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烹饪区 厨房烹饪——关于味觉审美



一 美食的诱惑

     美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身心的向往。

     在一切有人类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千差万别,社会物质文明的程度可以参差不同,但是人们对美食的欲望总是共同的,人们对美食的兴趣总是相似的,人们品味美食得到的愉悦总是一致的。

     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从本质上看,是生命的需要,是趋利避害、保存和繁衍生命的需要。 

     这样看来,人们追求味觉的愉悦,是一种十分健康和正常的要求。

     对于饮食与快适、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古代早就有“君子以饮食宴乐”、“君子有酒,嘉宾设燕以乐”的记载。大自然的美景,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欣赏各种艺术,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一次美食的品尝活动,又何尝不能得到难以忘怀的身心愉悦呢!

  美食对人的诱惑,是以主体的需要为前提的。这种需要,一方面是自然人的下意识的生理本能。美国哲学家杜威说:“各种需要,例如对新鲜空气或食物的需要,表明我们有所缺少,表明我们需要补充这种缺少,也就是通过建立至少暂时的平衡,以恢复协调。……然而这些常见的生物意义却不止于此,它们触及了经验中的美的根本问题。”

     经验主义者的杜威在这里揭示了需要和审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讲得更明确些,审美是以功利为前提的。如果我们从另一方面,从社会人的角度来看,由需要产生审美意识这一点就更加无庸置疑了。

     美食有时候显得非常宽容。不论是稀有的珍禽异兽,还是普通的五谷菜蔬;不论是制作精致的宫廷佳肴,还是寻常的民间食品,都可以成为味觉审美的对象。

     美食有时候又表现得十分苛刻,即使集色香味形于一体的菜肴,也不一定能够成为审美对象。

  这是因为,美食的存在,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参与,它取决于主体的味觉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受到审美趣味的制约。

     人的味觉审美能力,首先是由相应的对象的存在产生的。从漫长的历史发展来看,味觉审美能力是主体对食物的适应和选择,是一种机体化了的历史积淀,最后就以一种本能或潜意识的形态出现。

       其次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人的五官是一种信息编码器,某种感受能力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信息编码器的精确化过程。因此人们日常的饮食活动,包括童年的饮食实践,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味觉审美能力的强弱和差异。

       第三,味觉审美能力还来自审美感情。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趣”和“味”是相连的。“趣”的奥秘在于会心,也就是说,审美感情直接影响审美能力。

      总之,美食对人的诱惑,人的味觉审美能力,都不是抽象的超验的产物,也不是动物的本能,它是一种与人类的感受能力、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密切交织在一起的能力。

    二 审美的源渊

        从人类美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人类今天的审美实践来看,人的味觉审美活动应当先于其它审美,说味觉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渊是并不夸张的。 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等创造活动,归根结蒂,无非都是为了人类生活得更美好,都是为了不断地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而饮食则是衡量生存质量的重要要素。在任何时候,人类的饮食活动都应该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从上述的前提出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社会的饮食活动。原始人首先面临的是饥饿,首先要解决的是食物。饮食的满足应该是原始人最美好的感觉和享受。在这个基础上原始人才有可能产生其它方面的美意识。

         人类的进化过程,与饮食的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不难想像,在人的各种器官和感觉的进化中,味觉的进化必然是首位的,否则,人类就无法通过食物来源的改观,促使自身的进化。恩格斯曾把人类从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化到文明时代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食物来源的扩大和动物蛋白摄入量的增加。因此我们不妨可以推断,食物的变化必然促使人的味觉感官的进一步发展,使味觉得以较早产生愉快的感觉和审美的意识。

        由此可见,在饮食活动中追寻快乐的满足,对一切人来说,它的意义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深远的。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这里的“食”,不管是不是美食,至少它同人类的密切关系,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愉快,是其它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没有饮食活动,便没有人类的文化,便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

     正是从饮食的这一至高无上的特点出发,从味觉的愉悦感出发,我们的祖先惊喜地发现了一种可以概括为“美”的感受,创造了“美”的概念,并且以这一概念来涵盖性质相似的所有非味觉感受。

