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输在何处福在何处(2)



 2006年12月25日,星期一,北京,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

  记者致电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处,接电话的是一个女士,在听完了记者要求查询1998年管理工程专业毕业的一名叫李书福的学生档案时,该女士断然拒绝了记者的要求:“我们没有这个专业!”第二天,记者又致电成教档案中心,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以近期工作忙为由,婉拒了记者的调查。

  李书福,原名李胥福,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李家村人。1982年高考落第后即入社会,从事过照相、冰箱、房地产、装饰材料、摩托车等行业,现为吉利汽车董事长。

  关于吉利的成功,业内有很多说法。但最重要的有二点:一是归功于李书福本人的努力;二是环境使然,时势造英雄。关于后一种,业内人士许岱巍认为:“吉利是汽车产业初期,利用低成本的优势,为发展赢得了先机。现在,这种机会已经没有了。”

  在眼花缭乱的国外汽车品牌前,吉利除低价格、低配置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在新一轮降价风潮到来之际,面对外资强势品牌的围剿,面对整个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面对发改委的汽车“新政”,李书福还能如以往那般,笑得开心,笑得坦然吗?

  吉利是一部汽车组装史

  在刚刚落幕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曾经代表中国参加法兰克福、底特律等国际顶级车展的李书福,却在自家门口的展览中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选择——退场。

  但是,这一次李书福“耍大牌”是一个失足的失策,不仅让吉利汽车错过了一场与世界品牌同台争辉的大好时机,更让一些同行们看到了李书福的“任性”与“不理智”。据事后调查,本次车展几乎囊括了世界所有品牌汽车的全部新车,有几款新车还是第一次在全世界亮相,展会期间吸引了近60万车迷观展,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派出了最强大的阵营。但是,这次堪称完美的“汽车盛会”,却与“骄傲”的李书福失之交臂。

  李书福常说:“我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农民。不怕穷,不怕苦,就想致富!”正是急于发财的梦想,成了李书福最初的人生动力与目标。

  李书福与汽车结下的不解之缘,缘于他的第一个职业——照相。据李书福说:“照相机是我自己动手组装的”。这种组装的天赋,日后被李书福广泛地应用在电冰箱、摩托车,甚至汽车上。

 李书福:输在何处福在何处(2)

  事实上,吉利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汽车组装史。

  尽管李书福很少专注某个领域,却有一个长处,就是善于“从另外一条途径”去寻找财富。在照相馆里折腾了半年,李书福发现从洗相的废弃液中提取纯银比照相赚钱来得快,于是就关闭了照相馆,但不久发现,从废液中提取银子不过又是一场并不成功的发财梦——因为成本太高被放弃。

  1984年,对于李书福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他终于有了自己正式的头衔——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一个“骄傲”的农民正式出场了。

  发改委三拳,拳拳打在腰眼

  对于以汽车起家的李书福来说,2007年将是一个令他揪心的年份。

  新年伊始,发改委正式公布《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简称《通知》),这个业内争议了一年之久的《通知》终于正式亮相。控制新建整车项目;提高投资准入条件;在信贷方面进行严格监管等一系列控制产能过剩的调控措施的出台,对于刚刚摆脱群“狼”尾追的吉利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其实,早在2005年中国汽车产能过剩就已经引起高层忧虑。截至2005年7月1日,中国汽车行业已形成整车生产能力约800万辆,在建产能约220万辆,即整车总产能已突破1000万辆。而按照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十一五”投资计划,2010年规划产能将大大超过预期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2005年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1.5%,其中轿车行业72.5%。进入2006年以后,汽车产能过剩更是明显,仅吉利汽车的产能就达到了40万辆,而完成销售只有20万辆,过剩一半。

  面对现实,国家发改委惟有重拳出击,这几记重拳,正好打在李书福的腰眼上。

  但是李书福在吉利的“十一五”规划中,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宏传蓝图:到2010年,将实现产销100万辆目标;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如果这一措施得到实施,将与有关方面的限产要求背道而驰。尽管李书福一再声称“吉利汽车三分之二用于出口”,但以目前吉利汽车的整体实力来看,“三分之二用于出口”的提法并不现实。

  无论怎样,刚刚开始的2007年,对于李书福来说,恐怕不如想象中的顺利。

  五块“圈地”,四块落空

  从2004年起,吉利就开始在国内秘密“圈地”。

  这样做,李书福的理由很多:“宁波基地场地狭小,厂区道路已成了停车场;临海基地,现有的厂区已使用殆尽,无法再建新的生产线;上海华普基地,更是寸土寸金,已捉襟见肘。”真实的原因是李在国外圈地遇阻之后,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建厂计划一再被延误之后,李书福才将目光正式转向了国内。

  2005年10月,吉利和兰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准备注册资本4亿元,共同设立合营公司以生产吉利轿车,当时预计2006年底投产,年产能5万辆,通过分期建设,最终将形成年产10万辆的规模,但是,这一计划显然搁浅,现在已经是2007年,“兰州吉利”尚无着落; 2006年4月14日,李书福与浙江慈溪市政府签约,准备斥资人民币188亿元,在位于杭州湾畔的慈溪经济开发区建造最终生产规模100万辆的汽车工业城,但据说该项目最终受阻于决策部门,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李书福还在山东济南、黑龙江哈尔滨、四川成都等地都进行过考察,展开了以汽车为媒介的“圈地”公关。

  业内人士认为,李书福此为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借汽车项目进行“圈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以取得先声夺人之势;二是利用当地政府的“良好关系”,化解产销风险,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消息人士称:“在与兰州市政府所签合约中,就有‘吉利汽车可以优先进入兰州出租车运营’等优惠条款。”

  看来,这才是李书福真正目的所在,利用与政府的“良好关系”,渡过产业扩张的危险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9245.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1986年,李书福以制造冰箱及冰箱零配件开始创业历程,1993年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业。20多年来,吉利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取得

李书福:从艰难圆梦到买下沃尔沃

     李书福,谈起中国汽车,这怕是怎样都无法绕开的名字:他在没人认为民营企业能造汽车的时候,第一个造出了广受中国市场欢迎的低价汽车;他在没人认为民营企业能获得国家允许进入小轿车生产领域时,第一个获得了生产许可……  但最让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样本:李书福之谋

  在订好机票,准备赴瑞典就收购沃尔沃进行最后的签约仪式之际,李书福的神情越来越凝重,这种凝重带来的是吉利集团管理层的严肃。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签字。“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奇怪。”吉利集团董事安聪慧告诉本刊记者,“大家当时竟然没

李书福赶考:文化整合

一次论坛上,有一个人站起来提问:“我在欧洲住了很长的时间,瑞典这个国家的福利特别好,我们中国人则特别勤劳。在浙江要加班,老公和夫人说一下要加班夫人特别支持,而在瑞典就不一样了。我想让书福跟我们分享一下。如果买了沃尔沃,礼拜六要

声明:《李书福:输在何处福在何处(2)》为网友男神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