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交际口才

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交际口才
(1)走
这是初次见面的始点。走,要走出气魄,走出力度,走出自信,走出风度,走出情感来。有人会说这太难了。是的,这的确不容易,否则,不就都成了受人喜欢的公关先生公关小姐了吗?有位朋友曾对我们讲过这样两个有趣的事:一个是一位青年为了说服女友的父亲同意婚事,贸然登门游说。一面对未来的老泰山大人,两条腿便不由自地地哆嗦起来,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另一个是一位先生拜会某集团公司董事长的故事。当的定的时间到了的时候,秘书小姐走出来对他说:“对不起,董事长请您再等五分钟,好吗?”他只当这位董事长满脸笑容地走出来了,寒暄之后,便带着歉意说:“我刚刚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表情弄得很紧张,也很严肃,以这种表情和初次见面的人对坐,也许会给您一个不好印象,而且也很不礼貌。所以,我在后面坐了几分钟,等自己的心情和面孔都恢复成平常的样子时,才出来和您见面,累您久等了!实在对不起。”这里面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怎不令我们深思!
无论是谁,当你走近一个你初次见面的人的时候,别忘了面对镜子,整理一下你的服饰、仪容,但更重要的是整理一下表情,再自信地走向对方。
(2)握手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互相致意是首先必要做的,由于文化。习惯的不同,互相致意的礼节也因此而不同。这些不同,使互相致意的礼节丰富多彩,诸如点头、鞠躬、拱手、拥抱、握手等等,其中握手是互相致意的“世界语”。
握手是人类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早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以狩猎为生,当人们在路上碰到不属于自己部落的陌生人时,如果双方都无敌意,就放下手中的木棒或石块等武器,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使对方尽可放心。这种以摸手表示友好的的礼节,久而久之地就沿袭、演变成为我们现在的握手礼。既然握手已成为社交中的常规礼节,那么握手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握手必须用右手。如果你的右手正在做某项工作抽不出来时,要向对方特别说明,或者一面点头致意,一面摊开双手,表示歉意,取得对方的谅解。并立刻洗好手,热情招待之。如果你戴着手套的话,应该把手套脱下来,放好或拿在手里,再和对方握手;万不可戴着手套与对方握手,也不应该把脱下的手套随便地一摔,那样会使对方谅解的。对女性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如果女性摘下手套,则表示她对你特别敬重,但是女性对老年人就不能不摘下手套了。
第二、握手要讲究次序。握手时,谁应当先伸手呢?年长的先向年轻的伸手,女性先向男性伸手,老师先向学生伸手。如果两对夫妇见面,先是女性互相致意,然后男性分别向对方妻子致意,最后才是男性相互致意。拜访时,一般地是主人先伸手,告别时,客人先伸手,表示并示意对方留步。
第三、伸给对方的手应该是清洁的。你伸给对方的手应当是清洁的,要是你伸出一只脏手给对方,对方一定会在握好还是不握好之间徘徊,对方一定会在这难堪之中,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如果你的手正在干着脏话,应当立即先干净再握手。如果对方的手正在干着脏活,你应当谅解地改一个方式向对方致意。
第四、握手要热情。握手时要热情,面露笑容,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并根据不同场合,边握手边打招呼。如果你漫不经心地伸出毫不热情的手给大家,并且在握手时东张西望,那给对方的印象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伸出的是一只热情的手,会将一股暖流传给对方,那么,一种友谊就在握手这一瞬间产生了。如对方早已伸出手,而你却迟迟不伸手相握,那不仅仅是一种失礼,而且会使你的社交目的很难达成。
第五、握手时要尊重对方。握手是你向对方表示尊重的最好契机,你要充分利用它。这样,握手时,身体可微微向前倾,以示尊重;用力要适当,要稍持续一段时间,最短也应当以摄影机能拍下这一镜头为限。切不可有气无力,蜻蜓点水;握手要握得全面,不要只抓一下子尖就溜之乎也。
(3)接递名片
初次与人见面,打过招呼后互通姓名,然后就是相互递交名片。递交名片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应该引起注意,要运用得休的方法才好。
1)名片应该放在名片夹内,而不应该放在别的票证夹里,更不应该随意夹在小本本里,用时满处乱翻。
2)名片夹应放在西装的内袋里,不应从裤子口袋里掏出。
3)名片夹由于要长久使用,所以尽可能买个质地好的。
4)如果对方伸出左手递交名片,自己要伸出右手去接,同时左手也应递交名片,这样互相交换。
5)接受名片时,右手去接对方的名片,左手拿自己的名片夹。
6)对方名片上的姓名如有不容易读的字,应客气地问清楚。
7)如果对方有两人以上,应将他们的名片排好,并按照名片的顺序,分别与他们进行交谈。
8)如果人坐椅子上,应把对方的名片认真收起来放好,然后再向对方致意告辞。
对于递交名片的方法,要求:拿名片下端,使对方易于接;位置至对方胸前;只是单方面接对方名片时,要把左手和右手同时使出。
(4)寒暄与问候
这是人际交往中,一种礼节上或感情上的互酬互通行为,它本身不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却是在任何人际交往中必不可缺少的。这一点,人都十分清楚,并能很好地利用这种形式进行人际沟通,以求给对方一个好印象。在社交活动中,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尤其是初次见面,几句得体的寒暄语,会使气氛变得融洽,会使两个人相见恨晚,这有利于顺畅地进入正式交谈。这样,寒暄就由交往的表示升华为交往的开场白。
寒暄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寒暄的意思说白了,就是问寒问暖。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熟人,都需要说上几句寒暄的话,用以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创造出和谐的气氛。寒暄虽然是人们相会时的见面语,但也是交谈者之间一座友谊的桥梁。寒暄并不是几句废话,它是交谈的“导语”,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初次见面或经人介绍两人相识,说上几句得体的寒暄话,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也是提高交际质量的基础。从心理角度上看,初次见面,双方都有一种想了解对方的愿望,此时,彼此都注意对方的言谈举止,因而,寒暄中的语言要体现出真挚、坦诚、热情。如“你好!”、“初次见面,请多关照!”等等。初次见面,采用问候式和谈天式的寒暄方式比较好。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比如。从年龄上考虑对老年人可以问:“身体好吗?”对成年人问:“工作 忙吗?”对少年儿童要问:“几岁了?”或者问:“上几年级了?”从职业上考虑,对艺术家问:“又有什么作品问世了?”对商人问:“生意怎么样?”对教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工人可以问:“工作累不累?”说话时要委婉,恰到好处,用语不宜过多,能用一言以蔽之的决不说三言两语。如果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会给人以轻浮的感觉。
