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便利店经验 便利店五年实战经验之总结——商品采购(上)



我曾经从事了五年的便利公司商品管理和营运管理,由于该企业一直在行业内居于领头羊的地位,期间有幸接触了许多7-11、Familymart 、Lawson等跨国便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虽然也曾经试图将其本土化,期望能够较快地赶上国外的商品管理营运管理先进水平,但限于国内零售市场和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发育程度、企业信息化的程度,要实现目标还是非常困难,不过这个借鉴的过程,倒使得我对现代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领悟深刻了不少。

 

现借助博客这一交流平台与大家分享我对零售业管理的一些感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严格说来便利店的商品采购管理应该包括顾客需求分析、商品开发、采购谈判、谈判执行、滞销品淘汰等五个环环相扣的环节,但由于国内便利店的信息化远远不够,零售商也缺乏对生产商的真正的影响力,故顾客需求分析和商品开发——零售商对价值链最具有掌控力的两大法宝只有让位于品类分析与商品选择了,而且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现在零售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十分欠缺,那些采购员们往往不是先分析再采购,而是先采购谈判了,再借助品类分析这一工具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成果,颇有“事后诸葛”之风范。不过这里我还是按照自己对于商品采购的理解和实践中的感悟,从消费者定位、品类分析、商品选择、采购谈判、谈判执行、滞销品淘汰这六个环节来总结。

 

一、消费者定位——确定战略

A、机遇挑战、优势劣势分析

 

无论是新的便利公司开张前的准备,还是老的便利公司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或年度发展目标,这个问题都是需要首先面对的。

 

在现在的零售业市场上,特别是象上海这样世界罕有的高强度商业竞争地区(几乎国际上已有的先进业态上海几乎都已拥有,而且业态的更新速度是其它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匹敌的,上海的人均商业营业面积已经超过香港,据统计目前上海人均商业占有面积已经达到1.89平方米,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购物的人均占有商业面积1.2平方米),所以分析零售市场及相关的服务市场能够提供便利业态哪些机遇与挑战、企业自身相对于其它便利公司这些近身的直接竞争者和大卖场超市折扣店这些替代竞争者各有哪些优势劣势,这样才能找准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市场机会区域,确保相对高的成功率。

 

在这些分析中,企业自身的资源限制是需要重点考虑的,比如中仓和冷链,这对于企业的战略抉择影响非常大。中仓的库容和可以拆零的品项数对便利店经营跨度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库容小、品项相对不足,此时要全覆盖所有类型的便利店,就会形成四不像和千店一面的困难局面。

 

B、社区型便利与年青时尚型便利

 

目前便利店跨度比较大的就是在写字楼、商业区及附近的主要服务于白领上班族的便利店和在小区中或小区附近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的便利店,这两者的商品结构差异是很大的,而那些兼有这两种类型客户的便利店则属于混合型便利店。一般来说,服务于白领的年青时尚型便利店主要以鲜食和时尚商品为主,门店环境舒适明亮、色彩跳跃富有活力,而那些服务于社区居民的社区型便利店则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主要对大卖场和超市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所以它一定是品类相对比较齐全,简单的生活用品能够一站式购齐的。

 

C、直营与加盟的协调统一

 

表面来看,直营与加盟的选择对便利店的消费者定位影响不大,但真正从事过这一行的人都知道,影响是非常大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这首先是受国内的加盟环境的影响,这几年由于受房地产暴涨的示范效应及影响,一般手里资本比较厚实的都会去投资房地产了,剩下的资本实力都比较微弱,而且又由于房租对利润的侵蚀非常大,那些加盟者的心态其实都不够稳定,大多抱着一只脚进一只脚出的态度,还有市场的不规范发育其实也孕育了许多相对利润丰厚的产业,如洗脚房、房产中介等门面现在已经大大超过便利店的数量就是明证。

 

这样,能够进入便利加盟行列的大多是选择中低端的市场,以社区、而且是相对落后的区域为主,而直营大多是打品牌,会选择大部分中高端的门店,这种门店类型的巨大落差其实就给商品采购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很少有能够做到全面兼顾的,其中的最大瓶颈就是配送中心仓容和品项数的限制及单位配送成本的限制。

 

D、盈利模式的选择:门店盈利、通道盈利还是加盟盈利

 

便利店盈利模式的抉择,在上海基本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门店盈利阶段,2001年以前主要是靠门店盈利阶段,那时租金低、单店销售额大、由于竞争不激烈毛利率也相对较高,所以这时门店的单店利润非常理想;

 

