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

1.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五、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①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②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a.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b. b. 了解“城濮之战”。

③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④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⑤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 1.导入 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2.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 iii.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 v.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3. 3.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若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4. 4.布置作业

(1) (1) 背诵全文

(2) (2) 课后练习三

(3) (3) 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联合 晋-------秦(退) 无礼于晋 亡郑利晋 伐 说 且贰于楚 保郑利秦 郑 烛之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470103/278209.html

更多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离骚原文注释及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烛之武退秦师》新解李志鹏郑克楠 郑伯请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新解李志鹏郑克楠运城学院附属中学,山西 运城 044000【摘要】《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教材中重要的一篇文言文,人们历来对烛之武这一文学形象的解读多以其机智和能言巧辩著称,通过本学期对课文的讲解,本人对这一文学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因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ppt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表演被文学届誉为政治斗争的奇葩,其真实性暂不讨论,但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劝退上万兵马的事例确实存在。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晋文公(重耳)与秦伯(秦穆公)围攻郑国,郑国危如累卵。原因有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道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一.课前预习(一)背景链接《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

声明:《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为网友阿怂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