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公司排名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1)



  文·王东宾

  2009年,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在韩国首尔召开第36次会议,倡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互联网,人人互连”。“人人互连”反映了千禧年发展目标关于消除数字鸿沟的发展诉求。无疑,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基本服务,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互联网只是既有的存在物,并不会刻意去想其背后的缘起。实际上,互联网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前后经历一二十年,充满了复杂的斗争与博弈。正因为如此,网络阴谋论、威胁论等说法流传很广,也容易让人相信。

  的确,互联网的全球治理存在很多严重问题,但有一点需要确认,互联网正是在全球合作与共同努力下才得以最终形成。没有合作,就没有互联网。这是本文讨论的基点。

  本文通过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梳理其中的关键事件,尝试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互联网是一个公共事物(Commons)?本文认为基于合作哲学的自由开源运动非常重要,自由开源运动促成并维护了互联网的统一,从而保证了互联网的公共事物性质。其中,本文以中国台湾地区互联网发展为案例,讨论开源运动与互联网结构的关系。最后讨论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所做的努力,探讨中国在未来互联网治理中应发挥的作用。

  互联网架构与美国网络霸权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形成历程

  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的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主持的一个项目,主要是为了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分享资源。尽管当时欧洲等地也在致力于发展网络技术,但互联网的发展一直处于美国主导下。纵观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根据美国国内主导力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军方推动、研究机构推动、商业力量推动,具体而言,主导机构分别是美国国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商务部。1998年10月后,随着ICANN成立,互联网正式进入全球治理时代。

  二战期间,冯·诺依曼帮助美国发展计算机技术。战后,美国国防部继续推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尽管出现了专利之争,冯·诺依曼坚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公域中,其他人可以借鉴采用,这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推广。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互联网开发的终端基础。

  1968年,美国国防部主持进行ARPAnet项目,随后开发了电子邮件技术,ARPAnet是互联网的先驱。初始,只有4个节点。同样,ARPAnet的技术文件也公开了,从而扩散到欧洲等地,使得ARPAnet模式在很多国家出现。

  1973年,VintonCerf和BobKahn为ARPAnet开发TCP/IP协议,并放弃专利权。这使后来很多互联网开发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TCP/IP协议,客观上使之成为了互联网的基础架构。

  这背后还有一些复杂的标准之争。当时国际电信联盟(ITU)强推自己的标准(X.25),DEC、IBM(SNA)等也有自己的网络标准,欧洲有自己的OSI模式。实际上,包括科学家在内,对于何种标准,何种架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一切都处于摸索之中。

  美国国防部全力支持TCP/IP。它不仅为改进TCP/IP协议提供资金,也为采用该协议的局域网提供补贴。1983年,国防部设立2000万美金的基金,专门支持为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开发支持TCP/IP插件。这种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TCP/IP协议的推广,但更大的贡献归功于开源系统UNIX的广泛传播和计算机科研网(CSNET)的成功。

  那时,UNIX系统已经在全世界流传很广。国防部控制下的ARPAnet发展速度远不能满足各方需求,且维护成本昂贵,尤其对大学而言。但那些与ARPAnet连接的大学和研究人员,由于电子邮件和资料分享,科研速度和效率超过其他无缘联网的机构和人员。因此,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大学中出现了基于UNIX系统的USENET,TCP/IP协议也随之广泛流传。

  同时,Lawrence Landweber联合其他无法连上ARPAnet的计算机学者,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出方案,建立计算机科研网(CSNET)。在自然科学基金的资金、管理等支持下,CSNET建立。1983年前后,建立了CSNET-APARnet的连接,这相当于美国国内的局域网基本上互连,正式命名为Internet。美国国内的网络互连,帮助美国互联网形成关键性多数,从而形成其他国家并入CSNET的吸引力(或者说压力)。

 全球互联网公司排名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1)
  此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接手主导互联网的发展,开始主导扩大与海外的连接。1983年至1984年,以色列、韩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等先后与CSNET建立连接,先是邮件,后实现全功能连接。1987年,在德国帮助下,中国也经过德国与CSNET建立邮件连接,从而启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1989年,蒂姆·李开发万维网协议,采用TCP/IP协议。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万维网模式的广为流传,使得网络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商业力量开始积极介入。例如,万维网中采用.com 缺省配置,就让.com成为价值最高的域名(从域名申请费即可看出)。时至今日,.com域名仍占域名体系的多数。商业价值的提高,开始引发知识产权与专利权纠纷,美国商务部开始介入,并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主导互联网发展的接力棒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到美国商务部的手中。

  万维网的出现,最终促成互联网的统一。这意味着,源于美国的互联网逐步衍变为世界的互联网。显然,美国单方霸权已经无法让世界满意,其他国家的相关团体开始介入,美国霸权开始向公共治理权利衍变。1998年,在各方的强烈要求和努力下,建立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这基本上确立了当前互联网全球治理的基本框架。

  互联网的架构与终极权力

  根据通信专家本·科勒的理论,任何一种网络架构都可分为物理层、代码层、内容层。

  物理层即信息传递的媒介, 包括计算机和网线。内容层则负责传输意义。代码层是使物理层硬件设备运行的代码, 包括网络协议本身和软件, 是网络应用框架的核心。代码即互联网的法律(哈佛大学法院教授莱斯格)。在代码层的顶端,就是以TCP/IP协议为核心的

  决定网络架构的一组协议。

  TCP/IP(InternetProtocol/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决定了互联网的核心架构,互联网的根系统即据此形成。

  互联网完成数据传输的关键,就是TCP/IP协议给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唯一的数字标签,传输完成后再根据标签合成。

  具体而言,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首先根据TCP协议把数据分成一定大小的若干数据包,并注明序号以及信息,使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依据数据包信息进行还原。然后IP协议给每个数据包写上发送主机和接收主机的IP地址(类似于邮政系统的邮编),一旦写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数据包即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简单的传输原理就是这样,这也是“傻瓜网络”的设计原则,即网络传输媒介尽可能简单,以给终端留下更多的创新空间。

  IP地址是数字,是给计算机识别和使用的,人在使用时很不方便。为此,1986开发了域名(DomainName)系统。域名就是网络计算机定义的便于人们记忆的名字,通过域名服务器进行解析,使之与IP地址对应。例如,输入www.baidu.com与输入202.108.22.5的效果是一样的。但对计算机而言,最终使用的都是IP地址。

  万维网运动:

  互联网成为脱离垄断与分裂的公共事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3821.html

更多阅读

综漫之游遍二次元 “代购丽人”游遍全球赢财富(1)

  受金融危机影响,如今像LV手袋、chane香水、欧米茄手表之类的名牌货,在欧美国家也开始竞相打折促销。尽管对之心仪已久,但多数人并不具备出国“淘宝”的条件,于是,海外代购应运而生。他们会亲赴境外,以最低价帮万千白领搜罗大牌商品,让

嘉实全球互联网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6)

  很长一段时期,根完全控制在美国政府手中,产生了集权的利维坦结构。当互联网由美国扩展到全世界,从而形成世界互联网时,这种局面显然难以其他国家接受。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下,美国政府开始私有化互联网,逐步放松

嘉实全球互联网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5)

  当蒂姆·李开发万维网的时候,他也决定采用TCP/IP协议作为万维网的基本协议。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他可以很方便地从澳大利亚的网站上下载到TCP/IP协议,后来的体验让他坚信,该协议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的首选。后来,万维网的巨大成功,实际上

声明:《全球互联网公司排名 呵护全球 互联网公共性(1)》为网友酒醉去告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