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传奇 大商传奇周学熙之巨擘善舞(1)



 文  胡冰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有两位著名实业家,人称“南张北周”。“南张”指的是功盖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北周”指的是华北新式工商业的开拓者周学熙。

  作为山东大学首任校长,袁世凯最为信任的财经大管家,周学熙曾经两次出任民国财政总长,但他最终选择了退出政界,全身心地投向实业。他呕心沥血,创建华新棉纺与耀华玻璃,以天津、唐山为中心,在中国北方苦心经营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周氏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1895年4月的北京,紫藤花开,柳絮飞扬。自从朝廷割让台湾给日本并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京城的空气中就充满了不安。此时,18行省上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正在等待放榜,他们还没从让人窒息的科考中喘过气来,就又被这个消息激得血脉贲张。

  5月2日,周学熙与一位同考前往宣武门外的松筠庵,参加各省举子们的大聚会。会上,广东来的康有为、梁启超最活跃,他们不仅起草了18000字的请愿书,而且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鼓动大家同赴都察院请愿。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开始上演。

  “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凡一统之世,必以农立国,可靖民心;并争之世,必以商立国,可侔敌利,易之则困敝矣。”

  这些年,周学熙一边钻研八股,一边观察时局,他深知科举之途并不能救民于水火,但却苦于找不到济世妙方。康、梁的这些话就像拨开了迷雾,让他心头一亮,看到了一条崭新道路。

  临近散会,有人报告说皇上已经在和约上盖了国玺。眼见大势已去,举子们便一哄而散。公车请愿未遂,但周学熙却下定了弃举业就实业的决心。这位29岁的官宦子弟,决定尽快赶往安徽建德(今东至县)老家,与回籍养病的老父好好地谈一谈。

  弃考

  周学熙的老家在安徽建德县梅城纸坑山,祖屋旁的兰溪河从东南山涧奔泻而出,环绕梅城后汇入长江。周家在纸坑山定居已上千年,但让家族真正显赫扬名的,还是周学熙的父亲周馥。当年为躲避太平军带来的战乱,周馥只身一人乘船逃往安庆,因缘际会,受知于李鸿章,而成就一生功业。

  1862年,湘军刚刚打下安庆,曾国藩为了倾听民声,就在府衙门外挂了一个意见箱,收集各方意见。一个朋友请周馥代笔写了一份意见书,曾国藩看到后,对其文采大加赞赏,便让李鸿章把写信人找来做文案。这时候李鸿章正在筹备淮军,经打听意见书为周馥所写,于是就把这位26岁的安徽小伙子找来留在了身边。当时李还是曾国藩的幕僚,每月薪水不过五六两银子,但他却分一半给小周养家糊口。

  从军后周馥初任淮军大营的总文案,不久即兼署天津兵备道,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治水、理军、办学、兴商,后来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成为李最得力的助手之一。甲午战败后,李鸿章遭受弹劾暂时下台,周馥也自请开缺,返回老家养病。

  周馥自己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因此,特别渴望儿孙金榜题名。周学熙昆仲6人,他排行第四。1895年时,大哥、二哥及他本人均已中举,但老父希望儿子们更进一步,能进士及第。因此,周学熙深知,要想走实业救国之路,首先要说服的就是自己的老父亲。

 大商传奇 大商传奇周学熙之巨擘善舞(1)
  与同龄人相比,周学熙的科举之路可谓更曲折,更苦涩。

  1880年,15岁的周学熙独自一人,肩背书藉行囊,翻山越岭,徒步到池州府去应童子试。当时的池州督学孙毓汶是一个饱学之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孙翰林十分喜欢这个自己走了一百多里路上学的学生,得知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政声的道员以后,更对这个丝毫没有纨绔之气的官宦子弟有了好感,经常单独开小灶。

  1881年,周学熙赴省城参加科考,轻易取得了科举资格。这个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少年秀才不由踌躇满志,以为青云直上指日可待。不料天意弄人,此后,周四少竟然连续5次落榜,直到1893年第六次应试后,才递补为顺天乡试第十八名举人。

  看起来,这科举之途竟然比当年的山路还要崎岖。此时已是12年过去,历尽磨难的周学熙以为今后应该是否极泰来,进士及第为期不远,不料世事无常,苍天偏负有心人。

  1894年,周学熙第一次“会试既中,仍以额满见遗”;这一回(1895年)再次高中,却被心存偏见的主考以“书经题文有两句引用《说文》”为由,把这位甲午败将之子从榜上除名。

