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 王小波 小说 怎样欣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答案有点长。


如果你在看《黄金时代》时有一些些迷惑,也许看这个答案会有一些些帮助。这个答案以叙事学的视角,分别在叙事话语、故事两个层面上分析《黄金时代》。所以这个答案没有优美句子、段落的摘抄与赏析,显得不诗意哦,哈哈。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黄金时代》,请先看原作品,不然阅读体验可能会被这篇文章影响。毕竟阅读,还是自己的感受最妙了!

------------------------------------------------------------------------------------

《黄金时代》的叙事是经过王小波缜密调整的,说不好读的朋友,恐怕原因就是因为其叙事结构产生的梦幻效果。王小波是我很早开始阅读的一个当代作家,他的杂文成为了我的精神家园之一,这次梳理让我更加感到亲切。


王小波是一个追求小说结构、叙事方法的人,他曾因看过了杜拉斯的《情人》、迪伦马特的《法官与他的刽子手》后有十年不写小说,原因是他感到现代小说今非昔比,能力不济。而当他重拿起笔出版众多小说之后,他坦言《黄金时代》比较特别,“从二十岁就开始写,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的重写”,这是王小波向他视为老师的作者译者的致敬之作。王小波在谈《情人》的时候,谈到情人“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叙事没有按时空展开,但另有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而这正是《黄金时代》的一大特点。

本文将以叙事学的视角,将《黄金时代》分别在叙事话语、故事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 叙事话语分析

(一)叙事时间

文学被称为是一种时间艺术。《黄金时代》一书因为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安排,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文本时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里的差异又可以细化为顺序、时距、频率三个层面。

A、顺序

首先谈谈顺序。《黄金时代》故事时序的展开顺序是这样的(括号中为《黄金时代》小说中在该故事时序中耐人寻味的句段或细节。):

1、陈清扬因拒绝军代表调戏,被从医院调到山上十五队当队医,人们说她是破鞋;王二作为北京知青在云南山下十四队插队

2、罗小四用枪打瞎了队长家母狗的左眼,队长认为是王二所为(王二证明自己清白的荒谬途径)

3、王二保持沉默,沉默成为默认,王二被穿小鞋叫去插秧

4、王二长期插秧,腰伤复发,去见医生陈清扬治伤

5、王二是第一个真正因病去看他的男人,其他男人来看陈清扬不是看病而是看破鞋

6、陈清扬以为找到了盟友,追下山与王二讨论破鞋之事,王二偏说陈清扬是破鞋

7、王二两人多次接触后新的传闻传来:陈清扬是和王二搞破鞋(证明王二与陈清扬无辜的荒谬途径)

9、王二要在生日那天请陈清扬吃鱼(“黄金时代”一词的谈及、受锤说)

10、打鱼未成、晚上王二对陈清扬说“伟大友谊”之事,引诱陈清扬(清白无辜本身就是最大罪孽)

11、陈清扬为“伟大友谊”着迷,王二与陈清扬第一次“墩伟大友谊”(陈清扬冷淡反应)”

12、王二因牵牛之事揍了三闷儿,三闷妈闹事,在队长开帮助会时用凳砸昏王二

13、陈清扬作为医生赶到现场,诊断时情不自禁公开透露了与王二搞“破鞋”(从此不再有人敢说她是破鞋)

14、王二腰好后准备进山,并告知了陈清扬到达路径

15、北京要来人检查知青生活状况,罗小四寻找王二想要证明知青之苦,队长想要隐藏王二防止被批评(关于王二存在与否的叙述)

16、王二进山两周后,陈清扬进山找王二,再敦伟大友谊(陈清扬主动的态度和“人生来受苦,接受摧残”之说)

17、王二得知北京来人检查,下山出现在座谈会会场,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18、队长安排喂猪重活、知青们大多回去,但是王二被军代表留下

19、军代表要王二交代和陈清扬“破鞋”之事,王二仍然沉默装哑

20、两人被关写交代材料

21、王二买双筒猎枪,显出对军代表的厌恨,军代表扬言有办法收拾王二

22、王二决定逃跑上山,在告别陈清扬时她决定一同走(“假如这种事她不介入,伟大友谊岂不喂了狗”)

