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导思想,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科学发展、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的核心体系。(兰刚总结)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政策理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包括三个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它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起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既是社会思想体系的实践,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必由之路。这三种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是中国走向大国强国唯一的道路和思想意识,中国社会主义目前还属于初级阶段,通过资本主义的现行制度和意识,更加证明中国走社会主义特色之路的正确性。
中国优秀的共青团员兰刚,积极为国家做出正确的建议,作为人民的公仆和引路者共产党员应该积极学习思想和意识的转变,只有通过解放思想创造巨大思想,只有和谐的包容性和掌握性,引导人民回到和谐幸福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以民为本;
2、市场经济;
3、共同富裕;
4、中华文化;
5、民主政治。
第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既不同于“以官为本",又不同于“以人为本”。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还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传统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计划、行政手段来配置资源,否定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是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动力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第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第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什么?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必须转变法治理念,从以法治民、以权治民转向依法治官、以法治权。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认真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要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了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加深理解十六大的基本精神,增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总结和新的理论结晶;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第七、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任务。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是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型民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政治要求的根本特征。经走过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苦探索。从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实践来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的方面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党的任务政策,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成的民主管理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特别是某些利益群体的政治需求越来越突出,这就要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因此,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十六大报告重申“有法可依,有发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注意法制原则,强调“适应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号召我们扎实工作,“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提出“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证,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的具体要求。然而,我们也不许清醒的看到,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目前我们仍然面临着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等严重问题,我们离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要在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加强社会主义司法民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权力监督等方面扎实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证。

第三,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巨大进展而言,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在多个方面向深度推进。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只有理顺了党的领导方式,才能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高度而有效,才能规范党的作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党更好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不断增强执政的基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制度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法高效为基本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推行电子政务为现代化手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使中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以保证。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可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明确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方针和政策,并将此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报告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分配制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这些方面邓小平同志多有论述。早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中,他就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邓小平同志看来,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方向和成败的根本问题。1985年,他针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及时地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这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而“这个真理,有些同志已经不那么清楚了。这样,也就很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是说,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并非无关紧要的事情,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事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无足轻重的。1986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的一些倾向性问题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窍、贿赂横行的世界。”

经济建设无疑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但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中心和非中心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的。没有非中心,也就无所谓中心。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经济是否变质的问题。由此可见,经济上单纯量的增长,并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身还有质的方面的标准,这就是保证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避免“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邓小平指出:“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全体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和法制建设,也要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法制建设要求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而“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重视文化建设,意味着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之高低,首先体现于人的理想和信念。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把人民团结起来,夺取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说,根据历史经验,“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所以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总而言之,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就是建立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十五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文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也指出,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由于这些影响,加之外来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和旧社会封建主义等剥削阶级思想遗毒,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等等。中纪委向十五大的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消极腐败现象容易乘机滋长。”

第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基本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坚持用这个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把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当我们运用现实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完成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时,就会使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逐步地从一种可能转变成现实。

为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2)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

(3)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更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一文,提出了“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概念,从而从理论上正式确认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一贯性与连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问题和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为当前的“国学热”和“中国文化复兴思潮”找到了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以下是该文的重要内容:

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

甲引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中国实际:一是指中国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不同的国情;二是指中国固有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
(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传播和发展,无不具有该国不同于众的鲜明特色,都深深的打上了本国国情和本国文化的烙印。
(四)狭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指邓小平同志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广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部分。

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理论,包括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两个部分。
(六)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即“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内涵是: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革命根据地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理论的关键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群众运动的统一。这一理论中最为举足轻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思想。
(七)“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适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同时也深契于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图难于其易”“避实就虚”等原则。
(八)中国革命中一个个的军事奇迹,其所由实现的指导思想,往往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重要原则,但是却深契于中国文化中著名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著作中的用兵原则。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思想尤其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及中国固有军事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直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军事思想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体表现于:农村的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以及城市的从公私合营到私有公营再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全面形成――这样一个渐进的改造过程。这一渐进的改造,符合马克思主义“分阶段革命”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由此及彼”“由浅及深”理念的体现。