  榜单出来后,周学熙非常寒心,科场的风风雨雨真的让他受够了。落榜第二天,周学熙就离京还乡。一路上,他都在琢磨如何说服望子成龙心切的老父,放自己一马。

  受周馥洋务思想影响,周学熙平时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多年来,他对天文、地理等格物之学及声、光、电、化等先进科技知识也兼学并读,这也让他决定放弃举业时多了几分底气。

  回家不久,父子二人即进行了一场人生对话。

  “父亲,孩儿不打算再赴京会试了?”周学熙郑重告诉老父。

  “为什么?”儿子本次落第,全因受自己连累,周馥能理解孩子失望的心情。但猛听此言,他还是大吃一惊。

  “如今,国事衰微,官场黑暗,纵然中了进士,又当如何?目下中国缺少的不是进士,缺的是干实事的人。况且,孩儿现在已有五子一女,家累渐重,我打算用分家所得的银两,弃举业而改习实业,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好处。”

  沉吟半晌后,周馥说道:“也罢,你毕竟已年近而立,该是当家作主的时候了。但搞实业非常艰难,李中堂及为父的遭遇,你都看得很清楚,只希望你今后好自为之,不要半途而废。”

  时过不久,周学熙写信给儿女亲家张翼,在张主管的开平矿务局谋了个监察的差事。凭着这个台阶,周学熙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实业之旅。 

  造币

  小周的第一份差事,一开始,应该说干得不错。在开平矿务局,几年间这个小小的监察就干到矿务总办。但非常不幸的是,义和团运动打断了他的升迁之路。

  1900年义和团造反时,英军借故以信鸽通敌逮捕了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其实,这是一个预谋已久的圈套,英国人的目的是骗夺开平煤矿。

  在英国佬的威胁欺骗下,怕死的张翼竟然监守自盗,将开平煤矿私自盗卖。张翼还拉着周学熙,让已升任总办的他也在卖约上签字。不愿同流合污的周学熙岂肯签字,他实在无法与这位无耻亲家再共事下去,愤然辞职南下。

  失业的滋味当然不好受,闲居沪上的周学熙,一度想公开揭发张翼的卖国行为,但遭到父亲的反对。久经宦海的老周劝诫儿子:

  “无职无权,在中国是什么事也干不了的。开平方面的事,早晚会东窗事发,不用你去当恶人。你先跟着我一段时间,找机会站住脚,到时候自然有事做。”

  1900年秋,周学熙跟随父亲进京拜见李鸿章。李相爷很欣赏小周的洋务志向,亲自将他派往亲信袁世凯担任巡抚的山东省试用。袁当时正在山东推行教育改革,废科考,倡“实学”。行伍出身的袁大帅,武斗杀人行,文治却差点火候,当时正发愁山东大学校长的人选呢!接到老上级的推荐信后,袁世凯心头不由一乐,真是想啥来啥,这不是一个送上门的人才吗?小周虽然没有国内最高文凭(进士),但好歹是个举人;老战友周馥文采飞扬,他的儿子应该也不错,更重要的是信得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5371.html

更多阅读

实业巨子周学熙 曾被称为"南张北周" 墨家巨子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流传过"南张北周"的说法,"南张",指的是功盖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北周",指的是华北新式工商业的开拓者周学熙。  周学熙是安徽建德(今东至)人,1866年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周馥,早年投奔

杭州海归创业政策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4)

  既然决定创社,就必须有一名合格的社长。  这位社长既要有资历,又肯坐冷板凳,能“沉下心来”“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  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社长,能找到吗?  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向弟弟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

大商路演创业大赛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3)

 聚贤  1917年,初冬。华北平原刚刚下了第一场雪,天地间一片洁白。  天津,太和里,范旭东寓所。  妻女都去北京哥哥家了,天刚蒙蒙亮,范旭东就起了床。他身穿家做便服贴身丝棉袄,头顶瓜皮式样棉帽,一副当时并不多见的近视镜架在鼻梁上

深圳海归创业优惠政策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2)

  而与盐商沆瀣一气的政府主管方面,只允许久大精盐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离开东马路行销就以“越界为私”论处了。  不打开销路,久大就是死路一条呀!“去北京想办法,一定要打开这局面!”  站在寒气袭人的塘沽海滩上,面对着蓝天与大

声明:《大商传奇 大商传奇周学熙之巨擘善舞(1)》为网友生死皆闲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