23、十五队后山定居(A两人三墩伟大友谊,“考拉”陈清扬要给王二生儿子B王二在陈清扬肚脐轻轻一触,陈清扬险些爱上王二C海豚的生殖性与娱乐性)

24、转移途中章风山寒冷露营(王二陈清扬四墩伟大友谊,陈清扬的孤独折磨之感)

25、刘大爹荒地定居(清平山上,陈清扬穿傣族筒裙,王二背陈清扬过河,因陈清扬不安分王二打她屁股,陈清扬爱上了王二,永不改变)

26、在陈清扬提议下二人下山回农场,进人保组写材料、被批斗(批斗里陈清扬很坦然自在)

27、王二写的材料愈加详细却仍不被认可

28、陈清扬最后写了一篇材料,交代自己在清平山爱上了王二,人保组领导释放了两人

29、王二陈清扬两人上午结婚、下午离婚

30、王二获得自由,在回内地与等待下去(等待什么?)的曾经犹豫,最终回了北京

31、陈清扬与王二二十年后再相见(最后的墩伟大友谊、无知即无罪的言论、陈清扬第一次让王二亲吻嘴唇、告诉了自己那篇材料的内容)

32、第二天陈清扬坐上火车离去,二人再不重逢

然而,小说中的叙事时序却远非如此。如果小说如同故事时序一般,它的魅力确如王小波所说的会大减。小波说”后来看自己的小说初稿时面红耳赤,难以卒读,唯有最终定稿有一些不同的感觉。”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黄金时代》的叙事时序。

小说中时间倒错的幅度非常之大。幅度上看,小说的第一节,故事将陈清扬与我讨论破鞋之事作为开段时间,在这一短短小节中,小波分别运用了倒叙和预叙,各自说明了“我”如何认识陈清扬(即罗小四枪打队长的母狗开始)和20年后我和陈清扬如何回想这一事件,20年的跨度在文章尚未展开时已经出现,似乎也是小波在标明这篇小说的时空倒错的特点将贯穿全文。小说里的倒叙(闪回),内倒叙外倒序兼有,写陈清扬为何会来到山上十五队、王二为何会去看病属于外倒序,而在之后王二和陈清扬的种种回想则是内倒叙。从跨度上看,小说的时间倒错并不算大,但是时空倒错的频率却非常高,以至于小说自身已经将故事精心切成了一块块蛋糕,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联系都被打乱,主人公一会在年轻的21岁,一会在中年的41岁;一会在人保组交代材料,一会在山上拓荒,一会在北京重逢。

我们说预叙(闪前)会事先揭破结果,破坏了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是《黄金时代》利用了模糊信息的预示结果来吸引读者,小说在写到王二与陈清扬在人保组写材料时(位于小说中段)就明确预叙了后端的故事:王二和陈清扬重逢在北京。然而它并没有透露两人重逢的关键信息,更没有抖下陈清扬最终是爱上王二、陈清扬离开北京二人不在重逢这一“包袱”。可以说,小波预叙了事件,却没有预先透露事件之外的人物情感。

这里还要提一提小说中运用的重复叙事,王小波的重复叙事有一大部分在重复叙述王二与陈清扬历次“墩伟大友谊”的事件,有王二在叙事时序中的初提及,有在人保组写材料的再提及,还有王二与陈清扬重逢在北京的回忆,而在写材料和重逢中又分别有两人的回忆。于是两人的性爱故事就出现的非常频繁,两人“伟大友谊”的细节越来越明朗,两人的情感变化也在其中缓缓展开,一直到最后陈清扬说出自己在清平山爱上了王二,一切“破鞋”之名都化为乌有,但是陈清扬却自称这是自己最大的罪孽。

B、时距和频率

我们来比较一下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来体会一下小说的节奏。小说故事的时间跨度很长,但集中在两个的时间;空间跨度也很大,同样集中在两个地点。从王二和陈清扬被放出,王二离开云南到陈清扬在北京与王二重逢,之间的20年被省略了。这20年的故事历程在后来重逢的谈话中有提及:陈清扬成为了上海一所医院的副院长,独身但有一个大二的女儿;王二也有了自己的家室。这一段被省略了,与故事时间相比,叙事时间约等于零。