     根据《说文》,“美”字“从羊从大”,本义为“甘”。“美”字的结构是“羊”和“大”的组合。显然,它表达了中国古代人对“羊大”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受并不来自羊的体形的肥硕,毛皮的柔软,或者羊的姿态的美观,而仅仅限于对羊的味觉上的感受。这从“美”的本义是“甘”可得到证明。而“甘”又是什么呢,“甘”者,“从口含一”也;也就是说,口含食物,或用口去尝食物,可以产生“甘”。饶有趣味(又是一个味字)的是,与“甘”有关、由“甘”组成的几乎所有的词汇,都属于味觉的专利。如甜、甘露、甘蔗、甘美等。由这种味觉的感受引伸开去,中国文字中的“甘”又同时有“悦”、“乐”、“快”的意思。因此,我们把“美”的最初的本义,理解为味觉的快感,不能算牵强附会。

     无独有偶的是,不仅中国古代的美意识来源于味觉活动,而且在西方也存在同样的现象。英语中的美(dainty),同时有“美”和“美味”的意思。法语中的“美味”,同样有“愉快”的含义。此外,英语和德语中的“美味”一词,都是从拉丁语“喜悦”和“迷人”而来的。

  这样看来,“美”字所包含的最初的美意识,即味觉审美意识,无疑成了人类其它审美的先河。对味觉审美的崇拜,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源泉。

     随着人类审美对象和领域的不断扩大,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美的世界,愈来愈绚丽多采。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不论对自然美还是生活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人们仍长期延用味觉审美的用语来进行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人们常常以“味道”、“滋味”、“回味”、“韵味”等词汇来评价几乎所有的非味觉审美,即使对极富哲理色彩的美,逻辑的美,也不例外。这样,所有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感受,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词─-“味”;最终都可以在味觉审美──审美的母体那里找到同一的本源和归宿。

     这种“滋味”说的美学观,在东西方都是存在的。这种积淀在人类语言和文字中的“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的审美活动对远古审美之母的眷恋,还是出于对味觉审美体验的情不自禁的流露呢!

     当审美对象跃动的生命节律,与我们内部的生命脉搏相谐调时,当美的结构要素与我们在味觉审美中建立的美感结构相一致时,当生命的甜酸苦辣与味觉感受中的甜酸苦辣产生某种隐蔽的对应时,“滋味”、“品味”、“回味”诸说的出现,也许是十分自然的。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审美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美感的产生,总是与人类的生命活力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美的感受,我们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力量;而生命的充实和活力,又让我们感到一种深切的愉快和动人的美。怯懦的眼睛不可能发现美,衰退的舌蕾无法品尝美,一个缺乏生命活力和欲望的人,缺少“生气灌注”的人,是很难进入到审美境界中去的。而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就是对味觉审美的兴趣和需求。

    三 中国古代的味觉审美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烹饪大国。几千年来,在烹饪和饮食中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揉进了各种艺术的要素,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观。

     与西方相比较,中国的饮食活动具有更多的审美性质,这同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人生的审美境界是分不开的。《庄子.至乐》中说:“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从官能的美感中去寻求生命的充实感,去领悟人生的意义,当然不会放过味觉审美这个重要的审美领域。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吃”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光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且更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同时把饮食活动的内涵进行了各种引伸,例如,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各种大事,都离不开宴请;人际交往、感情联络,也常把吃作为重要的方式;甚至把管理国家大事,也类比为“调和鼎鼐”。

     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活动和味觉审美的看重,与西方文化侧重于两性关系,较多注重两性关系中的审美,可以说相映成趣,殊途同归。它们从人类本能的不同两极,表达了相同的心理:尽力把人类的生理欲望,升华到审美的高度。

     浩如烟海的古籍表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并贯穿于整个烹饪和饮食的发展历史。在此,我们不妨作一个挂一漏万的简单回顾。

《诗经》的《小雅.鱼丽》,曾对当时贵族的宴饮,作了极为形象的描绘:

…… ……

    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

    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

    维其时矣。

     请看,宴会上的食品多么丰富,肴馔的味道多么佳美,各种品种搭配得又是多么合适,而且都是时令佳品。这何止是就餐,而且是美的享受啊!

《小雅.南有嘉鱼》则更为具体地描写了盛筵的情景:

    南有嘉鱼,

    蒸然罩罩。

    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以乐。

     一部《诗经》,有关美食品味方面的描写,居然不下百处。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味觉审美看作生活乐趣的重要部分了。

     在《论语》中,孔子也没有忽视味觉审美的地位。除了人所共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外,他还提出不少关于美食的要求。如:“色恶,不食。嗅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等。这些论述虽然比较粗略,但却差不多概括了现代烹饪的基本要求。

     孔子之后的孟子,在饮食方面同样有不少精辟的审美意识的见解。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

     孟子这段话对味觉审美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作了很好的说明。孟子还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道理十分简单,鱼是常见的烹饪原料,而熊掌毕竟是不可多得的珍馔异品,取稀有的佳味而舍常味,这不是颇有一点审美的选择么!

