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 张雪门 张雪门-人物简介,张雪门-人生经历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三十年代, 他就与我国的另一位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有“南陈北张”之称。张雪门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的。张雪门对这类教会幼稚园也曾作了具体描述,说他们“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设备,在一时动作以后茶点以前,儿童们一定要闭一会儿眼睛,他们的小嘴一定还要唱一首祷告的歌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上帝祝福’诗一样的调子,全从舌端跳到恬静的空中,飘宕在这边那边。张雪门的幼稚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非常注意实践,从一开始起就从“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出发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张雪门_张雪门 -人物简介


中国幼教先行者――张雪门

张雪门幼年研读四书五经,后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现宁波一中),1912年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校长。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幼儿教育发生兴趣,通过到沪宁一带参观,目睹当时一些日本式的蒙养园或教会办的幼稚园对幼儿的不良影响,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1918年,他与几位志趣相投者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1920年4月,又与人合办两年制的幼稚师范。同年,应邀到北平任孔德学校小学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职员,同时在教育系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得到教育系主任、中共党员高仁山先生的悉心指导,计划用一年时间研究

福禄培尔

,一年时间研究

蒙台梭利

,再用一年时间研究世界各国的幼稚教育,然后以毕业精力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不久,他的译着《福禄培尔母亲游戏辑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相继问世。

张雪门_张雪门 -人生经历

张雪门研究我国的幼稚教育,是从幼稚园的课程入手的。他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于1926年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引起同行的注意。同年秋,返孔德学校任小学部主任,兼任《新教育评论》编辑。1928年秋,孔德学校开办了幼稚师范,请他主其事。他受“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的启示,采取半日授课半日实习的措施。实习场所除孔德幼师办的幼稚园外,还借了一个蒙养园。不久他又创了艺文幼稚园,也作为实习场所。

1930年秋,应北平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并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当即被聘为园长或教师,颇受欢迎。由于香山远离市区,参观见习诸多不便,遂将幼师迁到中华教育改进社所在地帝王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的思想有了较大变化,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同时认识到今日之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此时他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32年,应北平民间大学、中国大学、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之邀,讲授《幼稚教育》。

1934年,他聘请陶行知的学生戴自俺到幼师任教。由戴自俺带领三年级师范生与北大农学院合作,在北平阜城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除设有农村幼稚园外,并创办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北平学生游行请愿,张雪门支持学生参加抗日救亡的活动。

1937年7月上旬,他出席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儿童教育社的第六届年会,8日下午忽闻发生“卢沟桥事变”,随后又探知日军已进驻北平,他当即南下,在上海与熊希龄商定,将香山慈幼院分院,即北平幼师迁往湖南,后因遇到困难,又决定迁至广西。

1938年2月,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招生2班。1939年疏散至三江县,至1942年又招4班,前后共招6班。当时广西全省99个县1个市均有该校的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为广西省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此期间,他还曾到陕西城固西北师范学院讲授《儿童保育》课程,并编着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书。

1944年,幼师迁重庆,在张雪门的领导下,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为适应抗战时期的需要,他规定教育方面的重点在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同时他组织了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定保育员训练规程和幼稚园办法,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女生进行保育员训练,积极准备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推广。在他的推动下,当时重庆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为试验机构的幼儿园,仅重庆一地即成立了4个幼儿团。

抗战胜利后,张雪门于1946年1月返回北平,北平市幼教界曾专门为他举行了欢迎会。其时,帝王庙校址已改为女三中,他为幼师校址问题终日奔波,却到处碰壁。此时适值台湾民政处电邀他赴台办理儿童保育院,他便于1946年7月中旬前往台湾。

1947年,该院更名为台北育幼院。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51年,对儿童进行的是奴化教育。台湾恢复以后,该院面临的任务首先就是要肃清奴化思想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为此,张雪门根据当地当时的需要,要求必须在教育孩子明利害,别是非方面下功夫,使他们自觉地争取成为国家未来的资助,建起了从婴儿部、幼稚园到小学的完整的儿童教育机构。随着育幼院规模的扩大,由于工作繁重,操劳过度,张雪门患了眼疾。

1952年,张雪门因眼疾加重不得不离开他工作了7年之久的育幼院,但在离开育幼院后他仍然热心参加幼教工作,如出席台湾幼教业务讨论会;担任台南幼师科顾问;任全省幼儿团教师暑期讲习班主任并兼任教务和讲课,任空军妇联分会62所幼儿园顾问;做幼稚园教材教法和幼教改革等专题讲演,并在《中华日报》主办《幼教之友》专栏;任侨民教育函授学校教育科主编,出版《幼教辅导月刊》等。