第二阶段——通道盈利阶段,到了2002年,由于21便利和好德的闯入,上海的便利店一年间增加了将近1倍,单店销售急剧稀释,而此时各跨国公司供应商在各个零售商那里开始积极推进品类管理,促销支持的力度日益加大,进场等通道费也是节节攀升,新门店亏损严重且培养期大大拉长,老门店由于销售稀释租金上涨、利润锐减,此时总部的通道收入渐渐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三阶段,加盟盈利阶段,到了2006年,由于房屋租金的持续上涨,上海的便利店新开门店的亏损额已经是便利公司所无法承受的了,一般在市口好一些的地段,一个80平米左右的门面,租金要高达25-35万,而这样的门面在没有香烟做支撑的时候,销售额能够达到3000-5000元/天,就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了,此时营业毛利来抵扣租金刚好合适,即便把总部的通道收入按照销售额来分摊,门店仍然亏损非常严重,而且即使足够充分地估算日后门店的成长速度,在便利店的合约租期内,加上通道收入,大约仍然有80%的门店总算起来仍然是亏损的,而且其中的30—50%的门店的总亏损额会非常严重。这种局面基本上就把直营门店扩张给堵死了,而且,经过5年的通道费高速增长,各供应商已经非常理性,门店数量在谈判中的砝码越来越轻,零售商的实际销售能力成为各厂商关注的焦点,此时,零售商便不得不把眼光转向加盟店,因为加盟有天然的积极性、受劳动成本上涨的影响不大、税收上可以享受不小的优惠,还有国际上成功的便利公司都是靠发展加盟店做大做强的,所以这时就进入了加盟盈利阶段。

 

进入加盟盈利阶段以后,加盟者的声音将越来越强,总部商品部与加盟者再也不可能是简单的采购——要货——配货的关系,加盟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于采购价和采购品种的适销对路必然会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因此在这个阶段,如何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寻找门店真正需要和畅销的商品,成为便利公司商品管理转型成败的关键。

 

 

二、品类分析——寻找机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这句朴素的真理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品类分析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由于品类分析占用每个品类组的时间太多,如果每次采购前都要进行例行的分析的话,各个品类小组恐怕再增加一倍的人手也是不够的,其实这就是零售业的信息化不到位的关键所在,象这种关键岗位的日常分析,在中国移动可以通过多维数据库OLAP分析很方便地实现,可以这么说,在移动查询一下类似于品类分析这样的数据也许只需要1分钟不到,但是在零售企业从查询到自己在EXCEL中计算却有可能要花费半小时以上,有时甚至还远远不止。没有实现结构化的分析是零售业感觉品类分析很累很专业的关键!其实分析很容易、很平常,日常的分析完全可以做到象在百度和GOOGLE中查询一样方便快捷。那么品类分析关键需要分析哪些东西呢?

 

A、特长与短板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品类分析的第一环节也许就是品类的优劣势分析了,通过分析各个品类的品种数占比、销售额占比、毛利贡献占比,我们就可以找到哪些是我们的强势品类、哪些是我们的弱势品类,然后再对比市场中的强势品类与弱势品类(可以在走货架和门店调研、与供应商交流、同行间交流中捕捉到相应的信息),我们就可以找出自己下一步品类强化的重点方向。

 

当然在做这一决断时,还得结合自己的定位,如果本身就是自己定位中的弱项,是准备放弃的,此时即使别的零售商在这一品类做的很不错,也只有忍痛割爱了。品类的特长与短板分析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战略定位来进行,尽可能实现差异化竞争,如果在宏观上品类的定位就是同质化的、追随的,日后的发展就会比较危险。

 开便利店经验 便利店五年实战经验之总结——商品采购(上)

其实这一环节的分析类似于市场份额的分析,是偏宏观的。

 

B、品类的贡献

在完成了市场份额的分析以后,紧接下来要考虑的应该是品类的贡献了,如果把品类都当作每一个活的生命体的话,品类的贡献就相当于品类的生命质量了。品类的贡献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分别是销售收入的贡献和销售总毛利的贡献。

 

    销售收入的贡献:是指每一个品类的销售收入,同时还得考虑其在所从属的更高一级品类中的比重、排位。

 

    销售总毛利的贡献:是指每一个品类的销售毛利再加上该品类的通道收入之和,同时再考虑其在更高一级品类中的比重、排位。一般在零售业容易仅仅只考虑销售毛利或者单独考虑品类的通道收入,其实这都是有偏颇的,对于象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它的碳酸饮料的毛利率要低许多,但是他们在促销费这一类通道收入上却非常舍得投入,若单独考虑前者显然对可口可乐这类公司不公,而若单独考虑后者,则又对其他的销售毛利率比较高的公司不公,而我一直认为只有对供应商坦诚相见,促成他们间的公平竞争,才能有利于零售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所以还是综合计算总毛利比较合理。

 

C、品类的发展趋势

前面的分析还只是限于静态的分析,因此还需做动态分析,即分析品类的销售动态变化趋势,包括:

