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土著人狩猎视频 印第安 印第安-印第安狩猎,印第安-由来

印第安主要是指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居民。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印第安人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据资料记载,迄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加人。

印第安_印第安 -印第安狩猎


印第安印第安人长期以来从事采集和狩猎以及经营农业,他们最先学会种植玉米、马铃薯、棉花、蕃茄和金鸡纳树等植物,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印第安人也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玛雅文化比美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得早,水平也高,因而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筑、石刻、纺织和黄金、银铜加工方面有杰出成就,他们被称为“新大陆的罗马人”。

印第安_印第安 -由来


印第安人在公元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公元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土著居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哥伦布的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第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或“印地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到目前仍为最普及的用法。不过到了公元20世纪,许多美洲国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一些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始对“印第安人”这一名称进行“正名”,比如印第安人在加拿大往往被称为更加政治化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Nations”)等等。印第安也因此而来。

印第安_印第安 -印第安土著人


印第安其实印第安土著人也并非土生土长。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们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后裔;有人认为他们来自埃及……。经过长期大量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系来自亚洲东北部,属蒙古人种。根据地质学和冰川学研究分析,距今大约2至3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冰河时期),气候较冷,由于冰川的关系海平面曾大为下降,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白令吉亚地狭”,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他们从亚洲来到美洲呢?一般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原因被迫迁徙;二是因野牛、大角鹿、驯鹿等大型动物从西伯利亚跑到美洲,亚洲东北部以狩猎为生的居民追踪而至。多数学者认为,他们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批到达的。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劳动工具和骨骸,以及现代印第安人多方面的外部特征,也有力地证明印第安人与亚洲蒙古人种有极其相似之处:如圆颅、宽面、头发直硬、皮肤呈黄褐色且汗毛稀疏;此外印第安人眼睑上生有蒙古褶,臀部留有亚洲蒙古人种特有的兰色斑痕(即胎记),又名蒙古斑。显然他们与蒙古人种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当然印第安人与蒙古人种并非一模一样。印第安人的鹰钩鼻在蒙古人中则少见。故美洲印第安人应属亚洲蒙古人种的美洲支系。

印第安_印第安 -分布

北美洲

西部、大平原和北美东部的古印第安人(Paleo-Indian),尽管环境不同,却有类似的经济活动。在现在美国西部──从俄勒冈州到墨西哥北部,从太平洋海岸区到落矶山东边──散居著沙漠文化的印第安人,以狩猎及采集果实为生,但已有原始农业技术发展。


印第安

前2000年前后,美国西南部原住民已开始种植玉米。西元200~700年,是一个寒冷时期,阻碍了农业发展。700~1200年,密西西比河谷中发展出以村落为基础的文化,特色是进步的农耕方法与复杂的宗教仪式。此时期在西南部各处散居的原住民,如阿纳萨齐(Anasazi)、莫戈隆(Mogollon)及霍霍坎(Hohokam)等均属前普韦布洛(pre-Pueblo)社会。莫戈隆的农业技术是阿纳萨齐加以改良的,利用雨水与引导河水来浇灌作物;亚利桑那南部的霍霍坎文化是以灌溉来维持其农业经济。西元后第一个1,000年期间,普韦布洛文化发展出用石块建造居室的技术,并在制陶方面有重大进展。1300~1700年为退步的普韦布洛时期,由于居民向东、南方迁移,许多石屋因此荒废。现代普韦布洛时期始自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前来定居之时。普韦布洛文化与农耕方法的某些特色至今犹存。

在殖民时代,欧洲各国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对待北美印第安人。西班牙人吸收原住民成为基督徒,并使其居于指定地区。法国人与印第安人建立贸易关系。英国在 1763年宣告将阿帕拉契山以西地区拨给原住民,有效期至英国统治结束而终止,接著由美国予以采行。1848年在加州发现黄金后,众多白人向西迁移,遂爆发欧洲白人与印第安人争夺土地的长期战争,包括1876年苏族(Sioux)、夏延族(Cheyenne)进行的卡斯特(Custer)大屠杀。1887 年多数印第安人迁入保留地,是年《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allotmentAct)使印第安人丧失了近348,100平方公里(134,400平方哩)的土地。1934年的《印第安人重新组织法》(Indian Reorganization Act)施行改善原住民生活的措施。195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政策以及社会上对民权的关心,印第安人成立了许多组织,并引起全国注意到他们的问题。