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他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本专着,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计张雪门一生中,从20年代后期开始,曾先后撰写了幼儿教育方面的论着约200多万字,这是他为人们留下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张雪门是一位爱国教育家,晚年虽客居台湾,但却心系大陆,曾有《芙蓉》一诗曰:

“未向园林添艳色, 时从来客探芙蓉。

年来心似秋光淡, 却忆西山一片红。”

西山即香山,诗中充分表抒了他对北京的怀念。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情况,他还不可能提出企盼返回大陆的愿望。1973年他因脑病复发,抢救无效,于4月18日下午病逝于台湾,终年83岁。

张雪门_张雪门 -张雪门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早在本世纪30年代,张雪门就曾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的幼稚教育分为4类:

(一)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他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就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以“陈腐的学问,忠孝的道德,严格的管理,再加上劳心而不劳力的培养”,为造就士大夫服务的。他在1933年发表的《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一文中,对这类日本式蒙养院还曾作了这样的描述:“他们将谈话、排板、唱歌、识字、积木等科目,一个时间一个时间规定在功课表上,不会混乱而且也不许混乱的,教师高高的坐在上面,蒙养生很端正坐在下面。教师教一样,学生学一样,全部活动不脱教师的示范,儿童不能自己别出心裁,也不许其别出心裁。至于各种工具和材料,如果教师不给,儿童自然不能自由取用,且放置的地方很高,儿童虽欲取而不得,……在这种教育底下,……儿童是被动的、双方都充满了压迫的苦闷。所学的全是零零碎碎的知识技能,都是浮面的,虚伪的,日了稍久就立刻忘怀了。”在这里他对蒙养院管理上的严肃主义的弊端的揭露可以说是十分具体、十分深刻的。

(二)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的的幼稚教育

他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都是以宗教为本位的,它们在教育目标方面,总是以基督教教徒为标准,力图通过宗教教育毒害幼儿,使之将来成为虔诚的信徒和帝国主义温驯的奴仆。张雪门对这类教会幼稚园也曾作了具体描述,说他们“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设备,在一时动作以后茶点以前,儿童们一定要闭一会儿眼睛,他们的小嘴一定还要唱一首祷告的歌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上帝祝福’诗一样的调子,全从舌端跳到恬静的空中,飘宕在这边那边。他们的心儿是甜美的,精神是活泼的。因为他们所受的材料都是从西洋直接的翻译过来,是已经经过了多少教育者的匠心精选。至于教法,也是向西洋局部的摹拟。这种教育多半操于一知半解西洋传教士的太太们,利用国内教会出身年轻的女子。”张雪门对此和许多爱国者一样,深感痛心,在许多着作中都抨击了这种奴化教育。他认为教会幼稚园的保姆只是为教会尽职而不是为教育服务,她们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并尖锐地指出教会幼稚园作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极的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的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

(三)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他指出这种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着重于使儿童以最大、最多的思考机会,是从意大利和美国传入我国的。前者通过教具进行日常生活的训练、感官的训练和知识的训练;后者则利用生活环境中日常所见所闻的事物为教学材料,按时令的变化,从儿童的动机和需要出发设计和编制课程。而在这两种教育思想中,美国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对我国幼教界的影响,又远胜于意大利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的影响。他本人原来也是赞成这种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的,但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他已认识到这种观点完全不适应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认为教育如果不考虑社会需要,那就没有多大效果。

(四)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贫、弱、愚、私则在于国内封建的势力未曾铲除,而国际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甚。此后若诚欲改革中国社会的病态,走上光明的大道,”则其革命不在枪炮而在教育,应通过教育“培养国民生产的习惯与兴趣,团结的能力,客观的态度,自动的精神,并唤起民族的意识及反帝国主义的情绪。”所以,教育是改造中国的关键,而幼稚教育应居其始。他强调目前的儿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现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也决不例外,他认为优秀民族实基于幼稚教育,并提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有4项具体目标:“一是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基于这种认识,他主张幼稚教育必须是根据三条原则: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国家民族的需要;三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的伦理观念、民主生活和科学头脑。总之,他认为幼稚教育的目标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改变,符合时代的需要和造就中华民族优秀的新一代的要求。

张雪门_张雪门 -课程

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初,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董任坚翻译了《行为课程》一书,当时正值行为主义学说在我国传播。张雪门也在此时开始了他对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曾先后在《幼稚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新论》、《新幼稚教育》等着作中对幼稚园的课程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探讨。1946年去台湾以后,他继续致力于幼稚园课程的研究,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随后在70年代初他又出版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幼稚园的课程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这里我们将他在幼稚园行为课程方面的主要观点和主张作一简略介绍。

