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学简介,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xian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创办于1937年,前身是西安医科大学,为卫生计生委在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直属院校,是一所以医科为主,文理兼跨的多层次综合性医科大学。学校占地900馀亩,设有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含三所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区医学院、陕西临床医学院(陕西省医院)等十个学院和一个社会科学部,一所附设卫生学校;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法医学、护理学、妇幼卫生、外语、卫生事业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社区医学、儿科学、医学检验等11个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大学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校本部在职教职工5635人,专任教师2416人,教授、副教授1500馀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1名,其中11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4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5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88名,“千人计划”31人,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4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学院领导

院 长:颜 虹,教授。1957年11月出生,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面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科发展与规划、队伍建设、经费预算和外事工作。

书 记:贺浪冲,1957年8月出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负责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干部、统战、工会工作。

副书记:孟晓军,1971年6月出生,医学硕士。协助书记负责党委工作。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副院长:陈腾,协助院长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日常行政、综合治理、环境资源管理工作;协助党委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副院长:汪南平,协助院长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科技工作,重点实验室、研究实验基地工作。

副院长:臧伟进,协助院长负责学院行政工作,分管本科、留学生教学、教学实验中心工作;协助党委做好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校园环境

学院地处西安南郊高校文化区,毗邻大雁塔、小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等风景名胜,绿草如茵,环境幽雅,是莘莘学子求学读书,探求生命奥秘、追求卓越医术的理想场所。学院以“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学风而闻名,是中国西北地区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摇篮之一,是卫生部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原直属重点医学院校,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之一。1997年原西安医科大学六十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亲切题词“培养优秀医学人才,攀登医学科学高峰”。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教育

医学部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法医学院、护理学系以及实验动物中心、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心、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教育与培训中心、医学教育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

学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700馀名,其中正、副教授1000馀名,博士及硕士生导师近70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千人计划”学者2名、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3名,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名,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200人。

学部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7个二级学科点。有生理学、法医学、泌尿外科和皮肤性病学 4个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省优势学科。拥有“生理学”、“诊断学”等32门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药理学”等3门国家、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生理学”等5个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部开设有临床医学(五、七、八年制和留学生)、口腔医学(五、七年制)、预防医学(七年制)、法医学(五年制)、护理学、药学、制药工程等7个专业。在校学生4600馀人,其中博士生700馀名,硕士生1500馀名,八年制、七年制以及本科生2000馀名,留学生610馀名(其中本科558人、硕士生46人、博士生9人)。本科生教育强调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走“高标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综合型、高素质”的培养模式。2007年开办的“侯宗濂医学实验班”以全新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留学生教学自1995年开办以来,已累计招生1600名,成为全国首家采用全英文教学的高等院校,为中国医科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80年来为我国培养了近5万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科学研究

学部科研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厚,仪器设备先进。拥有天然血管药物筛选与分析和生物诊断治疗2个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中心,3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及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以及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2000多项,承担“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青”等近20项。获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成果奖、专利400馀项,国家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4项,克山病、大骨节病研究两次获得国际无机化学家协会“克劳斯・施瓦兹”奖。SCI收录论文逐年提升已达近800篇,年均科研经费亿元以上。

学部直属的两所临床综合医院和一所口腔医院,均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5000馀张,年门诊量400多万人次,年住院患者18万人次,年手术量6万人次。三所医院学科齐全,名医荟萃,医术精湛,设备精良,为医药学各个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优质的临床实习和见习条件。1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在陕西有一定影响的三级甲等医院,共有床位近9000张。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交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学简介,西安交通大学

