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书籍简介 图文 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书籍简介,红岩精神-作品缩写

红岩精神发祥于重庆市和四川省华蓥市,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红岩精神永存!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书籍简介

《红岩》

作 者:罗广斌、杨益言

类 型:小说

成书时间:1961年

罗广斌(1924~1967年)、杨益言(1925年~)都是重庆解放前投身反蒋斗争的共产党员。被捕后,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目睹了许多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并且自己也亲身经历了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新中国成立后,那些革命者的伟大形象和感人事迹时刻萦绕在他们心头。他们饱含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先烈的景仰之情,写下了纪实文学《圣洁的鲜花》、《江姐》等作品,记述先烈的斗争史实。1958年,他们又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就是将这些纪实性作品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反复锤炼创作而成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和崇高的革命理想,使《红岩》成了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力作。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作品缩写

历史背景

《红岩》的历史背景是: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故事情节

《红岩》的故事情节如下: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忍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馀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他们给犯人食用霉烂的食物,而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馀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书籍介绍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复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

出版意义

《红岩》出版于1961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注:《在烈火中永生》是回忆录,因此都是真人真事;《红岩》是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人物简介

曾经影响过几代人成长、在读者中享有盛誉的长篇小说《红岩》,是由好几位作者集体创作而成的。罗广斌是作者之一,也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作者。

罗广斌,1924年生于四川忠县,40年代参加地下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夕他被捕关在白公馆秘密监狱。1949年11月27日在敌人大屠杀时从白公馆越狱脱险。新中国建立后曾任“烈士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兼统战部长、长寿湖渔场场长及市文联专业创作员。1967年2月5日,红卫兵闯入其家将其绑架,5天后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而亡,时年42岁。

与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老舍、傅雷等作家不同的是,罗广斌的悲剧是个特殊的案例,他既是极左思潮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作为重庆文革初期的风云人物,在群众组织因意见分歧而形成对立的两派时,他参与了激烈的派系斗争,也是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罗广斌死亡至今已有38年了。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详细介绍

写作背景

因长篇小说《红岩》在全国的巨大影响,罗广斌作为作者之一,又是大屠杀幸存者,自然而然也成为青年们崇拜的英雄。但是那时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出版小说《红岩》后他的名气虽然已如日中天,但政治生活却依然遭到诸多限制――1963年团中央提议推选他为访日代表,被重庆市某些人以“历史问题有个别疑点”为由否决;第二年共青团召开九大准备安排他为团中央委员候选人,也因同样理由被否决。在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罗广斌当年在大屠杀之夜从狱中脱险的经历,正好构成了让人不放心的历史疑点。因此罗广斌在文革之前心情是压抑的。当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为口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之时,他立即被那种“造反精神”所鼓动,所感召。他成为重庆最早的造反派之一。这也是他的悲剧人生的开始。

《重庆晚报》载文介绍说:文革伊始罗广斌等作家就向全市发表公开信成立战斗小组,参与造反夺取了市文联领导权,在市级机关团体干部中最早造反。“1966年8月底,市文联职工郭青等发起成立造反派组织‘红卫兵战斗小组’,当时罗立刻表示坚决支持并说:怕什么,最多是坐监牢,掉脑袋,全家打成反革命!”摒弃文革的极左思潮,我们从罗广斌这席话中似乎又依稀看到了当年参加地下斗争时那个热血青年的风采。只可惜,这次的献身决心从开始就走错了路,这是令我们为之无限惋惜的地方。

文革中上海造反派“一月夺权”被中央肯定,各地纷纷闻风而动。重庆造反派内部在夺权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因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1967年1月31日,矛盾终于一触即发:支持夺权的北航红旗驻渝红卫兵率先抛出了批判罗广斌的文章《罗广斌很像革命造反派内部的定时炸弹》、《我们为什么要揪罗广斌》,攻击他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周扬黑线上的人物”、“与黑帮分子沙汀、马识途等关系十分密切”,“重庆文艺界最大的铁杆保皇分子”,“山城头号政治大扒手”……

