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颦:王老吉上了可口可乐的套



淡化甚至抛弃“怕上火”功能定位,王老吉进入了自己成功模式的陷阱,也进入了可口可乐成功模式的陷阱。

尽管前两年红罐王老吉号称已经超越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量,但如今已经没有人在意这样的声音了。因为,人们也在犯嘀咕:按照王老吉目前的套路走下去,怎么可能全面超越?

事实上,能否真正实现超越,关键是王老吉如何看待自身的差距。

 

可口可乐的秘籍

 

 频次的追求

通常意义上我们会把可口可乐的成功归功于“高市场渗透率”。后来更被很多中国企业片面理解为:让产品“无处不在”、追求高铺货率,必然有高销量,于是开始义无反顾地追求“深度分销”。然而,消费者愿意买的问题如果没有同步解决,“无处不在”只能让你死得更快。

我们在研究中国茶饮时,发现了最好的佐证:有些茶饮的市场渗透度越高,这个品牌反而死得越快。

为什么?

第一,消费者因为好奇或大力度促销尝试之后,感觉一般,下次再看到这个产品时,下意识地告诉自己,“这个新东西我已经尝过了!”于是,用排除法把它排除在购买决策之外。这就是为何很多新的饮料一上市就疯卖一阵子,昙花一现后就无人问津了!甚至是来得越匆去得越匆!

第二,消费者的大脑装不了那么多品牌。大脑喜欢简化决策,强势品牌能让消费者记住,并能成为消费者下一轮购买的预选。但是这是一个多品牌参与竞争的环境,消费者的大脑记不住那么多品牌,他们会本能地把很多品牌归类为“我已经尝试了”的类别而不予理会。

消费者对品牌的归类,可以用“特色菜”和“家常菜”来形容:“特色菜”有特色,但不是消费者经常吃的;“家常菜”就是我们日常吃的。如果你开一家特色菜馆,你的赢利模式最好是靠“单次”利润吸脂,如果你开的是家常菜馆,你的赢利模式最好是“频次”的薄利多销。消费者无形中会把强势品牌归类为“家常菜”,而把不知名品牌归类为“特色菜”。一个是经常消费的,一个是偶尔消费的。

而做饮料,你必须靠频次,只有更高的频次才会赢取胜利。也就是说,你必须变成消费者意识里认为的“家常菜”。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口可乐的巨额销售靠的是“频次”,而非“人气”,即便要“人气”,也是在“人气”的影响下,赢得更高的频次!所以,“频次”才是可口可乐的秘密武器。

 

占领右脑

消费者在购买快消品时,多数是在思考时间不足的状况下做出的决策,即“瞬间决策” 的思考模式。

瞬间决策往往会让消费者简化决策。我们先看看可口可乐是如何简化消费者决策的(如左页图)。

如果按常规的左脑式思维,消费者的决策思考过程是逐步推导出来的,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在“瞬间”压力下,会选择右脑的便捷决策,只要想喝东西,第一个有可能想起的是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这么多年的品牌积淀其目标也只有一个,就是从左半脑走向右半脑决策:只要你想喝,首先想到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在消费者的“瞬间决策”里已经赢了。那么在终端的竞争环境下,它是否一样能赢呢?

当我们打开超市或者士多店的冰柜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琳琅满目的饮料,我们通常会看得眼晕:是买这个茶好呢,还是买果汁好呢,好像那个果汁不错,回头又看看那个也不错。“冰柜的冷气都被你散完了!”你必须马上做出决策,但还是不知道哪个好,最后你急了,“算了!还是喝瓶可乐吧!”就这样所有其他饮料都成了可口可乐的“陪衬”。

在决策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你必须简化你的信息,把你的品牌跟消费者最关注的点相连。再看看那些卖点式的广告宣传,事实上正是给消费者的决策“添乱”,而对于“添乱”者,通常会被消费者“剔除”出自己的“家常菜”菜单。

可口可乐聪明地成了“不知道如何选择时的选择”,成了消费决策的“漏斗”底部,当消费者不知道选择什么饮料时,往往就选择了可乐。而消费者越是“决策混乱”,可乐的“频次”越会更高,这正是拜那些众多不明就里的饮料所赐!是对手成就了可乐更大的成功。

事实上,不论是早先可口可乐公司提出3A策略:让顾客“买得到、买得起、乐意买”(Availability、Affordability、Acceptability),还是在1995年调整成为更具挑战性的3P策略:“无处不在、物超所值、首先品牌”(Pervasiveness、Price、Preference),无不证明了一点:增加品牌黏性,成为首选品牌。

 

王老吉摇摆不定的定位

 东施效颦:王老吉上了可口可乐的套
 

王老吉的成功与可口可乐的成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模式。可口可乐的成功靠的是“无招胜有招”,我们都知道可乐是没有任何功能的(早期曾作为止咳水,但并不为人知),正是这种“无为”,决定了可口可乐可以随时随地喝,拓宽了可口可乐的使用条件。

而王老吉不能这么做,最起码在其推广早期不能——人家凭什么随时随地饮用凉茶?所以,必须讲条件,就是下火。虽然“下火”这个条件很鲜明,却把“使用条件”限制在极窄的使用范围。除了广东之外,谁通过饮料来下火呀!况且自己有没有上火,很难说!