学部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与校友的联系。先后同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和卫生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光华教育基金会、台湾阳明大学、埃默里大学等组织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1998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来校访问,亲手启动中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医学校友遍及世界各地,为学部的发展和学国际地位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学部紧紧依托交通大学综合性大学人文、自然、理工科优势,传承交大“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和“尚德尚医、求是求新”的医学精神,执着追寻“为生命之光”的崇高理想,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进行高水平医学研究、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为创建一流大学医学学科而奋力前行。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系部介绍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生理学科创建于1937年,病理生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已故的我院生理学教研室侯宗濂教授曾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及生理学创始人之一。2004年6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合并为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7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5人、讲师10人、实验师9人、高级实验师1人。生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闫剑群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中心主任)、刘健教授、杜剑青教授、赵晏教授等;病理生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邓秀玲教授。生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神经生理学领域及心血管病理生理学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①感觉与认知生理,包括痛觉、味觉、经略感传和学习与记忆;②运动生理及病理生理,包括肌肉感觉传入与调控、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③心血管病理生理,包括心肌改建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高血压发生的病理生理。

科学研究:近五年来,共承担科研基金 35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 项、省部级基金 6 项、校级基金 11 项,其它基金6项。 获科研经费共计 580 万元。 获得科研成果奖 3 项。获国家专利3项。发表研究论文 200馀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 30馀 篇、MI 或EI收录 20馀 篇,其馀为核心期刊收录。现有科研实验室28个,可以进行各种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包括细胞膜电位变化及单通道离子电流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在痛觉、味觉、肌梭功能、学习记忆以及心脏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建立雄厚基础,处于国家先进水平。

教学工作:本系两个学科面向医疗、口腔、药学、护理、卫生、法医、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七年制和外籍留学生开设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还承担硕、博士研究生、留学生研究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任务,开设课程包括神经生理学、突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与神经肽、感觉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诺贝尔获奖成果介绍等。现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自1980年以来,本系两个学科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50馀名、博士研究生75名。目前在读研究生62名,其中博士生40名、硕士生22名。

本系共获得教学改革项目5 项。获教学成果奖 2 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 1 项、省部级 2项。发表教学论文30馀篇,出版专着、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共30部,其中“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0 部(2 部教材为主编、3 部教材为副主编)。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成立于2004年,是在原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和原医学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基础上整合组建的。现有教职员工26人, 其中教师 20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教授 3名, 副教授6名, 讲师11名, 获博士学位6名,在读博士8名,5名教师分别在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进修。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系下属有骨关节病和自身免疫病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室、肿瘤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疾病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室、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室和生物化学学科组、分子生物学学科组、细胞生物学学科组,遗传学学科组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

研究方向: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骨关节病和自身免疫病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 信号转导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分子机制及其防治、肿瘤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突变筛查、RNA干涉、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干细胞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性研究领域。

科学研究:

目前本系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主持校“985”二期生物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各1项,累计科研经费约400万元。此外,本系还注重与国内外多家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已与瑞典隆德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建立了联合课题组,与省内外多家医学科研单位正在进行相关课题的合作研究。已发表的科研论文200馀篇。

教学工作: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承担了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留学生《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英语授课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基因与基因组学》等的教学任务。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十分重视教学研究,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馀篇,编写教材20馀本,其中规划教材10馀本。目前本系承担的教改项目有教育部组织的《麻省理工课程本科生生物化学授课内容的比较研究》、《麻省理工课程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授课内容的比较研究》、《麻省理工课程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授课内容的比较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教改项目《分子生物学PBL教学法研究》。此外,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还参与了西安交通大学组织的研究生专用创新教材《分子生物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编写。

教学研究机构:

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下设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机构有:生物化学学科组、分子生物学学科组、细胞生物学学科组和遗传学学科组;骨关节病和自身免疫病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研究室、肿瘤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疾病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室、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于2005年1月建立,是原免疫学教研室与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合并而成。现有教职工30人:教师21人,技术人员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8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5人、助理实验师3人。现有本科教学与实验中心1个,医学院研究生教学与实验中心1个。