     主张清静无为的老子,同样也没有贬低饮食。“甘其食”是他的饮食观。他还说,“乐与饵,过客上。”音乐与美食,使过路的客人为之止步。把音乐与美食相提并论,可见美食的地位了。老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五味令人口爽。”过多的饮食美味,反而会使人不知味,失去味觉美感。至于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格言,把烹饪从美学提高到哲学的高度了。

     在先秦时代的饮食记载中,最早的一份食单见于《楚辞》《招魂》一节。这份详尽的古代食单,不仅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佳肴美馔,而且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动人心魄的饮食美感。遗憾的是这段华美的古文字无法用电脑打出,只得将译文叙述如下:

     “宗族相聚举行祭祀,有许多种类的食物。精细的米麦,参杂着黄梁。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肥牛的蹄筋,炖得又烂又香。酸味苦味相互调和,呈上吴国的羹汤。清炖甲鱼,火炮羔羊,调味料还有糖汁。醋熟烹天鹅肉,野鸡做肉粥,煎炸鸿与鸽。还有红烧龟肉和卤鸡,滋味浓烈不伤口。各色点心甜又脆,蜜糕糖饼味道香。美酒如蜜,斟满了酒杯。撇开酒糟取出春酒,酒味醇厚又清又凉。豪华的酒具已经摆开,如玉的美酒待你品尝。回来吧,返回你的故乡,人们尊敬你对你无妨。

     许多精细的谷物,用菰米来做饭。食物放满了桌子,香味扑鼻诱人。肥嫩的黄莺鹁鸠天鹅肉,伴和着鲜美的豺肉汤。魂啊,回来吧! 美馔佳肴任你品尝。鲜美的大龟、肥嫩的鸡,再加上楚国的乳浆。剁碎的猪肉,苦味的狗肉,掺上切细的苴菝。吴国做的酸菜,浓淡正恰当。魂啊,回来吧! 任你选择哪样。烤乌鸦,蒸野鸭,氽的鹌鹑肉放在桌上。油煎鱼,雀肉羹,如此佳肴爽人口。魂啊,回来吧! 味美的请你先尝。四缸醇酒已经成熟,其味纯正不刺喉咙。酒味清香最宜冷饮,奴仆难以上口。吴国的白谷酒,掺入楚国的清酒。魂啊,回来吧! 酒味醇和不要害怕。”

     上述文字记述的虽然是招魂的祭祀排场,但古时讲究饮食审美的趣味从中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虽然未曾有过专门探讨味觉审美的典籍,但在大量的饮食诗文中,都涉及到对味觉审美的看法。

     如清代《养小录》中提出,“本然者淡也,淡则真。”美味在于食物的本味,只有本味才是真味。这种崇尚自然的味觉审美观,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其渐近自然也。”李渔还认为,“蔬食”为“至鲜至美之物。”这些都反映了较高的味觉审美水平。关于饮食的诗词,古代留下的更不计其数。最为出色的大概要推苏东坡和陆游等了。这里略举几例,从中可以窥到诗人味觉感受所达到的审美意境。

    “江头千顷雪色芦,

    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确春糍光似玉,

 厨房烹饪区 厨房烹饪——关于味觉审美
    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

    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

    蓬头曳履君家去。”

    ──苏东坡:《豆粥诗》

    “纤手搓来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

    压匾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寒具诗》

    “慢著火,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苏东坡:《竹坡诗话》

    “惟荠天所赐,

    青青被陵冈。

    珍美屏盐酪,

    耿介凌雪霜。”

    ──陆游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红楼梦》,描写美食佳肴的篇章几乎使人眼花缭乱。最出名的大概要推王熙凤给刘姥姥介绍“茄鲞”的做法了。书中写道:

     “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干果子,都切成干丁儿,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红楼梦》中的美食描写,反映了曹雪芹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味觉审美的深刻体验。饮食活动的审美品格,在书中大量的宴筵场面中达到了极致。

     中国古代味觉审美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美食活动融工艺、雕刻、书法、绘画、园林、盆景、音乐、歌舞等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升华为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