我们可以看到《黄金时代》中时距是比较夸张的。陈清扬和王二在北京龙潭庙会重逢被概要甚至同样省略了,而一些故事却被作为场景甚至停顿下来写。例如王二和陈清扬在重逢后在宾馆的聊天。在小说的开头阶段,就有“陈清扬说”的内容,读者读到后边就知道原来是两人重逢的谈话。这里谈话内容被细致地碎片化地记录下来,分散在小说中。从这一角度来看,那一段不长谈话被停顿了,显得漫长如梦,整篇小说都是王二和陈清扬的谈话和回忆。

同样因为作者精心地安排了小说的叙事,许多发生过一次的事件都被叙述多次,并且是层层深入和推进,如抽丝拨茧般把故事慢慢变得明朗,从梦幻走向细节。这在之前“重复叙事”部分已经提过,这里不再深入了。

(二)、叙事情境

美国斯科尔斯和凯洛格曾说:“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北京大学教授罗钢把故事和故事讲述者的关系看做叙事文学最本质的关系,并说故事与故事讲述者的关系就像剧本和电影导演的关系。以下就故事与故事讲述者关系,从叙事角度、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叙事方式四个层面分析。

A、 叙事角度与叙事人称

按照布鲁克斯和沃伦对叙事角度的二乘二排列组合(一二人称和内在外在),《黄金时代》的角度是第一人称自传性叙事角度。叙事者是第一人称“我”,而“我”站在故事的中心。我们从《黄金时代》的角度出发,可以知道故事是王二的回忆。首先,选择第一人称,便于王二随时抒发情感和思想,故事也显得真切动人——因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就生活在作者虚构的文学世界里,与文学世界距离很小。“我”似乎是因为经历一段荒谬、梦幻的岁月而有话想写、不能不写。第二,文章中的我是两个:当时的“我”(经验我)和现在的“我”(叙述我),这两个我是矛盾的,于是“我”的各种强烈思想感情就激发出来,如经验我对军代表厌恶以致向用双筒猎枪崩了他,而叙述我则说如果当时打了,就不是现在自己这个样子了。第三,第一人称的叙事人称使全书叙述带上了“我”的性格。王二,一个北京知青的黑色幽默,与社会相隔的孤独感都明白无误地从小说中跃出来,也让人理解了陈清扬和王二颇为荒诞的“伟大友谊”。

B、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即描绘叙事情景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观念的感性和观念立场。小说故事的开展一共有三种叙事角度:王二经历叙述、王二复述陈清扬的回忆、王二自己的回忆。其实在这样的状态下,只有王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其他人(陈清扬、罗小四等等)都经过王二的复述。王二成了一个孤独的讲故事的人,身在北京,故人不再,时光和地点远隔,去追忆一个梦般荒谬的时光。这些复述都成为了叙述者王二处出发的全知叙述者的外部聚焦。 王二复述陈清扬的回忆这一叙事角度在文章中占很大比重,更很重要,王二在叙事时已经懂得了陈清扬爱上了他,但他在最后才复述出陈清扬的话,解答了两人被释放的原因,更生出了波澜,这是“全知的”王二选择的叙事法。王二知道了陈清扬的爱,陈清扬坐火车走了,王二回忆了《黄金时代》这一故事,两人以后不再相见过。陈清扬部分的全知外部聚焦,是很少表达情感的王二在回味陈清扬带来的温情。王二从没有说过爱陈清扬,但是他回忆了这个故事,复述了陈清扬所有的话,我以为,这是一个沉默者爱的表达。

