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常有避讳一说,避讳帝王太子的名字。例如,康熙时期,太子原名保成,我们熟知的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太子名讳改名纳兰性德。文人墨客吟诗作对,挥毫泼墨间也得注意,一不小心可能会冒犯了权贵。避讳一词起源于西周,将其细细划分为“国讳”和“家讳”,今天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国讳”。
“国讳”强调的就是避讳帝王名字,如果一人不幸冒犯到皇帝,一般用以下的方法化解。用同义字或者近义字替代帝王名讳,找同音字,同音不同字,书写时留出空白或是删字。明朝时候,皇帝姓朱,这可是不得了,与“猪”同音,贩夫走卒如果说上一句“杀猪了”那岂不是会被认为要造反。那怎么办?难道要做哑巴不说话?不过,这难不倒明朝人。
思量良久,终于有人提出来,用其他字来代替,于是他们就找到了“豕”和“彘”两个字。朱元璋本人十分开明,也没有十分在意“朱”“猪”尔字同音。
有一年除夕夜,为表示与民同乐,体察民间疾苦,朱元璋就到城内微服私访,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下地方考察。除夕本就是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贴出了春联,可走着走着,他看到有一家没有贴,这样就显得很突兀了,想不发现都难。
径直走过去,才发现这家人本是做买卖的,做的什么买卖?骟猪的。虽是生意人家,但是却没有多少钱,家境贫穷,买不起春联。朱元璋来了兴致,命人取来笔墨,亲自为这家人写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朱元璋并没有觉得“猪”这个字犯了自己的忌讳。我们所说的避讳,在帝王这里并不是避讳姓氏,而是名字。但是明朝时期,确实出现过一次禁止吃猪肉的命令。明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时曾颁布过诏令,禁止民间畜养猪。朱厚照行幸民间,见到过屠夫杀猪的场景,一时内心有点不是滋味儿。回宫以后马上下旨,不让百姓杀猪,不许吃猪肉,年节祭祀时候,家家都用羊代替猪。
很多人这里要问了,为什么朱厚照要这样做?想来想去你也绝对想不出来,原来朱厚照的生肖就是猪。等到第二年举行祭祀时,大臣们一时间找不到猪,且朱厚照下过旨意不许养猪吃猪肉,要知道古代祭祀典礼没有猪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朱厚照也没有办法,这才废除了这条禁令。
老祖宗无疑是聪明的,在古代,讲究“国讳”,这说明了百姓对统治者的尊敬臣服,也鲜明表现出当时社会人权的绝对,俗话说得好,帝王一怒,伏尸百万。皇帝一句话,不敢不尊从。
中华文化上下有五千年,博大精深,就拿今天我们讲的避讳一词就有多种说法。避讳一直流传至今,现在虽然不是封建社会,也要讲避讳,他人忌讳的人事物我们要避着,因为这是对人起码得尊重。
这么看来,明代其时把猪叫猪并未犯隐讳,更没有改成佩奇。所以说,与人相处要着想全面,古时如此,现今亦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