中美洲

万馀年前,印第安人进入尼加拉瓜与墨西哥北部地区之间的中美洲,耕种技术的发展可追溯至西元前4500年左右,由于农业技术的稳定进步导致前2000年前后建立农业社会,由于粮食供应渐趋稳定,使小的居民点演进为大市镇,并刺激了陶器与其他艺术品之成长。西元后第一个1,000年称为古典时期,有马雅文明兴起,当时人们由僧侣阶级统治。他们最重要的神是丰收神特拉洛克(Tlaloc),其标志是美洲虎,是现存雕刻品中常见的主题。在后来的文化中,以传统上更为好战的鹰来代替美洲虎,同时,以人作牺牲也成一种常见的宗教行为。西元1000年前后,托尔特克(Toltec)与阿兹特克(Aztec)两帝国取代了这些以宗教为基础的社会型态,直到16世纪西班牙入侵为止。阿兹特克帝国在巅峰时期,几乎控制了整个中美洲。

最早移民来的种族依居住地区可区分为几个不同的文化分支。其中之一在现在墨西哥西北部的海岸、沙漠与多山地区谋生。另一支塔拉斯科人(Tarasco)定居在米却肯(Michoacan)山区。玛雅人则占居瓜地马拉、犹加敦半岛及墨西哥的恰帕斯 (Chiapas)等地的一部分。阿兹特克人则集中在墨西哥中部的高原地和今日墨西哥城。第五个分支在墨西哥南部海岸和高地。中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特色,是以小型社区方式定居,而以个别家庭为基本单位,男性与年长者居领导地位。社区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另一中心为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同时亦主持宗教仪式。虽以西班牙人引入的天主教为主要礼拜方式,但精灵崇拜、迷信及占卜依然存在。

欧洲工业的技术与工具随天主教与西班牙人的征服传入中美洲,后来矿藏、农场、牛群成为殖民社会的经济中心。1821年的革命使墨西哥与瓜地马拉当地出生的西班牙人与其他混血后裔,脱离欧洲人之控制而组成新的共和国政府。1910年墨西哥发生另一次革命,扫除了排他性的社会与经济政策,开始认同印第安人在政治、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贡献。20世纪后期,在墨西哥城市与农村社会中,对印第安人有更完整的无差别待遇出现。

南美洲

据考古纪录,南美文明开始于西元前一万年,第一批北美与中美移民到达时。他们定居于火地岛、阿根廷、智利南部、大厦谷地区的中南部平原及中央安地斯山的部分。他们的群体以亲属关系为基础,而以性别及年龄来定阶级。这些游牧的群体后来被高度农业发展的社会所取代。农耕社会位于巴西和大安地列斯的阿拉瓦克(Arawak)海岸及内陆森林地区。由于他们的食物充裕,所以能够维持较大且稳定的社会单位。其他在加勒比海沿岸和安地斯山北部定居的民族,以军事及宗教仪式为基础,在农业技术支持下,出现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型态。

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大约在西元前2300年生根于安地斯山中部,其后进步迅速,数千年间在农耕、技术上皆有开展。约西元1000年前后,有奇穆(Chimu)、蒂瓦纳库(Tiwanaku)王国,及后来的印加帝国。印加的繁荣盛况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才衰落下来。它的领域从秘鲁延伸到智利北部,曾发展了有效的灌溉系统和复杂的控制粮食生产、储存与分配的制度。人口最多时达350万。其社会阶级分为世袭的王室、贵族、工匠及农民。印加文明最显著的革新,是以法律取代习俗来制定社会组织及高水准艺术产品的造诣。

16世纪欧洲人征服南美,使印加帝国的农业与政治习惯完全被西班牙人的方式取代,天主教亦取代印加宗教。印加的贵族与工匠阶级纳入殖民地阶级制度中,而农民则沦为劳役者。在低度开发地区,印加人民仍保持他们某些文化传统,并与现代工业中心维持经济交易。其他南美印第安人如阿劳坎人(Araucanian)等一直成功地抗拒西班牙人统治,直到19世纪后期始遭压制、同化或遣入保留地。

