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流 一开县普通农民从“盲流”打拼成创业者



外出打工潮

    涂德军

 

  见证人:涂德军,开县义和镇农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外出打工,开县十大杰出外出创业人员。

 盲流 一开县普通农民从“盲流”打拼成创业者
  第一次

  南下打工潮

  开 县

  本报记者 李成明 张中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涂德军怀揣32元车费随开县第一次外出打工潮跻身南国,开始艰苦创业的历程,继而身价上亿。到如今他投资近亿元返乡创业,创办了西南首家覆铜板生产厂,为开县提供了800人的工作岗位。

  "然而当时,我们出去都很盲目,漫无目的,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重庆德凯覆铜板有限公司、东莞市展业线路板厂董事长涂德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他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随着开县第一次打工潮外出打工时,"那时有人就叫我们盲流啊!"

  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初中毕业刚满15岁的开县义和镇的涂德军,带着身上仅有的32元钱走出大山,找到一个南下广东打工的远房亲戚,用手工简单绘制的一张东莞地图,挤上了开县车站。由于当时春节刚过,不大的开县客车站早已人满为患,春节期间几乎天天都是扛着行李的黑压压的人群。极目远望,他看到的是和他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到广东等地的车票一票难求,涂德军只得背着尼龙口袋,钻进了开县到广东的长途客车,颠簸一周后,随着人流去了广东东莞市的虎门镇。到了那里,他才看到,到处都是外出碰运气的打工仔。

  "当年我当过工人、驾驶员、业务员,在冲床、铣床边下了8年苦力。"涂德军回忆说,那个8年是他卧薪尝胆的8年,他每天最怕的是查暂住证。"当时的打工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是下苦力的。"到1996年,涂德军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自己的积攒了5万多元现金,尔后又东挪西借30万元,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老板梦。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涂德军后来进军生产电子线路板。一番打拼下来,他的电子元件已成功嵌入了"好记星、诺亚舟、惠普"等诸多电子产品,从此靠智慧走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从“盲流”到创业者

  背景新闻:

  

  以1987年3月的"深圳特区首届劳务交流大会"的正式开幕为标志,浩浩荡荡的南下打工潮拉开了序幕。无数内地青年带着创业的梦想和青春的激情,告别家乡的土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当时号称"百万川军出川"。从那以后,三峡库区的农民背着行囊走向全国,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的重要收入,许多农民从打工到创业,成为百万、千万富翁。2008年,仅开县就实现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48.5万人,劳务收入突破30亿元;在外创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1308.html

更多阅读

闲话水浒之石秀故事-从底层打拼出来的黑道哥 水浒传石秀

闲话水浒之石秀故事 -从底层打拼出来的黑道哥(一)初遇杨雄   石秀家原是金陵建康府(现在南京市)的一个屠户,后来随叔叔到北地倒卖马匹,不巧叔父中途病死而生意亏本,于是石秀就流落到蓟州(今河北蓟县),靠打些零工卖柴为生。

郭海晨:从草莽打拼到成熟运营

郭海晨 前几日和一个同行业的公司高层聊天,提及他们公司初创期间,始终高举狼性文化的大旗,以草原野性、适者生存的心态在市场上博得一席之位,公司中开疆拓土的“霸汉”比比皆是。 但现在公司已然成气候,又被新的外资方收购,投资方要求引

农民创业致富好项目 一个普通农民的创业故事

   翻开李会山的经历,可以说是厚厚的一本书,记录着他并不波澜壮阔但也丰富多彩的人生。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却依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创业路上走了30年;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凭借着刻苦钻研,他发明的水泥瓦成型机获得了国家专利。   

普通农民现实表现材料 一个普通农民的专利创业路!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却依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在创业路上走了30年;他只有初中文化,但凭借着刻苦钻研,他发明的水泥瓦成型机获得了国家专利。   他就是许昌县小召乡北寨村村民李会山。   是什么让他坚持创业30余年?是什么促使他去发

张果喜的创业故事:从普通农民到亿万富翁

199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用张果喜的名字命名。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张果喜演绎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到时代弄潮儿的人生传奇。    1973年,江西省余江县邓埠镇农具修造社行将倒闭时,年仅19岁的农村学徒工张果喜大喊一声:“

声明:《盲流 一开县普通农民从“盲流”打拼成创业者》为网友暮色伊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