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车展专访:为了理想走到底



引言:尽管有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李书福和吉利去慢慢解决,但是李书福很有信心,如其所言:“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是我的理想,我们一定要走到底!”

  文 来源《汽车人》杂志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记者 安丽敏

  “中国车越来越好了。” 两个身高超过1米9的老外站在等候安检入场队伍中格外显眼,他们在低声交谈自己对于北京车展的心得。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

  4月20日,北京车展在连绵阴雨中拉开帷幕,尽管路途遥远,尽管交通堵塞,尽管从停车的地方走到展馆,鞋底会沾满泥巴……这一切都无法阻挡人们来看车展的心情。相对于国人热衷于顶级豪华进口车、抑或是站在车旁边越穿越少的漂亮车模,很多老外对中国自主品牌非常关注。

  一年前的上海车展,几位来自中东地区的经销商在某自主品牌的展台,拉开一款车的车门再关上,然后摇摇头,显然那伴着杂音的关门声让他们并不满意。时隔一年,中国车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次北京车展上,吉利一口气拿出了23款新车参展,希望能够展示经过一年韬光养晦之后的阶段性成果。走到吉利的展台,你一定会眼花缭乱。1500平方米的展位面积尽管已经可以和众多国际品牌匹敌,但是23款新车的数目使得这个面积并不那么宽裕。

  这次北京车展,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和吉利汽车副总裁赵福全的采访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家外国媒体记者抱怨说:“我们最后只有15分钟的采访时间。”

  吉利想说的、想表达的很多,外界希望了解的也同样很多。李书福在接受《汽车人》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北京车展展示一个全新的吉利,同时北京车展也将成为吉利新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为了一个梦

  在2007年远景上市时,李书福宣布吉利进入调整期,受累小排量车的不景气,吉利2007年的销量没有完成预期的目标。就在这一年,中国市场整体增长超过20%,跨国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市场,包括在本土市场乏力的通用和福特,中国市场简直成为了救命稻草。

  就在这个看起来到处是机会的中国市场,吉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也许是当初凭借成本优势杀入汽车市场的李书福所没有想到的。当初正是吉利的低价入市,带动了中国汽车市场第一次真正的降价潮,从此中国步入了汽车普及的时代。

  “中国轿车2003年突破200万辆的产销量,人们都很高兴,我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我相信,不快乐的人不止我一个。因为这‘200万’有多少是中国自己品牌的轿车?”李书福2004年2月份在《“挪威的森林”不属于中国》中这样写道。

  尽管李书福当时因为自主品牌整体的现状感到忧心,但是吉利抓住了进入汽车市场的绝佳机会。在2003年,进入井喷的汽车业给吉利带来的是超过8万辆的销量,同时给吉利带来了能够生存发展下去的空间。

  回顾起吉利11年来的发展历程,李书福感慨地说:“天天充满了挑战,如履薄冰。尤其是吉利这样的企业,我们的困难很多,人家都很强大,我们还在成长过程中,压力很大。”

 李书福表示,当初进入汽车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聘请一位国内知名的专家,月薪仅需2000元,这在今天是不可想像的。吉利就这样利用中国特有的成本优势,以低价震动了整个车市的价格体系。

  同样是在《“挪威的森林”不属于中国》中,李书福谈到了做汽车的一个初衷:“发达国家是一年工资能买一辆轿车,美国、日本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年收入能买两辆。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3年都买不起一辆轿车,所以吉利汽车就是要为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吉利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人一年收入买得起两辆中国自己品牌的轿车!”现在李书福形容这样的一个初衷是“为了一个美丽的追求”。

  想到之前吉利在市场的一番作为和产生的巨大影响,李书福的嘴角或许会泛起一丝笑意,那是吉利成功,是他个人的成功。

  不过或许他当初并没有想到,在急剧扩张式发展之后,会带来瓶颈问题。吉利的成功是凭借低价,最后伤害吉利、阻碍吉利发展的也恰恰是低价。低质低价品牌形象的形成,使得今后吉利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来扭转。同时这也意味着,吉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首先是销量,2008年吉利并没有制定很高的销售计划。当初为老百姓造车的口号也换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汽车再不是装在轮子上的沙发,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更希望拥有一辆能够彰显自我的汽车,显然这并不是以前的吉利能够提供的。现在李书福提得更多的是远景、金刚、自由舰,他希望吉利能够顺利地度过这次换代提升。

  其次吉利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以及品牌塑造工作。汽车这样一个工业集大成者永远是靠技术说话,每个厂商都最重视研发部门,一项技术的领先可能就决定了今后一个企业在全世界的领先。品牌形象 这个有点虚的概念,无形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行为。比如沃尔沃给人的感觉是安全,宝马给人的感觉是很好的操控性,吉利呢?

  另外吉利还需要进行质量提升、加强管理、提高服务,培养人才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这几乎等于给吉利彻底换血。

  “李董事长每天睡觉的时间很少。”吉利一位工作人员悄悄地告诉本刊记者。面对着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李书福必然是心力交瘁的,作为一个商人,李书福表示在汽车方面他个人“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当记者询问他可曾后悔过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没有!我这一辈子就要干汽车。”

  仅仅成立11年的吉利仍然是成功的,现在的吉利就像是一个孩子,“他可能背着破书包,边哭边闹边学习”。但是这个“世界汽车的婴儿”需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吉利需要快速地成熟起来,成长期过于漫长也会失去机会。

  李书福需要的是一个突破点。在2008年,吉利的机会来了。

  BMBS的突破

 李书福车展专访:为了理想走到底
  如果你开车在高速路上行驶,车子爆胎了怎么办?

  老司机会告诉你,一定不要踩刹车,要紧紧握住方向盘慢慢减速。可是在那一瞬间,你能把生命交付于自己的运气么?根据数据统计:高速行驶爆胎导致的死亡人数占高速公路意外事故死亡人数的49.81%,占受伤人数的63.94%,占直接财产损失的43.3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8616.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赶考:文化整合

一次论坛上,有一个人站起来提问:“我在欧洲住了很长的时间,瑞典这个国家的福利特别好,我们中国人则特别勤劳。在浙江要加班,老公和夫人说一下要加班夫人特别支持,而在瑞典就不一样了。我想让书福跟我们分享一下。如果买了沃尔沃,礼拜六要

李书福:做大做强没有捷径可走

与吉利大张旗鼓参展,李书福反倒显得低调了。上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抛出的“收购沃尔沃感觉怎么样”,李书福开头几句话是这样的:“很多事情不好说……我们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   随后专访,李书福的口风依然没变。技术问题,他

卧薪尝胆的主人公 李书福“沃”薪尝胆

对于李书福的成功,有一种分析认为吉利是“野生动物”。   正因为是野生,所以才知道如何生存;正因为生存困难,才培养了他倔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最好注脚就是李书福所说的:“天天在奋斗,天天在受气”。   3月5日,李书福

李书福首次回应:我为什么要收购沃尔沃

 平民迎娶公主有一千个理由供人猜测,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如此。吉利和福特于23日就收购沃尔沃商业条款达成一致,这起备受猜测的收购案终于“八字有了一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李书福第一次回应了最近一年来外界对于这笔“蛇吞

李书福:用心记住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使命

 12月23日,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颁奖典礼。以下为2009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主题演讲:   主持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在竞争的过程中也需要比较和融合。这一点李总很有发言

声明:《李书福车展专访:为了理想走到底》为网友胡闹般的深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