    季节性发展趋势:即在不同季节之间的环比和相同季节的同比,揭示品类与季节变化的相关性。这一点对于象饮料、冷饮这类季节性商品的影响非常明显,把握其季节性变化趋势,对于把握采购的时机、节奏、火候等非常重要。

 

    生命周期变化趋势:即在商品的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阶段商品的销售变化,我们既可以先根据各品类的一般情况界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周期参数,然后依此来计算各品类或单品在不同周期内的销售份额起伏,以判断品类的生命力,也可以根据品类销售额的变化来推算其所处的生命周期,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判断品类和单品的生命周期对于推动商品的及时更新、持续优化非常重要。

 

    市场格局的变化趋势:揭示同一品类内部不同品牌产品之间的市场份额的变化和销售趋势的变化,市场格局变化的分析是对季节性变化分析和生命周期分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市场格局变化能够引领我们更深入、更直观地洞察各商品品类、各品类中的单品的特质,对于这些特质的把握,以往都是凭采购员的直觉和经验来实现的,但是在进行市场格局的品类分析以后,就可以大大提高每一个采购员的直觉水平。零售业如果能够像中国移动那样,把这些品类分析都做成可以直接查询的OALP报表体系,那么,零售业的商品管理水平将可以明显上一个台阶,其实在这一点上,那些专业的数据挖掘公司可以帮零售业的忙。

 

 

三、商品选择——发现目标

 

A、走货架

进行商品选择的第一环节就是搜集商品信息,还是5年前就看到一份资料统计,在上海,可供大卖场超市便利店出售的商品单品数(SKU)在40万以上,估计现在应该是以百万计了。而一个便利店的SKU充其量只能容纳3000左右,一个便利公司,即便考虑其门店的差异性,但考虑到配送中心的容量和效率,它所能够实现的单品数(包含香烟、书报杂志、冷链配送的商品),一般不会超过6000个SKU。所以要在40万个单品中挑选到真正适合我们这家便利店经营的单品,其难度是非常大的,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说它是大海捞针绝不夸张。

 

我们那时采取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走货架”,就是到那些品类比较齐全的卖场超市、还有其它便利公司的门店一个一个货架地搜索,看看有哪些商品适合于便利店经营,同时看看他们的商品组合、商品陈列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把那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商品买来或者把厂商的联系电话地址抄下,就构成很不错的新商品的信息来源了。

 

B、逛街搜集信息

我们要求商品部的成员要学会把采购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学会以采购的眼光来看待分析鉴别自己所见到的每一件商品,多在脑子里打个转:这个商品适合哪些客户?价格与成本?与同品类的商品相比,它的优势与劣势各有哪些?它适合在便利店销售吗?适合在我们的哪些类型的便利店销售?这样日积月累,我们的采购人员就培养出了自己良好的嗅觉,在最初的走货架时他们也许会很缓慢地浏览、从一个货架到另一个货架缓慢地移动,而到后来只需扫一眼,就能够一眼捕捉到所需要的商品了。

 

C、供应商申报

如果说前两种采购的方式还有点“行商”的味道的话,由供应商来申报这种方式就有些“坐商”的色彩了,这种方式的操作是最简单的,对采购员的考验也就是看采购员的刀磨得快不快,能不能忽悠住供应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虽然这种方式在零售商居明显优势时确实能够帮助零售商获取较高的超额利润,但同时带来的弊端是单赢的价值取向使得零售商往往会错过许多有潜力的新商品的引进销售机会,门店商品会给人面孔陈旧的感觉,而且日后滞销品的处理会非常困难。一旦零售商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后,坚持这种做法的零售商会迅速丧失优势。

 

D、各种广告信息

及时捕捉各类广告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在广播、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电梯广告、报纸杂志、DM等媒体的广告,从这些媒体的广告中可以嗅出供应商的市场策略的动向,便于抓住合适的机会向供应商抛出橄榄枝,寻求合作机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20134.html

更多阅读

淘宝开店经验心得分享 淘宝开店体会

淘宝开店经验心得分享——简介不论是兼职还是全职,现在在网上开个小店基本上成了个潮流,我身边就有许多朋友都开了个店来赚些零花钱,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没有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导致客户很少,收益很低,在这里,卢云逸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淘宝开店经验总结 做淘宝的经验

淘宝开店经验总结——简介1.首先,店铺初期,千万不要去硬广以及去签订KA,一上来就玩这个的,没几个有好下场的。2.单品制胜,也就是所谓的“爆款”策略虽然很多人说现在玩这个已经过时,但是店铺初期成长依然有效,“爆款”会为你带来大量的流量

声明:《开便利店经验 便利店五年实战经验之总结——商品采购(上)》为网友氧气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