在群众组织两派公开决裂时,罗广斌在选择站到其中一方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派性斗争。1967年2月2日,重庆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发令抓捕罗;2月5日,建工学院红卫兵将罗从家中绑架并抄家;2月8日,夺权方的重庆市革联会宣告成立;2月11日,宣布市文联等反夺权组织为“反革命组织”、“保罗(广斌)组织”,勒令解散……

死因疑云

1967年2月10日就传出罗广斌在关押地坠楼自杀的消息。当年看守罗广斌的人说,罗广斌实在是不堪忍受连续几十小时的精神折磨而跳窗而死。罗当时被关押于大坪马家堡后勤工程学院,审讯者要他必须认真交代1949年‘11・27’如何被特务放出监狱。从5日被绑架到9日深夜,连续几十个小时不间断轮番逼供,罗一支接一支吸烟,还将清凉油涂在烟上,神态异常疲惫痛苦不安。这样彻夜不眠到了10日早上,罗端着洗脸盆被押到3楼厕所打水洗脸,趁人不备他爬上窗台,高呼“毛主席万岁!”后跳下,坠地后撞在台阶石梯上,当场死亡。

关于罗广斌的死因,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是畏罪自杀还是以死抗争?是谋杀还是逃走时不慎坠楼?……文革中这几种说法曾被造反派对立两方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却被江青一锤定音说:罗广斌是“叛徒”、“反革命”。那个疯狂的女人在会上表态说:“罗广斌是罗广文的弟弟,有人替他翻案,我们根本不理他。华蓥山游击队,根本糟得很,叛徒太多了。” ―― 一时间“华蓥山游击队叛徒很多”、“川东地下党叛徒很多”的传言广泛传播。这说明迫害罗广斌并不是斗争的终结,而是又一场政治迫害的开端。更多的人命运在一个女人的一番信口开河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罗广斌的命运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回顾往事,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那个荒唐年代的气息。直到1978年秋天,罗广斌骨灰安放仪式在重庆隆重举行,至此冤案才得以昭雪。

罗广斌的死,到底应该定性为“牺牲”还是“自杀”,非本文所能够胜任的事。罗广斌是一个有缺点有过失的革命者。借用鲁迅的话说: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而已。特别在某些人动不动就讲“牺牲”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牺牲。人们看到,凡是开口闭口“改革”,开口闭口说要“牺牲”和“付出代价”的人,他们自己自始至终没有付出过代价,也没有做出过牺牲。不管是主流经济学家、鼓吹国企改革最力的人,还是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执行改革最坚决的人,他们从来没有付出过代价,也从来没有做出过牺牲。他们所说的代价和牺牲,都是给别人准备的。而他们自己,只需要大把的捞进银子就行了,同时捞进的还有私家车、两套住宅房,以及别墅之类。还有呢,就是“改革家”的桂冠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美名。至于下岗失业、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大学、穷愁潦倒之类“牺牲”,都由那些被他们所瞧不起的“低素质”的年龄偏大的职工们给包揽完了。―― 他们的境界根本不能与罗广斌同日而语。单凭罗广斌当年放弃家庭的优越物质享受,甘愿过清贫的日子,甘愿冒杀头的危险这一点,就足以反衬出如今口口声声要“改革”和“牺牲”的那帮人龌龊的灵魂。

大屠杀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在1949年12月25日,也就是重庆解放第25天,罗广斌同志向党组织交上了长达几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狱中意见”是《报告》中的第七部分,共八条,因此称为“狱中八条”。

这是狱中革命者预见到国民党政权在溃败前夕很可能实行疯狂的大屠杀,他们有话对党讲。“狱中八条”就是披沥赤诚的诉说,是集体意志和智慧的结晶。他们商定,如果有人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要把狱中同志集体讨论的意见向党汇报。而罗广斌就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传递出来的“狱中八条”主要内容如下: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事隔50多年重温这“狱中八条”,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现实而写的。白色恐怖时期,考验革命者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威逼利诱关。和平年代、市场经济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权力关、情色关。意志薄弱者过不了这些关,在生死考验面前叛徒要显露原形,身处花花世界腐败分子要打败仗。