早在1929年,张雪门在《幼稚园的研究》一书中就提出:“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同时明确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这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此后不久他在《幼稚教育概论》一书中又指出:“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学得了一些又想学得了多些,而且把学得的再传给后人”。因此,他认为不应当把课程仅视为“知识的积体”,而应当是把“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来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不过这时他还没有明确提出“行为课程”的概念。直到1966年他出版了《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一书,才明确提出什么叫行为课程的问题。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这种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它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爆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等,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去行动。因为“从行为中所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同时幼儿只有通过这种实际行为,才能使个体与环境接触,从而产生直接经验,这种经验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基本经验。他还特别说明,“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象。”至于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给予幼儿模仿和表演的机会,然而并不能代表人类实际的行为。所以,他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实际行为,要“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他认为“若教师真能做到这样,这便是行为课程了。”

如何按照上述行为课程的要求组织幼稚园的课程呢?他认为幼稚园课程的组织与小学、中学和大学各级学校的课程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其特点有三:

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界和人事界没有分明的界限,他看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编制课程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

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 张雪门 张雪门-人物简介,张雪门-人生经历

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所以编制课程时,应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的需求。

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直接的经验。”虽然这种经验不如传授式的经济和整齐,但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

此后他于7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中,又在总结40多年研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幼稚园课程的一些标准和要求,如:“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事前应有准备应估量环境,应有相当的组织,且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各种动作和材料全须合乎儿童的经验能力和兴趣。

动作中须使儿童有自由发展创作的机会。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在这里他不仅提出课程及与儿童生活联系;须合乎儿童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发展的需要,还特别强调了课程须有目的、有计划有远大的目标。他在实践中还曾指导幼师生具体根据上述标准,拟定了《各月活动估量表》,即全年的课程表。在这些估量表中都将活动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儿童三大类:自然环境类包括节气、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类包括节令、纪念日、农作、家庭、店铺、职业、风俗、公共机关、学校;儿童类包括游戏和疾病,并规定了每月的中心活动。

他指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只有行为没有计划、实行和检讨的设计步骤,算不得有价值的行为;只有设计没有实践的行为又是空中楼阁。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行为课程既经设计,则应根据设计精选有助于幼儿生长进步的自然的良好行为,指导进行。同时在进行中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由于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系采取单元教学,它一般是先根据幼儿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目的,再根据目的估量行为的内容。行为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幼儿的工作、游戏、音乐、故事儿歌,以及常识等科的教材。但在实施时,则应彻底打破各学科的界限。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在各科教材中选择与学习单元有关的材料,加以运用,适当配合幼儿实际行为的发展,使各科教材自然的融会在幼儿生活中,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从生活而发展,也从生活而结束。采用行为课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准备教材、布置环境、详拟计划;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要随时巡视指导,不重讲解,而着重指导幼儿行为的实践,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负责守法、友爱互助等基本习惯。行为课程的教学结束后,评量与检讨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此了解幼儿的知识、思考、习惯、技能、态度、理想、兴趣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至于单元的选择,则须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会需要及幼儿的能力。

综上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各种学科的界限。这种课程理论,虽然从学校教学的一般规律看来,不是完全无可非议,但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来说,则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意义。

张雪门_张雪门 -见习实习

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幼稚教育如仅限于研究幼稚园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决不是彻底的办法”。张雪门的幼稚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非常注意实践,从一开始起就从“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出发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对于幼稚师范的见习和实习张雪门曾作了系统的论述:

场所

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他认为幼师生的实习场所应有4种单位:

(1)中心幼稚园。幼稚师范设立的中心幼稚园是供幼师生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的重要实习基地。中心幼稚园的教师,既是幼儿的教师,也是幼师生的导师。幼师生通过在中心园的实践,可以奠定学习幼稚教育、从事幼稚教育、热爱幼稚教育事业的基础。(2)平民幼稚园。这是幼师生第二学年实践的主要场所。当时北平幼稚师范校内外共有平民幼稚园五、六个之多。它们均是借用正规幼稚园的园舍设立的,于是幼师生的实习活动便从商借园舍开始,然后进行生源的社会调查,宣传动员经济贫困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来免费受教育。在幼儿入园后,幼师生则在园内轮流担任园长、教师、会计、采购等工作,通过这种实习可以使幼师生具有独立从事幼稚园各种工作的能力。(3)婴儿教保园。当时香山慈幼院的婴儿教保园,收托初生到四周岁的儿童,规模较大、设备讲究,对婴儿的保健、营养、教育都很重视。在这里幼师生通过卫生保健、儿童营养、膳食烹饪、婴幼儿服装裁剪制作等方面的实习,可以了解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婴儿保教的基本常识。(4)小学。通过在小学的参观和实习,可以使幼师生了解幼儿在入小学前在知识、行为、兴趣、态度等方面应如何做好准备,为入学打好基础。除以上几种实习和见习之外,他还主张组织学生下乡举办乡村幼稚园,使学生了解农村迫切需要幼稚教育的情况,进一步体会幼稚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而坚定其要百折不挠地为幼稚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

