期应适当掐尖。高温干燥会使凤仙花叶质变厚并且不舒展,节间变短,影响株形严重时会停止生长,因此越夏时要保持环境凉爽,并适当遮荫,过强的阳光会灼伤叶片,而光线过弱则植株徒长,叶质变薄,叶色浅绿。为了“十一”用花,除选择较耐热的品种外,也可以于六月播种,七八月将小苗放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山上越夏。而冬春季节凤仙花需充足的光照,因此不需遮荫。生长期间保证水分的供应,尤其夏季浇水要及时并充足,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积水,盆土干燥植株极易萎蔫,待表现出萎蔫时再浇水很容易引起腐烂。积水容易烂根。整个生长季节要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夏季可以向叶面和地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每10天浇施一次薄肥,为控制株高和株形,除前期多施氮肥外,开花前后应控制氮肥的施用。

凤仙_凤仙 -病虫害及防治

①猝倒病

主要危害幼茎,开始时幼茎基部呈水渍状斑,后病斑变为淡褐色至褐色并凹陷缢缩。病部迅速发展到环绕幼茎,使小苗在叶色翠绿的情况下自茎基部倒伏死亡。最后腐烂或干枯。该病主要由瓜果腐霉菌引起另外尚有立枯丝核菌。病原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借水滴喷溅和种子等传播。防治: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播种不可太密;出苗后控制浇水,保持土壤略干;加强环境的通风性,;避免连作。发病后及时用药,75%的百菌清600倍,50%的多菌灵500倍,以及40%的疫霜灵200~400倍等都有很好的作用,1周喷一次,喷时除盆植株的茎叶外还应喷及周围的地面。

②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表面有白色粉状小斑块,随后叶面布满白色粉层,至秋初,白粉层中出现黄色小圆点,最后小圆点变为黑褐色,病叶枯黄。严重时可蔓延至茎、花蕾及蒴果,其上也出现白色粉层,最终花蕾、蒴果停止生长而枯萎。该病的病原为苍耳单丝壳的白粉菌,属真菌类,病原菌在病残体上和种子中越冬,借风、水传播。应加强栽培管理,保持环境通透,少施氮肥,增施钾肥及钙,及时清除病叶,一旦发病应及时用药,可以喷洒15%的粉锈宁1000倍或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

③疫病

主要发生在幼苗定植后的植株上,危害茎和根部,首先嫩茎或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至浅黄色的斑块,后发展为黑褐色腐烂,病斑环绕茎部,使植株自病部折倒,在病部有时能够看到白色绢丝状物,即为病原菌的菌体。该病是由恶疫霉菌侵染引起,病菌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土壤和水地喷溅以及风力传播。防治:以预防为主,一是土壤消毒,二是改善栽培环境。药物防治要及时,可用的药物有80%的乙磷铝500倍,25%甲霜灵500~800倍,1%的波尔多液,0.1%~0.2%的硫酸铜液。

④花叶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被侵染后有两种症状,一为叶片变小,皱缩,叶缘扭曲,叶面有深绿与黄白相间的斑点,老叶则黄化,花朵小、萎缩,花瓣呈碎锦状,严重时植株矮小。二是叶脉褪绿呈灰白半透明状,继而褪绿为斑驳状簇生,叶缘略上卷。该病的病原菌主要有芜菁花叶病毒和花椰菜花叶病毒。通过汁液和多种蚜虫传播。防治:将强栽培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病株,减少操作过程中人为传播。防治传毒昆虫,可以采用杀虫剂等。

⑤白绢病

是真菌中的齐整小核菌所致,症状与防治参见兰花一节。凤仙花四季开花,花朵繁多,花色艳丽,植株高度适宜,可以布置家庭及会场等,也可以摆放在露天,做大花坛。
释名:急性子、早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海,染指甲草,菊婢。
气味:(子)微苦、温、有小毒。
(花)甘、滑、温、无毒。
(根、叶)苦、甘、辛、有小毒。

凤仙_凤仙 -异名

小桃红、夹竹桃、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80103/112226.html

更多阅读

名人最后的日子小凤仙 希特勒最后的日子

小凤仙的晚年肖复兴小凤仙蔡锷死后,小凤仙的日子和命运如何,历来版本不尽一致。一说,小凤仙重回陕西巷的云吉班,先是遭到了逮捕,放出来之后,云吉班一下子顾客盈门,因小凤仙和蔡锷将军的风流韵事,让小凤仙和云吉班一起名声大噪,馋腥的人不少,都

非洲凤仙 重瓣非洲凤仙

非洲凤仙 (Garden Impatiens), 凤仙花科的草本花卉,原产于东非洲,不耐寒,一般用做盆花或种栽于花坛,十分容易种植。在野外的砾石边,砖墙上,水沟旁或篱笆下,也经常可以看到生自的非洲凤仙,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 独辟蹊径经营之道故事

蔡锷(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华民国陆军上将。1911年云南重九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总指挥。1915年云南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我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爱国

声明:《凤仙花 凤仙 凤仙-出处,凤仙-概述》为网友织梦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