教学工作: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承担着全校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妇幼、高等护理、科技英语、卫生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五年制、七年制、硕士生、博士生和留学生的医学基础课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另外,还承担着我校职继学院医学专业大专及专升本医学基础课教学任务。近年来承担人民卫生出版社CIA课件项目4项、校级课件项目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1项、校级教学成果4项。主编/参编统编教材6部、协编教材4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科学研究: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主要有两个学科: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均为学校及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1名。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国家“973计划”专题项目一项、卫生部基金项目一项、省科学基金项目十项;参与两项“863高科技”国家项目、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其中有50馀篇被SCI所收录。参与一项专利申请并获得国家及国际专利和中国专利金奖(第二名)。主要研究方向有: ⑴.肿瘤病毒分子遗传学与免疫生理学; ⑵.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⑶.环境微生物与健康; ⑷.抗感染免疫等。

国际合作与交流: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先后有7人出国工作、进修、访问、讲学、考察、参加国际会议及攻读学位,其中一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正在与多家国外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成立于2005年1月,其前身是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两个教研室(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有教职员工4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名。目前在国外研修3人。博士生导师刘勇教授、宋天保教授、胡海涛教授、邱曙东教授分别在神经血管偶联、脑损伤和修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和防治及生殖生物学、男性生育与不育机理以及杀精子避孕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本学科设有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血流动力学实验室、心脑血管实验室等。

研究方向:

经过近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和探索,本学科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着成绩,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关注。

1.心脑血管解剖和应用基础研究方向,首先就心、脑血管的来源、分支、走行和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具有脑中风危险因素大鼠和脑缺血状态下脑内巨噬细胞的研究;进行了大鼠、人胚神经干细胞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心传导系统方面的研究处国内领先水平。

2.神经生物学方向主要探讨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Alzheimer病(AD)的发病机制及其基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机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研究。

3. 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相关疾病方向: GnRH相关肽在哺乳类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分布的研究成果具有前沿性;克隆出caspase-3 cDNA的一段序列,应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研究防治肿瘤、AD的分子机制。

4.生殖生物学方向:从各个层面对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机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雄激素受体、非基因型孕激素受体与男性生殖生理和男性不育的研究,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进行了杀精避孕剂的研究,已达国际水平。

科学研究:

近五年,本系承担国家科研课题16项,基金资助约230万元。发表论文137篇,其中SCI 收录4篇,MI收录 7篇。获省部级奖8项。本学科专业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99人,博士研究生73人。

教学研究机构: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下设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机构有: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中心、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公共卫生学系

公共卫生学系创建于1986年,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个一级学科系。公共卫生学系现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以及卫生毒理学等学科)和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学位授权点。系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65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外聘兼职或客座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学科内设有微量元素与地方病卫生部重点实验室、预防医学研究所和地方病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公共卫生学系紧密围绕当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国际发展的方向和国内疾病控制、环境保护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需求,积极开展学科前沿基础与高技术应用研究,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主要研究方向有健康评价与公众营养、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传染病流行病学、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慢性病流行病学、地方病病因及防治、医学数据管理与分析、卫生毒理、食品安全、围产与优生、儿少发育与身心健康评价、妇幼营养与保健等。系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学位教育的试点工作,与澳大利亚纽卡西尔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对等交流关系。

近年来,公共卫生学系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省)级攻关、重点科研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8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约1000馀万元;获国际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省部级奖45项,国家专利7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00多篇,其中SCI、Medline收录80馀篇;主编/参编八年制规划教材、教材和专着三十多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0多名,硕士研究生250馀名。本学科在健康评价与公众营养、疾病控制与健康促进、地方病病因及防治研究、传染病流行病学等方面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疾病控制与预防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药理学系

药理学系是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药理学教研室和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合并而成的二级学科系,是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专职教师和实验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5人 (袁秉祥、臧伟进、刘俊田、曹永孝、马欣),博士生导师4人, 副教授5人。本学科的心血管研究室是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单位之一。

