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书籍来历,《纲鉴易知录》-影响

《纲鉴易知录》是在纲目体史书十分盛行的清初时期编成的,著者本来是吴乘权和周之炯、之灿兄弟三人同撰。

《纲鉴易知录》是在纲目体史书十分盛行的清初时期编成的,著者本来是吴乘权和周之炯、之灿兄弟三人同撰,由
《纲鉴易知录》于吴乘权的名声大,一般的便只提他一个人了。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吴乘权编辑的另外一部古文精选―――《古文观止》,也版本众多,经久不衰,传播甚广,影响巨大。《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的特点。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也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古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诸史于胸之效。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古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纲鉴易知录_《纲鉴易知录》 -书籍来历

说到《纲鉴易知录》,老一辈的人都很熟悉,这是一部一直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历史书籍。这部书是清
《纲鉴易知录》初人编写的,要说明它的来历,至少要从宋代说起。原来我国的旧史书,有纪传和编年二种体裁。北宋司马光写出了《资治通鉴》,是以编年体写成的一部最大的古代通史,从战国到五代,上下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编成了二百九十四卷。司马光编写这部大书的目的,原在从历史上总结统治人民的经验,以便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可是这部书太大了,读起来很吃力,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就不容易为读者所领会。南宋时的朱嘉,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看到了《资治通鉴》的这些作用和弱点,便完全以此书为依据,编成《资治通鉴纲目》一书

纲鉴易知录_《纲鉴易知录》 -影响力

纲鉴性质的史书既以简明为主,从史料价值上说,绝无超过一般史书之处,其书实际上只有“便蒙”之用,或为准备科举考试者提供基本历史知识,因而具有一定水平的学者,视之为无足轻重,甚至一般目录书不予著录,即或著录亦多贬词,如《四库总目》(卷48)云:“《纲鉴正史约》之类,坊刻陋本,不足以言史学。”对之十分轻视贬抑。不过一般人在“史学”方面无力更求上进,或无力购置大部史书时,这一类史书却能够满足其基本要求,所以在社会上“不胫而走”的速度,常常为一般正式的史书所不及。《纲鉴易知录》的影响力,绝非单单它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更是用简练易懂的语言,让人们更加了解到此
毛泽东书的内涵和精髓。人们对《纲鉴易知录》十分重视,争相阅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毛主席热爱和推荐此书。1910年,毛泽东在他的私塾老师毛麓钟的指导下,点读了《纲鉴易知录》。这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通史著作,使少年毛泽东获得了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此后他终生热爱此书,并多次指示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和阅读此书。《纲鉴易知录》是首次注释、今译,横排出版。为现代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简明易懂的历史教科书。红旗出版社此次出版的十二册本,纠正了原书和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本的一百多处误断和错讹,在学术上也有较大贡献。

纲鉴易知录_《纲鉴易知录》 -作者简介

《纲鉴易知录》是在纲目体史书十分盛行的清初时期编成的,著者本来是吴乘权和周之炯、之灿兄弟三人同撰,由于吴乘权的名声大,一般的便只提他一个人了。吴乘权字楚材,浙江山阴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选本中流行最广的《古文观止》,就是他选注的,同样的《纲鉴易知录》也是清代时史书中流行最广的一种,这部书从上古传说中的盘古氏直到明末,只有一百○七卷,可谓“言简意赅”。吴氏在序文中有几句话说得很确切,“观史之不欲,论史之不明,非尽天资迟钝,庸师误人,亦由编辑成书者引导无方而致然也。”可谓切中一般的史书编纂之失。他编的这部书尽量避开这方面的缺点,纲目体史书本来有简明之便,吴氏在这方面又特别重视,所以这部书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在浅显的叙述中,抓住了主要的史实梗概,称得上是疏而不漏,文浅事明,故最便于初学者。

纲鉴易知录_《纲鉴易知录》 -重要特点

《纲鉴易知录》的重要特点为直接叙述历代史实,虽然由于缺乏科学的态度方法,伪史传说与真实历史,一律作为
《纲鉴易知录》史实收录,又从封建统治者的立场观点出发,所怀偏见更常常歪曲了史实。如远古的朝代,现在只能推知到夏朝,而传说的伪史有盘古氏和三皇五帝等数不清的古帝王。又如东汉以后是魏、蜀、吴三国,而魏是中原的政权,应接在东汉之后,当时人由于否定曹操,便称蜀汉为后汉,下接晋朝,从史书上否定了魏的地位,这都是强调主观看法,以致歪曲了史实真相。袁氏《历史纲鉴补》在《三皇纪》之上自加批语云:“问:三皇五帝之号,其来尚矣,而说者纷纷,莫之统一,果以何者为据典?”说明作者对于这一类伪史传说思想上也是动摇的,但还是照录下来了。三皇的内容,袁氏《纲鉴补》和吴氏《纲鉴易知录》都取天皇、地皇、人皇之说,《纲鉴正史约》便以太昊、神农、黄帝为三皇,而不取天皇、地皇、人皇之说。其实这都是传说的伪史,到现在已经不成问题了,当时人却一字不遗的记载下来。在剔除了书中的谬误部分以后,直接叙述历代史实的写法,应肯定为一个重要的优点。尤其是近代和现代人写的史书,多取概括论述的形式,重要史实常常只作举例性的说明,或仅见于附注中,对于历史事实已有基本认识者困难还不大,至于一般初学者,常常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实为基础。在和《纲鉴易知录》一类的史书对比时,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纲鉴易知录_《纲鉴易知录》 -其他类似文献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书籍来历,《纲鉴易知录》-影响
《通鉴》
《通鉴纲目》
《通鉴纂要》
《纲鉴正史约》
《历史纲鉴补》
《御批通鉴辑览》
《历朝纲鉴会纂》

纲鉴易知录_《纲鉴易知录》 -相关词条

周之炯吴乘权司马光三皇五帝周之灿毛泽东《三皇纪》后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10103/120395.html

更多阅读

韩刚: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

解读谢赫的《古画品录》韩刚(载《中国书画报》2012年第039、040期,第5版)  《古画品录》全文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

《易筋经》 熊氏易筋经

《易筋经》中《达摩大文堂》共计三套:一套为十二式;二套五式;三套三式。‘洗髓经’《达摩洗髓易筋经》之《洗髓经序》:易筋洗髓具非东土之文章,总是西方之妙谛,不因祖师授受,予安得而识之?又鸟乌自而译之也哉?!我祖师大发慈悲,自西沮东,餐风宿露

金庸作品逐个数之《书剑恩仇录》 书剑恩仇录 金庸 小说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那自然说的是陈家洛与香香公主用情至深却不能如愿;而嶢嶢者易折,势必也如乾隆无情无义,背信弃盟,落得个死后尸骨无全的下场。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之铭文,道出了自己向往推

声明:《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 《纲鉴易知录》-书籍来历,《纲鉴易知录》-影响》为网友人帥不说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