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李桢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

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23.(2分)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用课文原句回答)

24.(2分)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

不同之处在于 。

25.(3分)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亲魏以摈奉”。

六国论李桢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26.(3分)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参考答案:

23.(2分)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

24.(2分)六国皆欲为秦所为 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

25.(3分))A(其原因是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贫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贩约,以自相屠灭”。

26.(3分)李桢观点中显著的局限性是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其危害性在于愚弄、奴役老百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80103/25819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苏辙《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欣赏 六国论苏辙论证方法

原文地址:苏辙《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欣赏作者: 非常七班苏辙《六国论》原文、翻译及欣赏【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

苏辙《六国论》 六国论苏辙论证方法

苏辙《六国论》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 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

六国论李桢中心论点 服装品牌的六个论点

    以这样一个标准来看,雅戈尔应该是个‘中国名牌’,而不是一个中国品牌企业,更谈不上是一个国际品牌。我们缺少创造品牌的人。    “雅戈尔在原先没有设计师的情况下,我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雅戈尔品牌灵魂性的人物,这是中国特殊发

《父亲》阅读答案 崇昌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更多阅读答案尽在出国留学网实用资料阅读答案专题。《田野上的白发》 阅读答案【1】阅读《田野上的白发》,回答问题。田野上的白发刘益善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②父母

六国论李桢阅读答案 六国论

六国论 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

声明:《六国论李桢阅读答案 苏辙《六国论(节选)》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及答案》为网友小小小女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