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山水画 黄宾虹 黄宾虹-生平简历,黄宾虹-山水画作

黄宾虹(1865.1.27-1955.3.15),原籍安徽省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黄宾虹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90寿辰时,夏衍同志代表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授予黄宾虹“中国人民优秀画家荣誉奖状”。1955年3月15日,黄宾虹在杭州逝世。所藏金石书画文物二千余件及生前书画作品五千余件,全部捐献国家。

黄宾虹_黄宾虹 -生平简历


黄宾虹书画四折

①金华至歙县时期(1865~1907)。黄宾虹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同时潜心研读黄生、刘献廷、顾炎武、黄宗羲等明代遗民的著作。1886年,应县试,补廪贡生。在扬州从陈崇光学画花卉。在安庆从郑珊学山水。1904年,去芜湖安徽公学任教,翌年,在歙县新安中学堂教书。1907年去上海。

②上海时期(1908~1937)。1905年出版《国粹学报》,来沪后担任《国粹学报》编辑。1911~1927年间,他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1928年,出版《烂漫画集》第1辑,完成《美术丛书》第4辑。曾先后执教于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暨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会导师。1934年,刊行《黄宾虹纪游画册》,发表《画法要旨》等论著。

③北平时期(1937~1948)。1937年6月,应北平古物陈列所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聘,来北平鉴定书画和担任教授。这时他的山水画融化古人与造化,独创风格,日益鲜明。

④杭州时期(1948~1955),1948年离平赴杭,任国画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浙江美术学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所(后改为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黄宾虹_黄宾虹 -山水画作


黄宾虹扇面

宾虹,他以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长达80多年的艺术实践,以殉道者的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矫时弊,推陈出新,参赞造化,成为我国山水画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堪称一代宗师而无愧。
黄宾虹的书画艺术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又得力于传统民族文化修养的内涵,同时顺应了现代艺术的潮流,借鉴吸收现代审美艺术精神的结果。这种吸收现代形式为传统所用,又赋予传统绘画以强烈的时代特色,是黄宾虹书画艺术审美形态的本质特征之所在。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黄宾虹1865年生于浙江金华,卒于1955年。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称号。

黄宾虹山水画 黄宾虹 黄宾虹-生平简历,黄宾虹-山水画作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3个阶段。大约60岁以前以师古人为主;60~70岁以师造化为主;70岁以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从色彩上看,有水晕墨章,元气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丹青斑斓的青绿设色,更有色墨交辉的泼墨重彩,以及纯用线条的焦墨渴笔。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古代某家笔法的影子,但又完全不是古人。他的花鸟画,偶一为之,雅健清逸,别具一格。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

主要表现是:①浑厚华滋。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气格柔靡软弱的现象,他简括“浑厚华滋”四字,作为他追求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标准,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②主张创造。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③笔墨虚实。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④学人画。他提倡学识渊博、人品高尚、功力扎实,有创造性的学人画。

黄宾虹的绘画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其理论包含着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山水画和画论,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黄宾虹_黄宾虹 -人品画品


黄宾虹铜像

黄宾虹在论述中,多次强调人品与画品的必然联系,提出:“画品之高,根于人品”。这并非黄宾虹个人独有的观点。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论》中即有:“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还说:“夫画犹书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20103/124436.html

更多阅读

黄宾虹画论 黄宾虹三品论

黄宾虹画论作者:黄宾虹  来源:拙风文化网中国艺术本是无不相通的。先有金石雕刻,后有绢纸笔墨。书与画亦是一本同源,理法一贯。虽音乐、博弈,亦有与图画相通之处。 观乎人品,画亦可知。是以画分三品:曰神、曰妙、

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全整版

黄宾虹画语录[1]画理(一)  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  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

黄宾虹作品欣赏及技法分析 黄宾虹书法欣赏

 黄宾虹作品欣赏及技法分析吴建贞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

声明:《黄宾虹山水画 黄宾虹 黄宾虹-生平简历,黄宾虹-山水画作》为网友萢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