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原文及注解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原文-注解,以逸待劳[汉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古兵法原文】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原文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出处原文】“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以逸待劳_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原文-注解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①,不以战;损刚益柔②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②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 。“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上)。要使人处于困难的局势之中,不一定要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不断疲惫削弱敌人,使它由强变弱,我方就自然由劣势转化为优势。(这是从《周易》损卦象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以逸待劳_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计名由来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在历代兵书和史书之中,对于以逸待劳这一理论的阐述和实例记载非常之多。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以逸待劳的方法有许多,《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抢先占领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南北筹兵论・上》说:“闻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劳,以逸待劳。”先实行防御,后发制人,也是以逸待劳的一种方法。但是,以逸待劳的待,不是消极地坐等战机,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让敌人疲于奔命,不断地消耗敌人,待敌人锐气尽消之时,再动手消灭他。因此,《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以逸待劳_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赏析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逸待劳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后主持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的“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美国人麦科马克,在他写的《哈佛大学商学院里学不到的学问》一书中,道出他成为暴发户的一个成功秘诀:“自己的地盘有地利。”

在经销活动中,最大的“地利”莫过于使自己能够以逸待劳,从容地应付远道而来的生意对手。运用以逸待劳之计,不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只需设法使对方感受到犹如远道跋涉般的疲惫就行了。比如,你是一个采购员,到外地去采购货物。你在排除竞争伙伴的独居买方“皇帝”位置之后,就可以开始设法调动你的货主,使其疲于奔命。你可以以检查样品质量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他拿出一件件货物让你观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处;你还可以以落实货源为由,催他四处检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时间,还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请他如此这般再做一遍。货主为你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折腾得焦头烂额。这笔生意若做不成,便觉得十分冤枉,于是在价格等许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图,货主也会做出让步,从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劳之计。

以逸待劳_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典故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以逸待劳_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三国案例

刘关张结义多少年,始终就象亲哥们似的。待三国鼎立基本形成时,镇守荆州的任务落在二弟关羽身上。但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东和北拒的策略,结果是丢荆州走麦城,最后兵败身死。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劝阻,举倾国之兵东进伐吴。

开始时,蜀军士气旺盛,东吴难以抵御,连折数员大将,甘宁、潘璋、马忠皆在此役中战死。蜀军兵锋所指无人能当,此时东吴生死存亡之秋,举国震惊。

在此危急时刻,经阚泽举荐,孙权拜年轻的书生陆逊为大都督,总督江东兵马与刘备决战。陆逊的部下多是东吴的功臣宿将或公室贵族,他们自恃功高,对陆逊这位年轻统帅既不服气,又不尊重。对于陆逊坚守不战更是不理解,认为陆逊怯懦无能。

陆逊说:“我虽一介书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认为我有长处,就是能忍辱负重。各位将军要各守隘口,牢守险要,不许妄动。违令者斩!”

西厢记 原文及注解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原文-注解,以逸待劳[汉

这时,天气炎热,士兵取水困难,刘备便命令将营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军从巫峡建平起到彝陵700里间,接连设营,从正月到5月,与东吴相持不下。

刘备要求决战,无奈对方就是不理,气得够呛,派吴班领数千弱兵在平地立营,引吴军出来,自带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准备切断吴兵退路。但吴兵就是不出战。陆逊劝告众将,吴班讨战,其中必有诡计,我们只能观望。

刘备见吴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来。两军又相持了一个来月,陆逊观察形势,见蜀兵没了开始时的锐气,准备反守为攻。可将领则认为进攻还是开始的时侯,现在不能有利。可陆逊胸有成竹,先派兵试探了一下,没有成功,马上改变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袭击蜀军,全体吴军一齐出战。这一仗烧得蜀军狼狈逃窜,并斩了好几名蜀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490103/113951.html

更多阅读

西厢记原文 西厢记原文翻译

首页 范文大全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演讲稿 手机软件 英语作文 课件素材 其他资料 你的位置: 百分网 > 其他资料> 西厢记原文西厢记原文第一节 王实甫的《西厢记》(一) 王实甫生平及评价1.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翻译第一段:【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一.此诗选自《 》,题目中的“___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二.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1 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

曾巩北宋 《墨池记》赏析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查看文章曾巩(北宋)《墨池记》赏析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

军事_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_原文及注解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军事-诸葛亮兵法二十四篇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

声明:《西厢记 原文及注解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 以逸待劳[汉语成语]-原文-注解,以逸待劳[汉》为网友一份激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