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仿盛大心法传奇 大商传奇盛宣怀之官商心法(1)



  1870年春天,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正丁忧在家。闲来无事,为惇宗睦族,老盛四处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

  一天,老盛接到一封远方来信。来信的这位朋友叫杨宗濂,无锡人,正追随湖广总督李鸿章,前往陕西镇压回民起义。当时李鸿章身边正缺乏人手,杨宗濂便千里驰函老友,劝他不要把儿子老是留在身边,赶紧送出来锻炼锻炼。

  接信后,盛康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把盛宣怀送上前线。盛康是进士出身,当过副省长级的湖北粮道。他虽然心疼长子,但深知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因此,并不打算把盛宣怀长期放在身边过太平日子。

  老父既然发话,小盛简单收拾收拾后就上路了。他不知道,这一去,不仅带来了轰轰烈烈的锦绣前程,也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洋务传奇。

  那一年,盛宣怀刚刚27岁,正式身份是一位落第秀才。

  傍李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从草长莺飞乱花迷人的江南,越往西行,越是荒凉。山高水长,路上盛宣怀一边近距离地体认着社会、民生,一边感怀身世,对未来的人生做着种种设想。

  1844年冬天,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盛宣怀来到了这个世上。在常州鲜鱼巷的盛家老宅里,他生活了20多年。读书、应试,侍奉祖父母,娶妻生子,直到这次投笔从戎。这27年的生活,是一个江南官宦人家子弟再常见不过的人生轨迹。

  盛家虽然是书香门第,却历来重视社会实践。盛宣怀年轻时考虑问题就已经脱离了士大夫空谈与遐想的套路,注意实事求是。这从他17岁那年就已经显现出来。

  那是1860年前后,太平军在南京建都后,进军苏、常、沪、杭等地。为避战火,盛宣怀侍奉祖父避乱苏北盐城,随后又辗转由海路至宁波,再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半年后抵达在湖北任职的父亲的寓所。一路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巨大灾难。此时,盛康正由湖北粮道改任武昌盐法道。

  湖北地处淮北与四川两大产盐地之间,淮北与四川两地盐商在当地竞争激烈,相持不下,令盛康非常头疼。不料小小年纪的盛宣怀却很有主意:“父亲,索性把两地盐在湖北统一销售怎么样?”他私下草拟了一个计划书,盛康看后,又惊又喜,马上将计划上报施行。

  这件事,对年轻的盛宣怀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也更加坚定了他注重事功的人生信念。读书不成就学剑。盛秀才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充满憧憬的。

  一到军中,李鸿章马上接见盛宣怀,谈话不久,就对这位后辈印象很深,随即任命他担任营内文案(即机要秘书)兼充营务处会办。一入军中即得李大帅赏识,与其说是小伙子才华出众,不如说是介绍人面子大。推举盛宣怀进入李鸿章军幕的,是他父亲多年的好友杨宗濂。而杨宗濂的父亲杨延俊,与李鸿章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

  1844年乡试时,杨延俊与李鸿章就是同年;1847年考进士的时候,还是同一个号舍(考场)。李鸿章在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突发疾病,全靠同号舍的杨菊仙为其料理汤药,直到三场考试结束,二人扶掖出闱。因此,在同年中,他们两人交情最笃。

  杨菊仙去世后,李鸿章爱屋及乌,就把杨菊仙的三个儿子杨宗濂、杨宗翰、杨以迴全部带进自己的幕府,重点栽培。其中,杨宗濂在刘铭传麾下总管粮台,后来担任了淮军总营务。对杨宗濂举荐的人,李帅当然是信得过的。

  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盛宣怀最终能获得李鸿章另眼相看,成为最为亲信的得力干将,还是靠自身的忠诚、勤奋与才干。

  初入军幕,正是李鸿章率军北上剿捻的紧张阶段。虽然是机要秘书,但战场上军情瞬息万变,刀枪不长眼,也是有生命危险的。

  天津教案发生后,李部奉命向天津开拔。时值盛夏,部队常常要“日驰数十百里”,“涉函关,登太行”。遇到紧要公文,盛宣怀能“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僚无不刮目相看。

  不久,盛宣怀就升任陕甘后路粮台淮军营务处,继而又因军功升任知府、道员,并获赏戴二品花翎。此时距他入幕仅一年有余,可见李对他的器重。

  1874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参与吴淞铁路谈判。那时,英国人不听清廷招呼,自主修建了一条自上海到吴淞的全长14.5公里的窄轨轻便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商用铁路。清廷不仅恼火英人不告而修,而且特别害怕破坏龙脉,就派员与英国交涉。但几次交涉均无果而终,盛宣怀出面后,与英国人达成协议,以28.5万两白银将这条铁路赎回拆毁。