印第安_印第安 -更多信息

其实印第安土著人也并非土生土长。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们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后裔;有人认为他们来自埃及……。经过长期大量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系来自亚洲东北部,属蒙古人种。根据地质学和冰川学研究分析,距今大约2至3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冰河时期),气候较冷,由于冰川的关系海平面曾大为下降,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白令吉亚地狭”,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他们从亚洲来到美洲呢?一般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原因被迫迁徙;二是因野牛、大角鹿、驯鹿等大型动物从西伯利亚跑到美洲,亚洲东北部以狩猎为生的居民追踪而至。多数学者认为,他们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批到达的。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劳动工具和骨骸,以及现代印第安人多方面的外部特征,也有力地证明印第安人与亚洲蒙古人种有极其相似之处:如圆颅、宽面、头发直硬、皮肤呈黄褐色且汗毛稀疏;此外印第安人眼睑上生有蒙古褶,臀部留有亚洲蒙古人种特有的兰色斑痕(即胎记),又名蒙古斑。显然他们与蒙古人种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当然印第安人与蒙古人种并非一模一样。印第安人的鹰钩鼻在蒙古人中则少见。故美洲印第安人应属亚洲蒙古人种的美洲支系。

印第安_印第安 -印第安神话

在西方文明入侵美洲大陆以前,印第安人在这块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的土地上,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令同时代欧洲人折服的古老美洲文明。就文学而言,丰富的古印第安神话传说作为一个反映其生活方式、风俗不惯以及民族精神的整体,不仅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难以再造的艺术典范,而且表现了古代印第安人认识世界、征服自然和思考自身生存的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的实际上被征服,神也就消失了。”在今天,神话被看作是一种难以取代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作用,而且是研究其民族思维特性、独特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最原始的范本。 流传至今的印第安神话主要分为北美印第安神话和南美印第安神话两大类;其中北美印第安神话主要为北美洲土著居民的神话传说,南美印第安神话则由三大印第安文明组成,分别是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

印第安_印第安 -印第安龙文化

属于非标准型龙文化。北京日报“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说:掌管雨水,也是天使而非恶魔(dragon)性质。从墨西哥城到尤卡坦半岛,无论在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还是玛雅文化遗址,羽蛇是墨西哥古代印第安人崇拜的神,掌管雨水和丰收,那不是标准的龙,是龙加羽。兴起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的商末周初)的奥尔梅克文化被认为是印第安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鼍龙和螭龙,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大龙和小龙。印第安人神话传说中,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水神是水龙共工,南方火神是火龙祝融。这种类似是各自独立产生的还是佐证了中华人种早在远古东渡美洲?还有待更多考证。

印第安_印第安 -迁移

考古发掘至今没有在美洲发现类人猿可直立猿之类的人类近亲遗迹。史学界公认印第安人是从西伯利亚移来美洲的蒙古人种。大约2.5万年前,他们经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的岛屿登陆,然后逐渐南移,遍布于美洲大陆。在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生息于美洲大陆,是开拓这一地区的先驱者和主人。

历史

在墨西哥,考古工作者找到了1.1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并发现了旧石器文化。美洲有确切资料可考的历史是从公元前2300年左右开始的。公元前1250年~公元200年,是墨西哥谷地的前古典文化时期,那些古老文化的遗存如陶器、泥俑等都表明,当地的部落已开始从事定居农业,有了管理组织和宗教组织。
兴盛在公元300~900年之间的玛雅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生活在今危地马拉佩腾湖东北部和尤卡坦半岛南部的玛雅人创造了美洲留下的唯一文字──玛雅文字,建立了相当精确的太阳历。他们使用“0”的符号更是数学上的创举,比欧洲人早出800年,玛雅人的建筑、雕刻和绘画都有高度成就。在他们古老的神殿和宫殿的墙壁、立柱以及梯阶上都饰有精致的浮雕和雕刻。绘画色彩瑰丽,题材多样,如表现战争景况,庆祝游行等。

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部落联盟,是15世纪美洲文明的两大中心。当时,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仍然处于母系氏族阶段,而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已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