药理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有离子通道药理学:膜片钳与细胞内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结合进行细胞内离子和分子信号传导研究;细胞与分子受体学:药物的分子受体学和受体动力学研究,包括放射性配体结合、离体组织功能、细胞膜亲和色谱、高通量微板测试系统、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心脑缺血与抗心脑缺血药物:心脏血管、心脑缺血模型制备及其药物作用研究;血管药理学:用微小血管功能描记技术,PCR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有机结合,研究环境和疾病因素对血管受体表达的影响,新药药效与毒理评价。药理学系具有许多应用于药物研究的动物病理模型,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另外,中药药理学以中药研究的现代化、国际化和理性化为目标开展中药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

药理学系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项、教育部重点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8项。同时,我系承担大量横向课题,累计科研经费544万元。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近五年来,发表科研论文300馀篇,其中SCI收录32篇。培养博士生17名,培养硕士生80多名。

药理学系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科研活动。现有多名教师在香港、英国和日本的大学研修。近年来我系教师不仅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大学进行对口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外,还邀请国外知名大学学者前来我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药理学系每年承担5年制、7年制、外国留学生的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教学任务。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卫生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制药工程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为各类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本系每年招收硕士生30人左右,博士生10多名。为研究生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8门。药理学系特别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努力造就在药学、药理科学领域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能力、深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药学、药理学、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教学和研发工作。

研究机构:

临床药理研究所。

病理学系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重点桥梁学科。病理学科集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于一身,集传统病理学与现代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于一体,拥有在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水平上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动态研究能力,一直是医学院的主干核心学科。本学科分别于1979年、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

病理学系现有教授7名(博导3人),副教授10名,讲师13名,助教3名。

教学工作:

承担医学院五年制、七年制、留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成人教育等的全部病理学教学任务。经过数十年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各种疾病病理大体标本约2600馀件、切片约3000馀种,病种齐全、病变典型。各种疾病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教学课件及集体备课记录正在进行计算机管理。学科内坚持青年教师预讲及每周集体备课制度,狠抓教学质量。教学实验中心具有显微数码互动教室。生命科学展览馆及病理学专业网站正在建设之中。

科研工作:

经过许多病理学前辈的不懈努力,在大骨节病病理、甲状腺病病理、肿瘤病理、免疫病理、骨与软骨病理等研究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本院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病理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肿瘤病理学、免疫病理学、肾脏病理学、心血管病理学等。重点围绕相关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诊断及其预防进行长期研究。十馀年来,先后获得CMB课题1项(37.5万美元)、国家863课题1项(72万元)、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1项(2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共256.5万元)、教育部及卫生部基金6项(110万元)、陕西省及西安市各类基金23馀项(100多万元)、校行动计划项目2项(150万元)及横向课题多项(600馀万元)。发表论文300馀篇,其中SCI、MI收录30馀篇。获得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专利23项。

法医学系

主任: 李生斌

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科由我国著名法医学家胡炳蔚教授1953年创建,该学科为法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系以来,一直担任着法医学的教学、科研及对外法医服务工作,并担负着全国法医干部培训工作。法医学实验室于1997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999年被评为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共建),2000年被批准为法医学项目博士后流动站,2001被教育部评为法医学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被陕西省司法厅批准为陕西省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经过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任务、国家水稻基因组计划、中丹家猪基因组计划等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造就了一批以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学科队伍。

本学科点主持承担过国家“九五”攻关、国际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5项课题的研究任务,在法医物证、法医毒理及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在法医物证学方向的研究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十五”期间,法医学科将主要开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工作,着重解决目前在法科学和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中华民族基因多态性数据库和法科学数据库,毒品依赖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基因多态性与人类疾病,基因多态性与发育基因调节机理,基因个体识别与个体化医学等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法医科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人类健康服务。

护理系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建立最早、也是最好的本科护理专业教育基地之一,主要培养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临床护理及社区护理等方面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现有在编教学人员16人,兼职教学人员15名,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10名、教授(硕士生导师)5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3名、讲师或博士讲师11名、助教1名、教学辅助人员1名。本学科设有的重点实验室有护理学基础实验室、内、外、妇、儿实验室、社区及康复护理训练室。

研究方向:

