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心不足蛇吞象作文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文

篇一:人心不足——蛇吞象

古今中外多少事,《探索历史》向我诉。

本来我是不喜欢历史的,可是自从订购了《探索历史》这本刊物后,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朝时的皇宫内,女士们从“低”到“高”都有着特定的称谓,分别是:淑人、选侍、才人、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直至皇后。翻开书的第一页,它就向我叙说了两个“贪心”女士的故事……

第一位,郑贵妃——为儿子贪。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福王接手皇位,使尽了女人的“招数”,对神宗皇上一哭、二闹、三上吊,先后制造了“梃击”、“红丸”案,想要害死太子朱常洛。第一次收买打手,用棍子偷袭失败。第二次是太子登基后,抵不住郑贵妃的美酒、美色,终因酒色过度,身体虚弱,着急吃下两颗“救命”的红药丸,这位作了二十九天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结果也没有轮到她的儿子做皇帝,而是这位刚被她害死的光宗皇帝的儿子……

第二位,李选侍——为地位贪。李选侍并未生子,但她却因为明光宗喜爱自己而害死了王才人,因而成了王才人的儿子——朱由校的“养母”。待轮到朱由校当皇帝——明熹宗,而他的这位“养母”,却因为乾清宫又漂亮又象征着一种特别的身份和地位,竟赖着不走了。最后,闹得自己“家破人亡”,没留下好名声不说,最终还是搬出了乾清宫……

哎!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呀!看起来,人就是要学会知足,知足才常乐嘛!

那一次,期中考试,我考在了班级前十名之后,心理非常不平衡。妈妈对我说:“没关系,这次你没得到好名次,却把名次让给别的同学,你做出了奉献,应该感到快乐呀!再说,你看,还有那么多不如你的同学,也应该知足呀!”从此,我就明白了“知足常乐”的道理,之后再也不为成绩烦恼了。

其实,真的,知足很重要。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妈妈,非常喜欢买包,无论大包小包,别人有的,她都有,别人没有的,只要她喜欢,就非买不可,可是每一个包,她只背一次……十几年过去,那些包,烂了的,被鼠咬的,一块块变成了废皮,既浪费了钱财,又失去了价值。这就是不知足。

切记:贪心,不可有;知足,要记心间。谢谢《探索历史》给予我的“礼物”,我会好好珍惜,多多与他人分享!



篇二:人心不足蛇吞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屈原的《天文》:“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罗洪宪诗曰:“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世到头螳捕蝉。”如此一说,贪婪是人的本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横观沧海,纵观古今。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起兵意图替代汉武帝刘彻登上大宝;唐末有大将军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唐朝的颓废上打了一针催化剂,史称“安史之乱”,其图谋可想而知;在满族人统治的清朝,“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也想坐上万民之主的位子。试想,他们造反是因为地位不够高吗?还是说他们的权利欲太过旺盛?

贪婪与也野心是人人都会有的,大小之分而已。

大的人人都知晓,小的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时下正值盛夏,是西瓜的高产期。在下午我切了蛮大的一块给自己,虽然我明知道自己是不可能把它全部吃完的,但是,当姐姐说“为我分担”的时候,我不经仅一口拒绝,还快速离开。结果没有出人意料,我吃了大半胃就再也装不下了。

这件事情是微不足道,但“这件事情里隐藏的事情”还会是这样吗?

在太平盛世下,生活无虞锦衣玉食的人想通过造反这一条“捷径”登上皇位,不就是因为心中的疑心和贪婪在驱使着他们这样做吗?

贪心不足蛇吞象作文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文

古人在就说过,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世到头螳捕蝉。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篇三: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说:人的贪欲无止境,就像小小的蛇,竟要把庞然大物的象吞下去一样。这个俗语原从成语“巴蛇吞象”演变来的。“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在民间还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篇四:人心不足蛇吞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20103/21413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看看吧!人心无举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相

原文地址:看看吧!人心无举蛇吞象作者:善良几种说法: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无举蛇吞象贪心不足蛇吞象....引用或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古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 寿县

释义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来源《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示例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人心不足蛇吞

贪心不足蛇吞象 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近日从网上看到一组图片(附文后,饭后勿看):在南非大草原上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一条大蟒紧紧缠绕着一头比它的嘴巴大好多倍的角马并试图将它吞下。据有幸拍下此组照片的摄影师鲁迪讲:蟒蛇一般捕食松鼠、兔子、鸟类等体型较小的动物,捕

蛇吞象 明阳风电蛇吞象?

     不管明阳风电收购维斯塔斯这次“蛇吞象”大戏是否只是个烟雾弹,但事件本身在宣告:在哀鸿遍野的风电领域,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只有那些体魄强健的企业才能撑到最后。  自前年10月IPO后,中国风电制造企业中的三大上市公司之一,

兼并和吞并的区别 从蛇吞象的科学性看企业兼并

经济界的人们常将小企业对大企业的兼并比作蛇吞象,其实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都与企业界的行为有相似的特征。经笔者对蛇的吞食现象和企业的兼并过程研究发现,企业的兼并行为普遍具有蛇吞食的特征。而蛇吞象只是普遍特征中的一种极端现

声明:《贪心不足蛇吞象作文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文》为网友偲想拋棄靈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