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鸿毛》阅读答案

《泰山,鸿毛》阅读答案

泰山,鸿毛

陈 霁

①我一下车就看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两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鸿毛》阅读答案

②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③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④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⑤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⑥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⑦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因为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到此一游”。【《泰山,鸿毛》阅读答案】。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⑧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听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⑨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⑩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⑾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⑿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⒀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泰山,鸿毛》阅读答案】。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已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⒁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⒂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50103/248338.html

更多阅读

向《泰囧》学习什么?

《跳空追击》向《泰囧》学习什么? ――为什么《泰囧》会如此成功? 我喜欢研究那些成功的现象,即便是一本小说,一部电影,或其它产品,只要他畅销了,说明他畅销背后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泰囧》为什么如此成功?1.剧本内容好,主要是作品的内容

《泰戈尔诗集-园丁集》节选 园丁集 ——泰戈尔

昨晚聆听经典947-古典也轻松栏目——泽姆林斯基《抒情交响曲》,该曲歌词取自《泰戈尔诗集-园丁集》。《园丁集》总共有85小节,今天阅读完部分文字,上网查找,为了力求与原文一样,花了不少时间修改。因为喜欢,所以值得!《泰戈尔诗集-园丁集》

声明:《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鸿毛》阅读答案》为网友空心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