所以“上火”不但条件极窄,并且难以识别,而“怕上火”的一个“怕”字决定扭转乾坤。一个“怕”字不但极大地拓宽了使用条件(有没有上火都可以喝),并且变得极其容易识别,谁不“怕”上火呢?

一个“怕”字让王老吉突破了销售瓶颈,并远远地甩开了黄振龙、邓老等一批固守本位的凉茶,冲出广东风靡全国。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经历了疯长之后的王老吉更进一步,再次突破瓶颈,承担起逐年增长的压力?

王老吉的新瓶颈就是:如何让王老吉像可乐一样随处可喝,而不再限于餐桌,不限于防上火的功能?如何有更高的市场渗透度?如何让消费者增加饮用的频率?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导致王老吉成功的“怕上火”条件,在新的市场阶段看来却成了限制王老吉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绊脚石。

从王老吉成功的经验里,王老吉已经学会了“泛化条件”,可以获得更多生意机会。况且有可口可乐的亲身示范,这更奠定了王老吉继续“稀释功能”的决心。由“下火”到“怕上火”,再到“无任何功能”。

可口可乐早期曾打出“提神醒脑”的功能,后来为了扩大使用条件变成“家常菜”,取缔了可乐的功能。甚至还把可乐打造成美国文化的象征,再后来干脆文化也不承载了,直接改成饮用的“畅爽”感受——随时随地“爽”。

我们发现可口可乐的轨迹始终是朝着“无为”方向走的,路径如下:止咳水(极窄条件)——提神醒脑(较窄条件)——美国文化(较宽条件)——畅爽(极宽条件)。

性能特色越来越弱,使用条件越来越宽。

王老吉结合自己成功经验和可乐的成功经验,它极有可能把下一波的高增长放在“拓宽使用条件”上,具体地说王老吉可能会逐渐淡化“怕上火”的条件。王老吉开始学可乐了,可乐曾经代表过美国的文化,现在王老吉开始代表中国文化了!

“我为中国红!”——奥运

“吉庆十分,当然王老吉!”——节日

“亚运有我,精彩之吉!”——亚运

“汶川地震捐资一个亿”——国难

“玉树地震捐资1.1亿”——国难

我们理性地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当前王老吉在核心概念上仍然采用的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而在很多推广概念上,却做出了与核心概念没有直接关联的主题。这是一种摇摆,或者是拓宽产品条件的缓慢过渡!

在我们看来,王老吉进入了陷阱——进入了自己成功模式的陷阱,进入了可口可乐成功模式的陷阱。

 

成功为何不可复制

 

先不说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高下,而是可乐有内在的基因跟美国文化产生关联:自由、泛滥、快餐式的。而王老吉凉茶与中国的文化关联在哪里呢?难道仅仅凭借一个红色就产生了关联?或者是出于爱国者这个条件我们喝王老吉?这毕竟无法承载消费者的长久购买冲动。

再则,美国是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强势文化”的优越感下,向世界输出自己,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美国那么强势,在中国文化里,最起码我们比美国人谦虚。

王老吉这么做,一句话!东施效颦!

现在王老吉准备打破条件限制,拓宽使用条件。这个目标固然没错,但王老吉却万不该放弃掉“怕上火”的条件。

“怕上火”当然不是最宽阔的使用条件,但是脱离了“怕上火”的根基,王老吉将无从与可乐竞争,甚至不能与其他饮料竞争。因为无论从品牌强度与产品口感,王老吉都无法与可乐抗衡。只要有可口可乐品牌影响力的强势存在,王老吉是无法成为“喝”的第一选择的。其次王老吉的口感无法与可乐这种碳酸饮料比拼味觉刺激,相比之下王老吉温温甜甜并不具备口味黏性。

说得更明白点,在可口可乐和王老吉都卸掉功能后,赤膊拼杀的结果只能是王老吉吃大亏。王老吉还必须穿上“怕上火”的铠甲,才能保护好自己。虽然这幅“铠甲”让王老吉平时行动极其不方便!但还得披着。因为阶级敌人从未离去。王老吉如果按照可口可乐的出牌套路打,最终一定会输。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王老吉左右摇摆,既不敢舍弃“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发家秘籍,同时又到处衍生其他的主张,跟“怕上火”完全是两码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面对重大抉择,王老吉徘徊不定!

 

品类:不该丢弃的发家精髓

 

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延续原来的概念,而又能进一步突破销售瓶颈,让王老吉再上一个台阶?

