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赵风云录 百货风云录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市场如何变幻,百货业始终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名片,人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城市,也通过这个行业不停追赶着时尚的脚步

    一百多年来,本土百货业经过了“十里洋场”的摩登时代,穿过了战争的炮火烟云,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更以“大百货”的姿态独步中国零售市场,针头线脑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在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下,创造了一个行业几十年只赚不赔的赢利神话。

    时光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开始吹入商业领域,满足着人们吃穿住用行所有消费需求的“国营老大”们开始寻求变革。从实行承包制开始,到成立股份制公司;从改革商场柜台,到以品牌为单体展示对象;从买货顺加到联营倒扣,从单店经营到发展连锁,从大杂货到高档时尚消费经历过改革洗礼、一度阴霾密布终于重获新生,到今天,已然昂首步入行业发展的辉煌期。

    买、卖倒置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物质仍然比较短缺,九十年代之前仍然是明显的卖方市场,当时商场所有商品都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主要困难主要体现在进货方面,每年、每天的销售额都是由进货量决定的,根本无法想象人们的购买潜力、购买热情。”回忆当时百货店的火爆,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有着无限感概。

 大赵风云录 百货风云录
    曾经担任王府井百货大楼鞋帽经理的她,仅是鞋子一类商品,就创造过日销售几十万、年销额超过亿元的辉煌,而且商品卖场面积仅有800平方米,而人们的收入也只有月薪几十元。当时,各大商场都建有自己的大仓库,每天上班前一个小时准备当天商品,人们不问价格、不问款式,在长达几十米甚至近百米的队伍中焦急等待。其火爆程度并不亚于今天人们申购奥运纪念币。以一团火精神成为行业榜样的张秉贵,其“一抓准”的技术在这种市场形势下,更是难能可贵。

    与此时卖方市场相对应的还有百货店自己的进货、销售方式。据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百货店仍然以买货销售为主,每家商场都有充裕的资金通过“定金”甚至“预付款”的形式先行买货,款到发货,厂家视情况不同,在固定时间内给予10%到15%的调货空间,但调货成本由商场负担,厂家的强势地位不容质疑。

    商场买货之后由物价员对商品进行审核、定价,在出厂价的基础上顺加,报商场物价科审批,并确定最终零售价。每家商场根据自身情况不同,顺加额度也不同,因此,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品价格也并不相同。

    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大,商品也日渐丰富,各种新兴业态开始繁荣,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人们不再用有限的票证购买商品,也不再无奈地在“别无分店”的百货商场内购物,于是商场开始更多地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联营倒扣的经营方式也开始在百货业内兴起。

    商品由品牌厂家定价、全国统一,但商场和品牌之间会根据各自实力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返利点,虽然零售价统一,但商场的收入并不相同。因此就出现了百货业“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零供现象。

    而随着市场的繁荣和商场数量的增多,厂家的精力不足以与众多商场单独合作,于是不同级别的代理商、供货商开始出现,其功能有点类似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二三级批发站,只不过这次是市场的需要使然。

    百货升级

   1982年,武汉毛冬声贷款对武汉商场进行改造,开启了百货业升级的篇章。从那时起,百货业逐渐告别昏暗的灯光、死板的货架、高高的柜台,以及琳琅的商品,开始对环境的注重、橱窗的设计,以及商场内的品牌的搭配。诸多日用快速消费品、家电、家居等商品逐渐退出百货舞台,各自形成了大卖场、超市等新天地,仅余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几大块商品的百货业反而蒸蒸日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逐步成熟,市场的细分是必然的,百货业的提升也是自然的,虽然超市、大卖场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些商品退出百货,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百货业自身增加的商品利润反而更高;现在百货业内部也仍在细分,例如分为中高低档,有了新兴业态等。”范艳茹指出,消费升级的变化使市场逐渐多元化,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需求,而这些变化也给百货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范艳茹认为在百货业升级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端百货的出现,甚至是行业的一个转折点。1992年,武汉商场改造十年后,北京赛特商场成立,一块橡皮要六块钱的定位让许多人都置疑其市场生存能力。人们的新鲜劲还没过,在北京东三环,一片民居旁边,燕莎友谊商城又建成开业了,甚至还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

    事实证明,他们的定位是准确的,高端的定位,对品质的保证,几乎不打折的坚持让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忠诚顾客。即使在目前商场、购物中心不断增多,百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业绩的不断增加。

    重新出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麦肯锡为中国零售市场做了一个预言:五年之后,中国将没有几家百货公司存在,即使有也是外资百货。当时正值我国开放步伐加快,外资蜂拥而入,率先进入百货,加上国内百货店数量的增加,以及其他业态的商品分流,使整个行业都战战兢兢,“百货业是夕阳产业”的说法甚嚣尘上。甚至在2003年,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举办第一次百货高峰论坛,主旨就是讨论百货是否是夕阳产业。

    “现在看来,外资百货并没有对中国百货店造成多大冲击,反而是我们在他们的进退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包括店面装修,品牌组合、调整、服务意识等。在2002年的百货倒闭年时,倒闭的数量并不多,而且更多的是因为自身定位、经营等原因,与行业自身、外资进入关系并不大。”范艳茹坦言,成熟的市场内,任何企业的兴衰成败都是正常的,只是由于百货历来的地位和习惯使得人们不愿接受现实。

    重新确定经营地位和经营方向后,百货业开始突飞猛进,行业整体规模不断增大,一直被看做行业难题的百货连锁也成为企业发展趋势。例如王府井、大商分别通过直营和并购的方式成为百货连锁的翘楚。

    “虽然近两年百货业市场环境良好,但是通过对行业景气指数的分析,我们感觉并不乐观,如果把经营规模计算在内,百货业的平米效益增长并不大。虽然统计数据内有许多正在培育起的百货店,但未来市场是否培育成功,并不好预测。”范艳茹指出,目前百货业的规模增长与效益并不成正比,企业在跑马圈地之后仍需将市场做深做透。

    虽然如此,相比“一家独大”时期商品短缺的遗憾,改革之初的人们消费的能力的无奈,范艳茹认为在百货业的发展史上,现在依然是百货业最辉煌的时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1158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大赵天王石勒传闻 石勒苏益格

羯胡,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在东晋时羯胡,就已经族灭,现在汉人,当时的“两脚羊”去纪念这个“帅兽食人”的野兽头子,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啊!!!!!!!!!原文地址:大赵天王石勒传闻作者:寒山雪大赵天王石勒传闻(韩志清 收集整理)千百年来,给“万叠

大唐风云录之乾坤初定一 初定专业技术资格表

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太会讲故事的人,虽然我非常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蓝天的人未必一定会飞,热爱大海的人不见得一定会游泳一样。而从当年的上学经历来讲,总体上我是比较头疼文科的,比如政治、比如历史,因为我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没长性的人,让

声明:《大赵风云录 百货风云录》为网友爱遇良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