文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洲的印第安人留下了相当高的古代文明。他们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建造了高大的神庙,留下了在今天难以解释的文字。但是,他们的历史进程太过缓慢了。就在他们刚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满脑子黄金迷梦的西班牙人到来了。印第安人曾被误认为是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红色是由于印第安人传统上习惯在面部涂红颜料所给人的错误认识。
美洲大陆最初没有人类居住,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亚洲迁移过来的。他们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从亚洲北方进入美洲,然后逐步向南迁移,终于布满整个美洲大陆。在长期的发展中,印第安人中一些比较发达的民族,如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玛雅人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一带。他们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陆续建立几百个小城镇,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在今天危地马拉境内的提卡尔。玛雅人在他们的中心广场四周建造了4座高大的神庙,最高的一座高75米,有20层大厦那样高。玛雅人在美洲最先培植了玉米、蕃茄、马铃薯、甘薯、辣椒、南瓜等作物。印加人居住在南美洲,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在秘鲁南部)也是一个人口有10~20万人的大城市。它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城墙和宫室,非常坚固。库斯科的王宫拥有大量金银,它的太阳神庙非常壮观。阿兹特克人在印第安文明中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大约在12世纪进入墨西哥盆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的首都特诺奇第特兰因此也成为美洲最大、最美的一个城市,有20~30万人,而当时伦敦才只有几万人。当西班牙人入侵的时候,阿兹特克人的国家大约有600万人。贪婪而残暴的西班牙殖民者,疯狂地破坏了印第安文明。

印第安文字

美洲留下的唯一的文字玛雅文字。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西元前后,但出土的第一块记载著日期的石碑却是西元292年的产物,发现于提卡尔。从此以于,玛雅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五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著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种文字之一。
玛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是一种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玛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各自独特的发音。这类似于日语中的汉字与假名的关系,如玛雅文中的“盾”(bakalu)既可以写成一个表意的象形单字,也可以分成三个表音文字“ba”“ka”,“la”。玛雅象形文字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象形文字相当,只是符号的组合远较汉字复杂,块体近似圆形或椭圆。字符的线条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润流畅。玛雅文字的一个字符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体有“几何体”和“头字体”两种,另外还有将人,动物,神的图案相结合组成的“全身体”,主要用于历法。玛雅文字的读法为,从上至下,两行一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顺序读。玛雅文字艰深晦涩,至今能译解的不足三分之一。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文字呈方块图形,类似于中国的印章。图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属“意音文字”。它的体系十分奔放:整个语法规则呈现出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布朗运动,无论是元辅音字母、时态变化还是主谓句式结构都保持着鲜明的随机特性,语言基本元素在整个句子中疯狂地跳跃、摆动,直到让整个结构支离破碎,且语法规则按照太阳历而变动,太阳历一共有十八个月,换言之,还要将上述语法的混乱程度再乘以十八。

而象形文字被刻在石碑和庙宇、墓室的墙壁上,或是被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是用类似中国式毛笔的毛发笔书写(或者叫描绘)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鞣制过的鹿皮上。记载了玛雅人的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天文、历象等。科班是玛雅象形文字研究最发达的地区,它的纪年碑和建筑物上的象形文字符号书写最美、刻制最精、字数最多。它记载着重大事件的发生日期和科班王朝的历史。它是玛雅象形文字最长的铭刻,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贵文物,被称为“象形文字梯道”。

印第安土著人狩猎视频 印第安 印第安-印第安狩猎,印第安-由来

狩猎


印第安人长期以来从事采集和狩猎以及经营农业,他们最先学会种植玉米、马铃薯、棉花、蕃茄和金鸡纳树等植物,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印第安人也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玛雅文化比美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得早,水平也高,因而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筑、石刻、纺织和黄金、银铜加工方面有杰出成就,他们被称为“新大陆的罗马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30103/157964.html

更多阅读

瑞典 索德柏格:印第安墨水画

印第安墨水画作者:[瑞典]索德柏格/沈雁冰译多年前四月里的一天,正当我还在苦索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我走进后街上的一家小烟店买一枝雪茄烟。我挑了一枝深色而有棱角的‘亥齐洛’牌的雪茄,投在衣袋里,付了钱,而且正待走开了。但是在这一刹

印第安风情快乐游 印第安人游戏

  ★在一张合集里无意听到一版不太清晰的Chirapaq,被其动感的节奏所吸引,却始终都没查到出处。最近是土豆资源一下子全开放了缘故么,许多以前找不到的现在都可以找到了。原来这首歌的出处是这样的:★印加黎明Alborada Del Inka是一支

声明:《印第安土著人狩猎视频 印第安 印第安-印第安狩猎,印第安-由来》为网友惨淡的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