从世界护理发展最前沿出发,根据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特定环境和具体情况,护理系积极开展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面向人群的护理服务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护理教育、心理护理、社区护理、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贫困老人健康支持等,科研水平处于国内护理界的领先地位。

科学研究:

护理系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国外合作项目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累计科研经费400万元。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近5年发表论文90馀篇,培养硕士130多名。本学科在护理教育、护理心理、社区护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优势学科。

教学工作:

护理系每年平均招收本科生30名,硕士生5名,为了提供学生更多更广的学习氛围,护理系与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建立了本科生交流学习计划,首批交流学生在2003年暑假启动。本学科主要培养护理心理、护理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护理创新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的培养,因此,毕业生水平高、素质好,能够胜任高等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研究和社区护理的工作。

药学系

药学系创建于1971年,1996年成立西安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原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与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2004年7月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成为医学院药学系。现有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44人,其中院士1人(兼职教授),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6人。药学系设有药物分析博士点、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药物分析、生药学、药剂学、药事管理学硕士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主要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分析实验室、陕西省天然药物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药学教学实验中心、药剂学研究室、药物化学研究室、药物分析研究室、生药学研究室、药事管理学研究室等。另外,药学系为全国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为陕西省执业药师培训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培训点,主办有《西北药学杂志》。

研究方向:

药学系根据国家经济需求,跟踪药学领域国际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面向产业的高技术开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细胞膜色谱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中药方剂物质基础与体内过程分析研究,天然药物物质基础分析研究,蛋白质组学与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研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究,药物新制剂、新技术的研究,药物质量控制新方法的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有效成分与活性物质的研究,药物合成工艺与药物构效关系的研究,生药品质评价,药事法规和药事管理研究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重点学科

生理学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生理学科始建于1937年,由我国生理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濂教授创建。数十年来,本学科在国内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和优势地位,为我国生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本学科被确定为全国“针麻-穴位与针感”专题研究的牵头单位;1978年该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2项,个人奖1项。本学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80年代举办了2届全国医学高等院校生理学师资班;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成为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支撑学科之一。2004年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在“211”和“985”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下,经过3年的建设,使生理学科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2006年,科研工作成绩显着,科研项目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其中国家重点项目4项,包括“863”计划子课题3项,“973”课题1项,以及NIH国际重大合作项目1项,目前在研经费1369万元,是前5年总和的1.5倍;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大幅增加,论文的质量显着提高,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1篇,是前5年年均SCI收录论文数的4倍。这些成绩不仅是本学科近年来建设成果的积累,而且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以原有3个研究方向为基础,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加强学科交叉,形成了“特殊感觉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痛觉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4个研究方向,并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突破点。味觉机理及其与摄食相互作用的中枢机制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听觉与听觉障碍机制以及耳聋遗传机制的研究位于国际先进行列;痛觉与镇痛中枢机制的研究首次提出并证实了一个新的痛觉调制的负反馈环路,国内外知名学者对这一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2001-2006年期间,本学科已完成及在研科研项目10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6项,共获科研经费2254万元。共发表研究论文401篇,其中SCI收录79篇,MI收录55篇。共获科研成果奖21项,其中省部级成果奖1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法医学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西安交通大学法医学科由我国著名法医学家胡炳蔚教授1953年创建,该学科为法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系以来,一直担任着法医学的教学、科研及对外法医服务工作,并担负着全国法医干部培训工作。法医学实验室于1997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实验室。1999年被评为卫生部法医学重点实验室(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共建),2000年被批准为法医学项目博士后流动站,2001被教育部评为法医学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被陕西省司法厅批准为陕西省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经过参加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1%任务、国家水稻基因组计划、中丹家猪基因组计划等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造就了一批以中青年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学科队伍。