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分为草创期和发展成熟期两个理论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为草创期,之后为发展成熟期。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草创期,是在立足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经验和吸取苏联教训而进行的。但是此时期的中国社会主义仍然区别于苏联模式和东欧模式,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而在这些特色中有一些则是深深的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的,譬如“农业为基础”的政策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农”思想。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成熟期的重要理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采取市场调节方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既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家的“无为”理念――即“减少政府干预”的理念。
B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列宁选集》第259页)――这一终极和谐理想结合中国国情,并汲收中国儒家的秩序精神与和谐精神,以及早期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思想与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霍布豪斯提倡“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而形成的。
C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思想,是在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特别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汲收中国儒家“小康”思想的精华和提法,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
D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
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刘少奇同志关于“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文化和社会道德”(《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62页)思想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升华,并且也汲收了英国新自由主义思想先驱格林的“道德学说”之有益成分。

丁结论
(十三)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22页)。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表明,在“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然地要结合一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精华成分。而这种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成熟期,尤其变得举足轻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取消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五)综合以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文化。因此,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
(十六)因此,必须确认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化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和否定。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则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势必缺乏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依据。势必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势必导致一些人的不理解和思想混乱。
(十八)补充说明:以上所述,也是当前“国学热”和“中国文化复兴”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源自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根据。(作者刘小烽 嬴嘉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创新

十七大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表述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织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阐明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阐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如何相结合,这要看一国的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资源短缺。这就决定了中国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也不能实现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需要两个超越:超越前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引进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我党提出的、我作了新解释的“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人的需要为宗旨,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持续为原则。
“全面小康”就是经济殷实、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社会和谐、精神愉悦。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
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需求的有限满足、精神自由的充分享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人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我们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为中国,也是为世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是世界的未来。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可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
国有资本的作用.在竞争性领域就是为人民来利一份利益,为国家争一份利益.而那些叫嚣着要搞垮国有资本的人,都是别有用心的一群资本家的代表。
十八大发展

这连续6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题中,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其中,十八大报告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胡锦涛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2000多名代表、82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历史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简明鲜明的庄严宣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报告最鲜明的特色,是贯穿报告始终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贡献在于,30多年前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告诫全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折腾,首先就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上不折腾。”郭光文代表说,我们成功走出的道路,说明人类文明的道路,不止一种模式,而是有多种途径。……
胡锦涛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代表们一致认为,这八条,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将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也必须继续依靠改革开放。”那顺孟和代表说,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郭广银代表认为,新一轮改革,一定是在突破“老路”和防止“邪路”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最佳突破口,从而向改革的“深水区”推进。其中,如何突破利益集团设置的重重障碍和阻力,将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最主要目标,也是最大的难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代表说,过去30多年,中国的成功有三个关键词:改革、开放、创新。而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要不断增加三方面的因素:现代化因素,社会主义因素,中国文化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是中国发展进步之路,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就是要更加注重高扬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从而具有远大美好的前景。
民间的思考