时间安排

在三年中,他规定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3次进行。先参观本校中心园的园址、园舍、设备、教具、教学设计、各科教学、游戏,以及教师的态度、技能、兴趣、习惯、仪表,及教师对幼儿发生问题的处理等,使幼师生对幼稚园有个基本概念。然后参观各类型的幼稚园,使师范生开扩眼界、扩充知识,研究、比较、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教育。最后是参与实习,每周有三个上午到中心园实习教育教学活动,以形成幼师生的基本观念和教学能力。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在平民幼稚园里,从建园到管理,都让幼师生独立完成。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实习,使幼师生对幼稚园的两端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使各阶段教育相互衔接;第二学期则全班下乡,开办农村幼稚园,使幼师生确立为城市平民及乡村农民的幼稚教育而献身的志向,忠诚于贫苦的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

组织

张雪门把上述这种实习计划,称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他认为这种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须有步骤,第二须有范围,第三须有相当时间,第四更须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同时他指出这种实习的进行步骤大体上可分为4大阶段:“第一是参观,时间为一个学期,其对象为建筑、教具、工具、材料等设备,师生的仪表、态度与兴趣,对幼稚生习惯积极或消极之处置,工作、游戏、文学等教学过程以及整个的设计。在这一时期指导的教师,应以担任实习的导师为主,幼稚园教师为辅。……在参观时期的师范生,唯一注重的是在培养对幼稚园的基本观念。第二是见习,时间也是一个学期,从供备材料开始,一直到整个设计活动中的参与。在这一时期指导的教师,应以幼稚园教师及担任实习的导师为主。……见习的地点,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属幼稚园为宜。第三是试教,我对这一时期定的是一个学年。凡指定幼稚园中的招生、编级、选材、组织课程、指导活动、编制预算决算,以及一切教学上教师业务上幼稚园行政上的处理,都由二年级的师范生来担任,担任实习的导师反退居于顾问地位。第四是辅导,时间也是一个学年。辅导在纵的方面是由儿童的队伍出发,向儿童家庭推进的是家庭访问,亲职教育;同时更由个案工作求得整的联络向学校单位前后延伸到托儿所和小学低年级。横的方面是向广大的社会联系,包括社区调查、营养站、卫生站、辅导会、导生班。这些工作,一律由三年级的师范生负责,他们要自己计划,自己分配工作,自己检讨并改进,这一阶段的实习不但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而且要进一步主动地展开全面的儿童福利工作,培养地方师资,以求达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的实习有明显的不同;一是在空间上,它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大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二是在时间上,它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学期,增加到三年六个学期中均有实习;三是内容上,它从仅仅实习幼儿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总之,张雪门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幼稚教育,先后达60年。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过去曾对我国,尤其是我国北方和台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对幼稚教育的目的、课程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论述,有不少地方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同时他一生不为名利,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儿童,为幼教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他注重实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幼稚园、幼稚师范最基层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也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20103/154801.html

更多阅读

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 柳残阳 柳残阳-简介,柳残阳-人生经历

柳残阳,本名高见几,山东青岛人。1961年出版处女作《玉面修罗》时,虽已崭露头角,但技巧未臻圆熟。继作《天佛掌》,文笔虽较新颖,然犹未能摆脱“家难奇遇复仇”的传统窠臼。直到1966年左右,《枭霸》、《枭中雄》兄弟作接连出版,叙述绿林枭雄燕

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 赵一荻 赵一荻-人物简介,赵一荻-人生经历

赵一荻(1912-2000),女,又名绮霞,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陪伴张学良72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颇具神秘色彩的女性。她与张学良将军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脍炙人口,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魄。赵四逝世的消息在美国华人中再次激起了感情的涟漪,人们情不自禁

声明:《李白简介及人生经历 张雪门 张雪门-人物简介,张雪门-人生经历》为网友山水几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