这就是我佩服罗广斌、怀念罗广斌及其战友的理由。我认为,罗广斌和他的同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忘记的。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小说意义

小说《红岩》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在众多写革命历史的小说中,《红岩》是以其题材的独特,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大智大勇、威武不屈、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英雄形象以及作品结构的错综复杂又浑然一体而着称的。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和杨益言、刘德彬一起被分配到共青团重庆市委工作。他们作了数百次革命传统报告,讲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956年底,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把他们口头讲述的重庆集中营里烈士们的斗争事迹材料,整理出版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在全国青年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大事记

1958年11月应广大青年的强烈要求,组织上希望他们用长篇小说形式反映集中营革命者的斗争事迹。1959年6月初,罗广斌、杨益言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写出小说第一稿。第一稿很不成功,仅仅是把他们积累的素材写了出来。

1959年8月,他们写出第二稿,名为《禁锢的世界》,送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广泛征求意见。《禁锢的世界》和草稿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具有了小说的雏形,但也存在问题,最主要的是基调问题,作者悼念死难烈士的心情过重,又拘泥于"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真实生活的描写,调子低沉压抑,精神不够昂扬,没有充分揭示出狱中斗争的深刻性和烈士们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960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让作者更好地写作,请他们到京修改作品,这对于他们改写《禁锢的世界》,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在北京,他们一面修改作品,一面参观、学习、访问,打开了眼界,大大提高了对渣滓洞、白公馆的局部斗争和全局关系的认识,使得第三稿的面目为之一新。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较前两稿有明显提高。1961年3月,第三稿完成。

1961年3月,罗广斌、杨益言进京,和出版社编辑座谈,并开始第四稿的写作,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第四稿。其后,他们开始了对第四稿的修改,1961年12月,经过作者和编辑最后加工整理,修改定稿。小说用什么作书名,罗广斌和编辑室的同志,提了十多个名字,如《地下长城》、《红岩朝霞》、《红岩巨浪》、《红岩破晓》、《万山红遍》、《激流》、《地下的烈火》、《嘉陵怒涛》,最后一致商定,给小说取名《红岩》。

1961年12月,《红岩》正式出版,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作品终于问世了。他们在写小说的准备工作中,曾记下了上千万字的材料,整理过二百多位烈士的小传,总共写了三百万字,从初稿到定稿,重写了三次,大改了两次,经过了三个冬春,最后留下四十万字。

《红岩》出版后,很快便在社会上流传开了,特别是在青少年读者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社会上形成了《红岩》热。至今印了二十多次,发行千万册(不包括香港版本),被译成了日、德、英、法、越、朝、蒙等十种以上文字。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作者简介

小说《红岩》的作者:

罗广斌(1924--1967),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

,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江苏武进县人。1940年代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人物总揽

小说《红岩》中的人物与原型人物:

江姐江竹筠

彭松涛彭咏梧

老石同志王璞

成岗陈然

齐晓轩许晓轩

李青竹李青林

蓝胡子蓝蒂裕

老大哥唐虚谷

丁长发丁地平

胡浩宣灏

陈松林陈柏林

龙光华龙光章

黄以声黄显声

小萝卜头宋振中

许云峰罗世文、许建业、黄绍辉、许晓轩、韦德福

刘思扬刘国志

华子良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

志士)

双枪老太婆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

馀新江馀祖胜

孙明霞曾紫霞(被营救出狱)

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冉益智、李文祥、涂孝文等

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

渣滓洞仅有15人脱险成功:

肖钟鼎、刘德彬、孙重、傅伯雍、周洪礼、张泽厚、杨纯亮、陈化纯、杨培基、刘翰钦、周仁极、杨同生、钟林、李泽海、盛国玉(女)。

白公馆仅有19人脱险成功:

罗广斌、周居正、毛晓初、郑业瑞、任可风、段文明、贺奉初、杜文博、杨其昌、周绍轩、尹子勤、王国源、李荫枫、郭德贤(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载黎、李自立、秦世楷。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与反动势力作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重庆市委将其概括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

