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字词整理及练习(5)

《六国论》字词整理及练习(5)文章来自:学优网

《六国论》

暴霜露(通“曝”暴露) 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当与秦相较(通“倘”倘若)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毋”不要)

战不善(动作名)(战术) 2.盖失强援(动作名)(支援力量)

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4.秦以攻取之外(动作名)(攻占的办法)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作名)(小的战争)(大的战争)

诸侯之所大患(形作动)(担忧,忧患) 7.理固宜然(名作状)(按道理上)

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9.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作动)(坚持到底)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名作动)(封赏)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待,礼遇)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不下咽也(形作动)(担心,害怕)(名作动)(吃饭)

(名作动)(下到)

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16.其势弱于秦(形作动)(弱小)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作动)(自取下策)

非兵不利古(武器)今(士兵) 2.率赂秦耶古(都,皆)今(率领)

其实亦百倍古(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古(失去)今(死亡)

思厥先祖父古(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

古(祖辈和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今(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至于颠覆古(到……结局)今(连词,表另外提一事)

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

始速祸焉古(招致)今(速度快) 9.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古(智慧和力量)今(理解事物的能力)

刺客不行古(不前往)今(不可以) 12.是又在六国下矣古(这)今(对,正确)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可能或能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表目的关系,才)

举以予人(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

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 ⑦洎牧以馋诛(介词,因为)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介词,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

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赂秦而力亏(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②而秦兵又至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连词,表转折关系,但)

燕虽小国而后亡(连词,表转折关系,但)⑥二败而三胜(连词,表并列关系,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连词,表转折关系)⑧战败而亡(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转折关系)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连词,表转折关系)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连词,表承接关系)

破亡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②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助词,取独)

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助词,取独)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指土地) ⑤此言得之(代词,指上文说的道理)

《六国论》字词整理及练习(5)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结构助词,的)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结构助词,的)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词,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动词,成为)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介词,表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一个动词,治理;后一个介词,表被动)

文章来自:学优网其

其实亦百倍(代词,它指获得的土地) ②能守其土(代词,他们的,指燕赵二国)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代词,代指赵国) ④其势弱于秦(代词,指六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交好) ②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

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关系,和)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承接关系,就)

则秦国之所大欲(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

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故曰:弊在赂秦也(判断句) 4.举以予人(省略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 7.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

洎牧以馋诛(被动句) 9.邯郸为郡(省略句)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11.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 13.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都,皆)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代词,其)

.始速祸焉(加速)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用法不相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不赂者以赂者丧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文章来自:学优网下列对《六国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

、文中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各国赂秦数量上的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胜负之数数:次数 D.始速祸焉速:招致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30103/244403.html

更多阅读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六国论》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

《六国论》中的“以”字用法全解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老师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虚词,因而在高考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中,“以”也是考的次数最多的一个。苏洵《六国论》全文仅五百五十余字,而“以”字就出现了十二次之多,现将文本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详解如下:一、介词

声明:《《六国论》字词整理及练习(5)》为网友冇寄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