我们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应该是:按劳分配的,全民产权的,不破坏自然的,高效利用的,持续发展的,快速流动的经济模式。
从1978年到现在这30年,我们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方式是出来了,但我们缺少一种合理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但还没能完善。
国家的改革方向应该以人性和社会性两方面为根本:人性的根本性是:辛苦劳动者、智慧者,付出多贡献大的应该有更高财富的支配权!
社会的根本性是: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是相同的也是有限的,前人(去世的)的成果要平均利用,所有人在参加劳动之前应该有一样的平等利用社会生产资料的权力,先前的社会生产劳动成果不能被能力不行的人利用管理。社会资源不能被浪费,后天的劳动成果差异才是差异分配的原则。
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要为根本,但人的需要分两个方面,大致可分成:一、自我和独占的需要;二、合作和平等的需要。这两面也可看成是在劳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善、恶两面,而且两面之间相互交错、不能割裂。所以我们在社会发展到以人为本时,即要尊重人善的一面,也要抑制人恶的一面。
人的本初是无善亦无恶的,只有饥渴冷暖疼痛等一些基本需要,而进入到合作劳动时代,也就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便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以下两种性格和心理需要:一、自我和独占的需要,指从参加社会生活开始,我们在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和努力着璋显自我的特殊性、自我的优越性、自我满足性,和独自占有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前进发展的动力;二、合作和平等需要,指人们之间为了得到更多的劳动成果而进行合作劳动,这就必需有一个合作前提,即个体要全力配合社会给自己的分工劳作,同时也合理分配劳动成果。这两方面的需要是我们人的最根本需要。
从1958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经济以大锅饭模式,这种模式,奠定了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最先进的“合作劳动社会时代”的经济模式的基础,它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形式确保了前人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公平利用,保证了社会劳动平等分配的根本前提,是我们必需坚持下去的,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限,在具体分配时,它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人的需要中的:“显示自我和独占”的需要,这是需要我们去完善的。而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模式又发生了转变,我们鼓励尊重劳动时的个体差异性,允许和鼓励私有制经济,这是对前二十年经济模式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方式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一种偿试,是应该的和必需的,它在一方面尊重劳动,承认差异,使人能全力发挥自我素质,因而我们的社会经济得到以快速持续的发展。这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否定的。
但现在的方向依然是如此,甚至有放大的趋势,比如要求国企私有化的呼声,这种趋势不应该被过度放大,因为它违背合作劳动的前提――平等分配,它是以资本占有为主,而进行分配的,没能平均分配前人的劳动成果,而后天的劳动成果也被资本性收益分配方式所左右,从而占据了绝大部分,这是逆历史潮流而倒退的。!
结合我们中国的情况,和世界前进的趋势,我们的改革以及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从人的需要的两方面为出发点,同时尊重社会自然规律,适度的鼓励和尊重人的劳动差异,也适度抑制人类为“显示自我和独占成果”而产生的分配不合理、浪费社会资源、无计划性生产、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的情况的产生。
综合以上对人性的分析,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我们现在应该从如下入手进行改革:
一、逐步缩短知识产权年限;
二、增加征收财产转移(包括继承、赠于、移民等非劳动所得)税;增加征收资产利用率低的相应税赋;
三、减少专属继承的程度;在国家内逐步废除继承法、继承权,知识产权的专属继承。
四、统一管理国家信息系统,减少社会财富流动成本,降低浪费。
自然资源、知识产权、货币权证等是财富资本在当今经济模式中存在三种形式,这任何一种资本分配不公,利用率不高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激起社会矛盾甚至战争。
西方社会模式,崇拜个人自由,有它先进一面,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发扬和鼓励人积极的一面,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当它的发展过度和放大时,资本过分集中,起决定作用,就会出现分配不公,忽视劳动的作用,忽略对周围事物的影响,对大自然无限制浪费和破坏,不能平等分配前人成果,甚至进行战争来虏夺来维持其运行,因此也是它衰亡的必然结果。
国家的发展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我们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减弱社会财富的专属继承,加速社会财富的流动,让国家活起来;统一国家信息管理,减少社会信息以及财富的流动成本,使社会信息平等利用。按劳分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给青年人以希望,社会才能稳定,虽说我们应该保护个人劳动成果即保护个人财富,但专属继承的程度过度,就会阻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该让国家活起来,让有能力者,愿以辛苦劳动者有收获,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不能成为子孙的成果,所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减弱财富的专属继承,加速财富的流动,让国家经济活起来,统一国家信息管理;减少社会信息以及财富的流动成本,减弱知识产权的保护。
现在国内问题的根本性症结不在于什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而在于当今的继承法,继承法所规定的专属继承权,其实质和和古代的袭世制一样的,是不尊重劳动的,是历史的倒退,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当前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废除继承法,实行全民继承,用于全民医疗、教育和养老!
来源:http://tymmd2007.blog.163.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20103/124627.html

更多阅读

包心鉴: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时代的高度,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中国特

毛概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深浅22摘要:生态文明是伴随着生态环境危机而产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要和谐发展,促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科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八大报告指出一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胡锦涛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的“特色”体现在它是一条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声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为网友绝版丑男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