红岩精神_红岩精神 -目录

代前言

第一章 革命精神圣地――红岩

一、艰难与辉煌的八年

(一)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

(二)不朽的历史功勋

(三)不可忘却的记忆

二、中国革命精神的璀璨明珠

(一)丰富深厚的内涵

(二)走向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

三、中华民族追求的精神支柱

(一)闪耀神州大地的革命精神

(二)让红岩精神代代相传

第二章 崇高思想境界

一、高举抗日旗帜,肩负时代使命

(一)特殊的环境与特殊的使命

(二)从延安到重庆

(三)驻足红岩

(四)一个法宝,双重使命

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一)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三)从山沟走向世界

(四)为新中国奠定重要的政治基础

三、坚韧不拔,刚柔相济

(一)处变不惊,化险为夷

(二)乘势而上,引领时代

(三)隐蔽精干,“三化”、“三勤”

(四)谈判桌上的风采

(五)红岩村中的“延安整风”

第三章 坚定理想信念

一、“研究学问,学习主义”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拒绝“一个大党”妄想

(二)理想信念在红岩的培养

(三)理想之花必然结出成功之果

二、民族至上,抗战到底

(一)弘扬爱国主义

(二)躬行爱国奉献

(三)“相忍为国”

三、追求民主,奋斗不巳

(一)树立民主政治信念

(二)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

(三)发展民主力量

第四章 巨大人格力量

一、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

(一)“染缸”盛开“莲花”

(二)“遇到突然事变,共产党员要有骨气”

(三)“所有人都准备成为殉道的英雄”

二、与周郎交,若饮醇醪

(一)“惟站在民族利益之上”

(二)“去时腹空虚,回时力无穷”

(三)“我要坚持到最后”

三、礼披于外,力蕴于中

(一)“愿以我血献厚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红岩书籍简介 图文 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书籍简介,红岩精神-作品缩写

(二)拨打好“革命的小算盘”

(三)做好“最光荣最主要的任务”

第五章 浩然革命正气

一、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红岩灯火,辉映雾都

(二)四川省委,临危受命

(三)川东临委,黎明苦斗

二、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三)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消灭尽

三、临难勿苟免,以身殉真理

(一)富贵不淫,忠贞不移

(二)威武不屈,气贯长虹

(三)梦牵魂绕共产主义

第六章 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一、挖掘红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一)红岩精神体现的忠于理想、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红岩精神体现的无所畏惧、坚韧顽强的英雄气概,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不熄火炬

(三)红岩精神体现的求真务实、大胆开拓的创新胆略,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

(四)红岩精神体现的顾全大局、团结进步的革命风格,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促进和谐、团结奋斗的强大支撑

(五)红岩精神体现的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是新时代共产党人联系群众、亲民爱民的精神支柱

二、红岩精神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一)红岩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本色,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二)红岩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的丰富时代内涵,为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红岩精神大大升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三、立足新的实践弘扬红岩精神

(一)将红岩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将红岩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将红岩精神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

(四)将红岩精神贯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五)将红岩精神内化为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

后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20103/155377.html

更多阅读

《李政道传》 《李政道传》-书籍简介,《李政道传》-作者简介

《李政道传》是季羡林之子季承殚精竭虑之作,披露“文革”时期科学界与高层的内幕,这是一个人的时间简史,一段路的枝蔓纷纭,一个国家的科学梦想,一个民族的孤星轨迹。讲述首个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经过,本书由百所高校校长倾力推荐,百位中外院

漫漫人生路 漫漫人生路-书籍简介,漫漫人生路-作者简介

漫漫人生路的作者是王镁生,2011年2月由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合作宣传有时代教育出版社、时代文献出版社和时代作家出版社。漫漫人生路钟镇涛_漫漫人生路 -书籍简介书名:漫漫人生路作者:王镁生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

声明:《红岩书籍简介 图文 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书籍简介,红岩精神-作品缩写》为网友欧美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