  这件事显示了清政府的颟顸无知。盛宣怀也觉得十分可惜,但交涉过程却显示出他的才干。归来后,李鸿章高兴地在同僚们面前夸奖他:“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从此,但凡李鸿章办理外交,盛宣怀多随侍在侧。

  几年相处,李鸿章也看出了小盛志向不小,曾对人说:“盛宣怀这个人既要做大事,又要做大官。”此时的李鸿章,年届五十,正值壮年,因处理天津教案已升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正式进入大清王朝的政治核心。此时,他需要而且赏识有雄心有才干的人。

  结识李鸿章是盛宣怀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识才和惜才的李氏把他推上了历史舞台。他的际遇,再一次证明:搞政治,跟对人是最重要的。

  作为千万个希图在大清的官宦序列中谋求一席之地的读书人之一,盛宣怀并非科举“正途” 出身,这使他倍加珍惜追随李的机会。他毕生感念李鸿章的发现和提携之功。在给李氏的信中,他一腔忠诚:“百年之后,或可以姓名附列于中堂传策之后,吾愿足矣。”

  挤唐

  1872年,李鸿章最操心的事就是办船运,筹划创办轮船招商局。

 2016仿盛大心法传奇 大商传奇盛宣怀之官商心法(1)
  这时,盛宣怀自告奋勇,写信给李鸿章,请求让自己参与筹建。这封信写得掏心掏肺:“竭我生之精力,必当助我中堂办成铁矿、银行、邮政、织布数事。”李接信后,命他起草一个章程。盛宣怀精心研究后拿出了一个官督商办的草案。

  虽然年轻,但盛宣怀已经看透官办弊端。他说:“中国官商久不联络,在官莫顾商情,在商莫筹国计。夫筹国计必先顾商情。试办之初,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知其实有把握,不致废弛半途;办通之后,则兵艘商船并造,采商之租,偿兵之费,息息相通,生生不已。”

  这段精彩的话,算是把中国现实中官与商的相互关系说透了。然而,对官督商办,官方许多大员持怀疑态度。李鸿章最终选择了官办,委任朱其昂、朱其诏兄弟负责筹建。朱家是上海宝山的沙船世家,有漕运背景,与洋行里的买办关系也熟。

  1873年1月,轮船局开办,但不到半年时间,朱氏兄弟就办不下去了。李鸿章只好回过头来再与盛宣怀商量,尝试官督商办。

  “杏荪(盛宣怀,字杏荪),朱家兄弟对现代化船运太外行了,给那么多政策都办不好。如果派你去招商局,你觉得先招徕哪些人比较好?”

  听话听音,盛宣怀一听就明白老上司对自己还是不太放心。他心中打起小九九,如果能举荐一个既懂洋务又懂航运的巨商,那么这个人将来肯定会投桃报李的。于是,他正式向李鸿章举荐了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

  “中堂大人,有一个福建道的官员叫唐廷枢的,你可能听说过。这个人担任过洋船公司的董事,自己也经营过轮船。他受过西方教育,英语好,与外国人谈判时可以避免翻译捣鬼吃回扣。这个人在上海滩很有威望,如果他能出头,很多商人都会买面子的。”

  小盛的建议正中老李的下怀。李很快改组招商局,任命唐廷枢为总办,盛宣怀、朱其昂及唐廷枢的好友徐润为会办。在这“四人帮”中,唐、李代表商股,踌躇满志,盛是官方代表,比较低调;老朱代表漕帮,实际上被边缘化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05889.html

更多阅读

大豆的n种死法读后感 服装店的N种死法(1)

  策划/执行 《城乡致富》记者 张雁彦 刘辉 陈晶晶  ● 忽视细节,必被顾客忽视  ● 选址不当,梦想沦为空想  ● 营销失策,顾客必成过客  ● 相互猜忌,合伙终将散伙  随着近几年服装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

杭州海归创业政策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4)

  既然决定创社,就必须有一名合格的社长。  这位社长既要有资历,又肯坐冷板凳,能“沉下心来”“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  在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这样的社长,能找到吗?  时任教育总长的范源濂,向弟弟推荐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

大商路演创业大赛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3)

 聚贤  1917年,初冬。华北平原刚刚下了第一场雪,天地间一片洁白。  天津,太和里,范旭东寓所。  妻女都去北京哥哥家了,天刚蒙蒙亮,范旭东就起了床。他身穿家做便服贴身丝棉袄,头顶瓜皮式样棉帽,一副当时并不多见的近视镜架在鼻梁上

深圳海归创业优惠政策 大商传奇 范旭东之海归创业(2)

  而与盐商沆瀣一气的政府主管方面,只允许久大精盐在天津东马路设店行销,离开东马路行销就以“越界为私”论处了。  不打开销路,久大就是死路一条呀!“去北京想办法,一定要打开这局面!”  站在寒气袭人的塘沽海滩上,面对着蓝天与大

声明:《2016仿盛大心法传奇 大商传奇盛宣怀之官商心法(1)》为网友邀清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