    四 永恒的审美形式

     作为文化现象的审美,还是一种生命现象。

     与生命的不可抗拒一样,审美也是不可抗拒的。与生命的不息躁动一样,审美永远跃动着、充溢着不息的活力。审美力,这是人类生命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表达。

     在多彩的审美世界中,那些与生命的本源结合得最为密切、最能体现生命感性意义的审美形式,总是占有显著的地位。尼采说:“美在什么地方,在我必须以全意志去意欲的地方。”而人类最根本的意欲又是什么呢? 无非就是食欲和性欲了。 因此,味觉审美这一被人看作带有更多感性和功利性的审美活动,理应有着更重要的位置。

     提出审美的生命力性质,并不是否认审美的精神层次、心灵层次。而只是说,审美并不局限于艺术沙龙,与生命最接近的味觉审美,恰恰是人人都能感受的最普遍的审美形式,而且也是一种永恒的审美形式。

    1、人类生命意识中的审美化倾向,最大量地体现在味觉审美之中。

     从根本上看,审美是人的生命欲望的合理满足,人生通过审美而获得意义。味觉审美的要求,则是最直接、最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欲望。味觉审美几乎平等地钟情于每一个生命个体: 人们一方面满足了生理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得到基本的愉悦。对于缺少其它审美活动的人来说,这种基本的愉悦是尤为珍贵的。

    2、作为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味觉审美具有超越于其它审美的普遍性。

     人类审美机制的形成,既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是一种先验的能力。把对象和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是人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个体经验的产物,又是历史的沉淀。

     那么,经验又是从何而来呢? 尼采说:“一切经历物是长久延续着的。”经验来自人的经历。人们的生活经历各各不同,人们的审美经历同样各呈异态,由此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然而人们只有一种经历是共同的、相似的,这就是饮食的经历。也许人们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由于经历不同形成不同的趣味,但人们在味觉审美的经验方面,在追求味觉审美的欲望方面,总是容易找到共同的语言。因此,唯有味觉审美,对人们才能最终摆脱主体不同经历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3、味觉审美采取的形式,与其它审美相比,是最为大众化的。

     审美总是有条件的。一个缺少音乐修养的人,很难接受交响乐的美感;一个不懂书法艺术的人,对再好的书法作品也不会产生兴趣;文盲不可能读小说;舞盲当然也不会欣赏舞蹈,等等。即使对极为普通的自然美,有些人也往往视而不见。因此,一个人进入审美状态的条件,有时候是十分苛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可是当我们把眼光移到味觉审美的领域,情况就起了变化。在这里,审美的种种条件几乎不再存在,审美的个体差异虽然没有消除,但差距缩小了。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以至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以及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爱好等等都不同的人,在味觉审美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很容易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感受。嗜痂成癖的人,毕竟属于病态的例外。

     味觉审美的普遍性,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某些鸿沟。美食,成了全人类不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味觉审美的大众化形式,使它成为人类最为普遍的审美活动。

    4、味觉审美具有永恒性。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各种审美形式都处于不断的萌生、形成、发展和演变之中,都有它的兴盛和衰落。然而在世界上也有万古不变的审美对象,这就是美食。美食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美食本身总是长存不衰的,具有永久的魅力。

     是生命的永恒性,决定了味觉审美的永恒性;是生命的普遍性,决定了味觉审美的普遍性。只要生命之树长青,味觉审美就永远不会衰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33750.html

更多阅读

李小宁:何谓独立厨房?

豪尔斯地产厨房,指可在内准备食物并进行烹饪活动的居室,而独立厨房,指所有烹饪活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完成的居室。厨房优化的关键是流线。流线是人们在户内活动的路线,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各种功能的有效转换。厨房的设计影响到流线的

厨房用品清单大全 为您详解厨房用具五大分类 厨房用具大全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对家居生活也越来越讲究品质,厨房生活是其中之一,在厨房烹饪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用具,比如切菜板、置物架、杯子、调理器等,这些厨房用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烹饪,对于家庭主妇来说是必备用品,那么厨房用具

商用厨房室内通风空调设计一 厨房通风管道

  商用厨房室内通风空调设计(一)2014-04-18hadeler广州水纹商用厨房设计商用厨房室内通风空调设计(一)1商用厨房的功能特点及通风系统要求1.1厨房功能特点概述餐饮业餐馆、饮食店和食堂的厨房根据性质大致分为以下若干类:中餐厨房、

声明:《厨房烹饪区 厨房烹饪——关于味觉审美》为网友人亦已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