(三)叙事方式和叙事者

《黄金时代》的叙事方式是经典的讲述(telling),讲述者王二虽然是在说自己的故事,讲述这一方式使讲述者王二和故事中的王二隔开了一段距离。在“讲述”与“展示”两种叙事方式中,王小波选择了讲述。王二,是公开的叙事者。王二进行了描写,描写了他和陈清扬对“偷汉”“破鞋”的对话,描写了如何写材料,描写了陈清扬美妙的身体……所有大的小的时间细节都来自王二的描写。王二也进行了概述。概述了陈清扬来到山上十五队的原因、概述了两人被军代表关起来写材料的经过、概述了他和陈清扬的重逢过程,概述了陈清扬坐上火车离开。描写和概述是出于王二叙述故事的需要做出的选择。然而王二没有做评论。没有评论那个时代,没有评论自己和陈清扬的“伟大友谊”,没有评论自己作为知青遇到的不公。我想这出于王小波个人的思想,a王小波认为他写小说“举轻若重、举重若轻”,面对沉重的主题他选择了黑色幽默,而不愿意去解说b王小波认为现代读者很高明,写小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途径,他自觉没有资格在小说中去引导、评论。

二、 故事分析

分析过了叙事话语,我们来对故事进行分析。在第一节的“顺序”部分中,我已经把故事的主要事件罗列出来。前文也提到,整个故事主要集中在两个地点(云南、北京)和两个时段(青年、中年),故事的人物中心是王二和陈清扬。

罗兰-巴尔特提出了“事件的核心与卫星”。核心事件,是重要的功能性事件,要求必须在故事发展的两种可能性做出某种选择,并且带来了后续事件并强烈影响了故事。中先来谈谈《黄金时代》中的核心事件。

1、陈清扬接受王二请求,第一次“墩伟大友谊”。这一事件使陈清扬真的成为了“破鞋”。

2、王二被三闷妈偷袭,陈清扬去急诊。这一事件使陈清扬与王二的恋情(搞破鞋)公开化。

3、王二和陈清扬从逃离军代表控制,上山。这是两个孤独的人的结盟抗争。

4、王二曾在陈清扬肚脐轻轻一触,陈清扬差点爱上王二。这一事件说明陈清扬那时并不爱王二,她相信伟大友谊,盟友关系。

5、清平山两人过河,陈清扬爱上了王二。产生爱情是陈清扬认为的最大罪孽,也成为了被释放的原因。

6、两人主动下山。

7、陈清扬写交代材料交代爱情,两人被释放和结婚。

8、20年后王二和陈清扬重逢,在宾馆交谈。

这是故事的主要框架,然而正是那些“卫星”和作者对文章的巧妙放置,才使《黄金时代》丰满而充满魅力。

事件与事件的联系方式有时间、空间、人物和因果关系。这里要重点谈谈因果关系在《黄金时代》中的淡化。罗钢在谈因果关系时谈到,“故事的进展实际上是以它未来可能性的不断缩减为代价的”。而黄金时代却不符合这一点。《黄金时代》一直没有太多未来可能性,这是因为文章只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况且叙事的口吻里没有要设置悬念的想法,他用很平常、甚至时空错位想说哪就说哪的语气,却带着很深沉的情感诉说自己的故事。故事临近结束时很长一段是停顿的:王二和陈清扬在宾馆里叙旧。随后却在尾声加速写出了两个相对立的情节:陈清扬告诉了王二当年交代材料里自己所写的话、陈清扬在清平山时爱上了王二;陈清扬上火车走了,二人再未相见。“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文章以此结束,却使人觉得以他们二人那么深沉的故事,在王二说完这个故事以后,也许会有机会再次相见,仍旧产生了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我想尝试运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来试着分析主人公陈清扬和王二。格雷马斯认为:在任何意义结构中,“首先存在一个基本的语义轴,这一语义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关系,意胚1与意胚2是绝对否定关系”,随后从对立衍生出冲突相对缓解的矛盾。