有!绝对有!这就需要我们跳出饮料行业的思维模式,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让我们参考下宝洁的操作模型,看看海飞丝的“去头屑”。

现在“去头屑”的需求已经占据整个洗发水需求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市场上的大多数洗发水都是有去头屑功能的。遥想当年海飞丝刚登陆中国,那时大家都觉得头屑是正常现象,但经过海飞丝的日积月累的传播,我们现在已经把头屑看成了大敌。洗头都会先考虑能不能去头屑,去屑洗发水成为了洗发水里面最大的品类。就如同防蛀牙膏成为牙膏里的最大品类。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就已经明白了,正确的策略就是让王老吉成为饮料里最大的一个品类!

王老吉要想赢取可口可乐,战略方向不是像可乐一样逐步卸掉自己的功能性,而是利用自身的功能性,让“防上火”饮料成为饮料大类里的最大的一个品类,将计就计,将错就错!

未来有一天,消费者在喝饮料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要“防上火”,而不是“畅爽”与否。那王老吉就赢了!

那么如何做到呢?

就是要找到一个敌人,敌人越强大,往往越能成就我们!那么这个敌人是谁呢?就是“上火”——让全国人民像广东人民一样对上火那么敏感。

当然我们诉求的不是“上火”的火力是多么猛,如果上火很明显的话,消费者就会选择服药来克服,而是例如“随时随地上火”(对应随时随地喝)。王老吉需要的是强化这个“敌人”,规范这个“敌人”,就如同杀毒软件一样,没有病毒的存在,杀毒软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病毒要不定期地搞侵袭,才能迫使所有PC用户都得装正版的杀毒软件!

王老吉应该把精力放到“上火”上面,强调上火不只是吃火锅时,甚至熬夜时、讲话多时,长期对着电脑时,天气热时、天气冷时,草木皆兵!

另外,王老吉还得排除“防上火”的负面效应,虽然“防上火”比“下火”让人感觉副作用更小,但毕竟还是有些副作用,王老吉要排除掉这些疑惑,甚至要告诉消费者,要防火就得多积累多喝王老吉才行!把饮用量的上限打破。

说白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一个词——“频次”,只有在频次上不断提高,才有可能战胜可口可乐。当“频次”上来后,销量也自然上来了,销量上来后,也自然可以降低单罐的生产成本,以更平的价位就会促进消费者更高频次地饮用,进入了良性状态。进入了可口可乐“成本领先”的模式(可乐可以卖得比白水都便宜),王老吉现在的市场价是三块五到四块人民币,当王老吉卖到两块钱仍能获得不菲利润时,才真正与可口可乐并驾齐驱了。

火辣的湘菜一开始进入广州可能是个“特色菜”,当让广州人适应了辣味后,就成了“家常菜”。王老吉一开始也是“特色菜”,所以它卖三块五,他不能一如既往地靠“单次”来赢取利润,而是靠“频率”赢取微利,那时才能成为“家常菜”。才能真正超越可口可乐。

王老吉,你要战胜可口可乐,按可口可乐的套路很难赢它,事实上在同一套路的拳法里,除非有创新手法,否则徒弟很难赢师傅。你只需要坚持自己的看家本领,把其做深做透,在未来某一天你一定能赢得可口可乐,到那一天你再代表中国文化,那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精神!不是你为中国红,而是中国为你而骄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18648.html

更多阅读

王老吉与加多宝的故事 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商战

题目为博主拟定“王老吉”与“加多宝”之争虽是两个品牌之争,带活的却是整个市场。如同当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一样,不管谁输谁赢,整个中国凉茶行业将会是最终的赢家。——邦盟汇骏行业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桥凉茶起源

王老吉的国企保卫战 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关系

近日,“王老吉”又打赢了官司,事实上,王老吉的法律官司已经很久了,官司打了一轮又一轮,每一轮都是王老吉赢了官司。但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媒体舆论界依然不太支持“王老吉”,反而比较支持和同情“王老吉”的法律对手。在“依法治国”的要

加多宝vs王老吉,到底该喝哪个? 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关系

说道“王老吉”,其实这个东西最早确实在广药旗下,原配方也在广药。但是凉茶不仅仅只有王老吉的配方,在广东这类炎热的地域,凉茶配方有好多,味道也有些区别。后来香港鸿道通过购买“王老吉”的商标,使用并宣传,外加自己的凉茶配方,弄出了全国

十年后的今天遇见你 纪念王老吉——写于十年后的今天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O二二年五月十八日,营销界同仁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纪念中国最杰出的民族饮料品牌王老吉仙逝一周年主题活动。气氛沉闷,我选择独在礼堂外徘徊,巧遇叶茂中先生,前来问我道,“高老师可曾为王老吉写了一点什么没有

《广告主》杂志专访:王老吉品牌纷争,输赢谁属?

  《广告主》杂志专访:王老吉品牌纷争,输赢谁属?——《广告主》杂志专访资深品牌营销专家许广崇作者:许广崇访谈记者>>>>>>  盖雄雄, 《广告主》杂志社 记者访谈嘉宾>>>>>>  许广崇,雅号许广醇,署号许高崇,别号慕鸿老子。采

声明:《东施效颦:王老吉上了可口可乐的套》为网友旧爱太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