本学科点主持承担过国家“九五”攻关、国际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5项课题的研究任务,在法医物证、法医毒理及毒物分析、法医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特色和优势,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在法医物证学方向的研究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十五”期间,法医学科将主要开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工作,着重解决目前在法科学和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中华民族基因多态性数据库和法科学数据库,毒品依赖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基因多态性与人类疾病,基因多态性与发育基因调节机理,基因个体识别与个体化医学等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法医科技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人类健康服务。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_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卫生计生委管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首批暨陕西省首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国首批“百佳医院”。自1956年建院以来,坚持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研作风和优秀的服务品质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开放床位达2497张,医疗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在西北地区居领先地位,是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中广大患者信任的一所品牌医院。

医院现有在岗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526名,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1名,“杰青”2名,“优青”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1名,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7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3名。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泌尿外科(含肾移植科)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皮肤科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呼吸科、肾内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感染病科、骨科、检验科、器官移植科、老年病科14个学科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中医老年内科为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培育专科;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优势学科7个;陕西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1个。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13年通过了复审,现有机构专业28个。

医院2014年门急诊患者212万人次、出院患者10.3万人次、住院手术3.2万例次。医院注重专科发展,医疗服务特色突出,在肝移植、肾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冠脉搭桥、先心病封堵、介入、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以及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复杂疾病的内外科治疗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整体疑难危重症治疗和疾病难度指数居国内先进水平,例如,国内首例腹腔妊娠婴儿、西北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西北首例间充质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非血缘联合移植手术、国内外首创“经尿道端射绿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尤其近年以来,创新性医疗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我院成功开展了全国首例“下马式”肝脏离体切除手术、国内首创“狭窄胆道磁压榨疏通术”以及胃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复杂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切除术、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多项“西北首例”手术,2015年3月26日,我院肾脏移植突破4000例,成为全国第三家突破4000例的肾脏移植中心,肾脏移植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等,集中展现了医院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医院全部护理单元开展优质护理,实施扁平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分管病人,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和无缝隙的护理服务。

医院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医学生的教学工作。受教育部委托,每年承担百馀名外国留学生的教学任务,是国内少数能培养外国本科和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单位之一。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各1门,全部临床主干课程均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医药规划教材57部。医院临床技能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再生医学与外科工程中心为陕西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近五年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西安交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医院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生导师84名,硕士生导师230名,有水平较高的专职研究队伍和条件较好的科研平台。近五年中标各类科研课题568项,项目资助金额超过1.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2项),科技部973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仪器专项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教育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6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9项,SCI收录论文759篇;陕西省科技奖1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2项,目前在全国专科学会担任副主委2名,常委20名,在省级学会担任副主委以上人员160名。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研究所(室)6个。

医院2013年作为陕西省首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评审评价。是首批新农合省级医疗定点机构、省市城镇职工、居民、商业医保定点机构,与省内外126家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近年来获得全国 “最受欢迎三甲医院”,全国总工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陕西省唯一“全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先进集体,肾移植科、肝胆外科被团中央、卫生部授予永久性全国“青年文明号”单位。多名医护人员获得全国和陕西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白求恩精神奖、优秀护士、巾帼英雄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

医院坚持“生命至上,服务第一,爱院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注重提高岗位管理、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品质、经济保障等方面的竞争实力,争取医院早日成为重点学科齐聚、名医专家荟萃、医疗技术领先、转化能力突出、质量安全第一、服务水平一流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附属医院和国家区域性医学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

百年传承中国首家国立医院 烽火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590103/146944.html

更多阅读

交通大学校友列表 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交通大学校友列表,旨在包括五所交通大学(中国大陆的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台湾地区的国立交通大学)及其历史渊源的交通大学的校友名录。目录1 名录 1.1 1920年以前毕业校友 1.2 1920年届毕业校友 1.3

唐山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唐山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 中国大学名,其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后迁唐山,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该校校名几经更易,先后定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交通部唐山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交通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游记

高山仰止--初访“钱学森图书馆”作者:浦东唐镇乡下人钱老遗像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一个年轻人,就听到了钱学森的名字,道听途说地了解到这是一位毅然决然离开美国、回国为新中国的军事科学

声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大学简介,西安交通大学》为网友森屿麋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