这里我尝试列出了两个方阵。第一个语义方阵讨论王二与陈清扬之间的关系。这里放置的对立关系是两人是否有爱情。这是陈清扬一直很在意的一件事,当王二一次在她睡着时轻触了她的肚脐,她说:“好危险,差一点爱上你!”陈清扬一直在审视自己与王二之间的感情,并在最后把自己的全部罪孽归于爱上了王二,从此,“她做这些事因为她喜欢。”然而,因为爱情,他们之间的事不再认为是“破鞋”,他们被放出了人保组。王二与陈清扬的关系,1从最初的不相识,到2成为朋友,然后很快地加速3成同盟关系、“伟大友谊”,两人因为“伟大友谊”被社会排斥和抓捕,因为这是社会所不认同的一重关系。陈清扬在清平山上4爱上了王二,但并没有告诉他。5在20年之后的重逢里,陈清扬告诉了自己那时她爱上了王二。6陈清扬与王二告别,再未相见。全小说的的脉络就在于此,在于两人关系的变化。

这里产生出两个问题:a王二对陈清扬是何情感?b陈清扬在二十年后是否还爱王二,为何要见王二又要告诉他往事?这两件事小波都没有明确地说。但可以明确的是,王二最初对待陈清扬的态度是比较流痞的,“我已经二十一岁了,男女间的事还没体验过,真是不甘心。”但是王二在重逢陈清扬之后写下了这一段回忆,并且复述了陈清扬的每一句话,我认为这里面包含了很深的感情。至于陈清扬在二十年之后是否仍然爱王二,这里信息太少,不能下定论但让人唏嘘不已。

第二个方阵是为了分析王二、陈清扬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这一部分我的理解还比较浅陋。首先要重视的是陈清扬和王二的身份:在大队里的知识分子,这使他们在社会里比较孤立和无力(这种孤独感和无力感在文中多次表现出来)。然后,他们在自己所在身份的群体里又有些特殊:陈清扬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沦落”为支队医生,丈夫还犯了罪入了狱;王二是性格古怪和特立独行的北京知青。这使他们即使在自己的圈子内仍然与人存在隔阂。也正因此,陈清扬对王二所言的伟大友谊“像咒语一样着迷”,两人结成了同盟。他们俩逃离了,逃向了自然。跳离那个生活由别人设置的社会,云南的山野,云南的山内居民,给了他们新的自由。



参见《沉默的大多数》杂文精编 222页《我对小说的看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参见《沉默的大多数》杂文精编 227页《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参见《沉默的大多数》杂文精编 202页《用一生来学习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参考自《叙事学导论》罗钢 133页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括号中为《黄金时代》小说中在该故事时序中耐人寻味的句段或细节。


“叙述文开始叙述的那一时刻”,参见《叙事学》胡亚敏 65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参见《叙事学导论》罗钢 159页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参见《叙事学词典》杰拉德-普林斯 2011.


参见以下两观点,王小波作客《与你同行——三味书屋》节目 1995年


参见《叙事学导论》 82页 罗钢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第32页花城出版社 1999年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 第9页 花城出版社 1999年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231.html

更多阅读

李银河王小波 《他们的世界》 王小波和李银河

 李银河与王小波合著的研究同性恋的作品。  作者序  当我们对我国的同性恋现象进行研究时,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你们为什么放着很多重大问题不去研究,而去研究同性恋?假如这种诘难来自社会学界的同仁,并不难回答。正文中将有专

《王小波作品精选》读后感 三十而立王小波读后感

【书单·2014(42)】《王小波作品精选》王小波书中收录了“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红拂夜奔”等。《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都以文革为背景。我对文革的了解不多,很少看相关书籍。偶尔在某些为民主摇旗呐喊的网络大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32开的小本,伴着淡蓝色的书皮,轻轻地摩挲着皮肤,怎么叫人不喜欢。初识王小波,是在《黄金时代》,那个在云南下乡的王二和陈清扬的故事,而让我真正理解其内心世界,却正是《爱你就像爱生命》。周国平评论王小波说:“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

王小波 王小波作品

1 个人简介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

荤禅——读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txt

我其实看不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我硬着头皮看。他的写法很奇怪。可见,书跟读者也是要看缘分的。因为很多人崇拜王小波,我耐着性子看,很想找出些产生崇拜的蛛丝马迹。似乎他并不像我以前所认为地写得淫荡不堪,尽管很多性的描写,却也

声明:《黄金时代 王小波 小说 怎样欣赏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为网友扬帆起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