另外一种就是是谈天气的寒暄方式,特别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话题,就会说类似于“今天的天气真不错”,“今天的天气真冷”之类的话。用此话来打破拘束的场面。诗人崔灏的诗《长千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这四句诗表现的也是陌生人间相互问候的场面,其主人公――――个客居他乡的女子相通过乡音和乡俗,问其籍贯,攀个“同乡”。
对朋友、邻居、同事的寒暄就更加丰富了,如果用得好能够密切关系,增进友谊。熟人相见也有长幼之分,男女之别,以及各自熟悉的程度等方面不尽一致,因而,寒暄的用语也应有区别。同长辈相遇,应该表示谦恭;见到同辈可以随意些,但不能让人感到粗俗,也要有礼貌;碰到晚辈可等晚辈先说话,并且应言而答。
熟人寒暄最好用赞美式和应变式。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心诚意的赞美。比如,你的同事小王穿一套新西服,你可以赞美道:“小王,你穿上这套西服,更加有风度了!”如果女同事新穿一件连衣裙,你可以用赞美的语气说:“小周,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周会很高兴的。如遇上年龄大的朋友或同事,你可以说:“老张越来越年轻了。”老张也会很高兴,并报之以感谢的目光。赞美式寒暄能够造成一种和谐气氛。
应变式寒暄,就是根据见面的具体场景,触景生情,根据不同的时间灵活运用。如果是早晨在门口或路上遇见朋友,你可以说:“早晨好!上班去?”如果在食堂碰见,你可以说:“吃了吗?”等等,这种寒暄随口而来,但一定要得体,有能乱用。如:“吃了吗?”这句话一般在早上、中午、晚上用餐时间使用较为妥帖,若在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时二人相遇,用“吃了吗?”来问候,便有些不会时宜了。曾经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同事刚刚从厕所出来,另一个同事并非恶意地问了一句:“吃了吗?”如果,对方误会了,很不高兴地回了句:“你去吃吧!”可见打招呼的话,也并非可以随手拈来。
见面寒暄几句,虽说是一般的生活常识,然而不容忽视。它不但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而且几句“正中下怀”的寒暄话,可以为扩大人与人交往的其它话题寻找突破口,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现象。寒暄要讲究分寸,要适可而止。特别是带有恭维的寒暄,更要慎用,否则将适得其反。恰当地运用好寒暄,可以沟通感情,发挥这种应变式寒暄应有的作用,使交谈顺利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寒暄既然是非正式的交谈,因此,在理解对方问候言语时,也就不必仔细回味其字面的真正含义。尽管寒暄的内容无特定的限制,别人也不会当真对待,但是,在交往中使用寒暄语,要考虑到是否与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对象相谐调,“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饭了吗?”说这句话的人根本就没想过请对方吃饭,但是,如果遇到一个不懂这句话仅仅是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一般问候语的外国人,那可能就麻烦了,他很可能以为你想请他吃一顿,那会使你的处境很窘。寒暄中,难免要恭维对方一番,但一定要得体,不要过分,过分就会显得虚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00103/178621.html

更多阅读

交友的原则 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文/浩然斋雅谈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都严格遵循相互性、交换性、以及自我价值保护这三项原则,它揭示了个体在交友动机产生之后,对交友的时机,交友的分寸,以及是否中断交友过程的总体把握。相互性原则,是指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

情商培养 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所谓情商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情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也不仅仅是一种品质。它包括: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戈尔曼认为,认识自身情绪是情商的基础,这种随时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了解自己非

如何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你要想将来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达能力。这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方

人际交往技巧 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人际交往技巧君子之交淡如水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交活动,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为了节省时间而完全远离社交活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愚蠢做法。但如果把自己的时间全部花在和朋友游玩、谈心上,那也根本没有了自己

声明:《说话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交际口才》为网友文笔书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