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大局谋出路 严介和为民企谋出路称企业做得越大死得越快



 “现在民企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意识,而不再是单纯地停留在搞经营、搞管理的层面了。”昨日下午,财富黑马、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头顶着“2005胡润中国富豪榜第二名”的光环,在复旦大学与400多位企业老总们展开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并慷慨激昂地为民企们谋出路。

  在这场题为《东方管理思想塑造企业文化》的演讲开始之前,《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现场不少企业老总级人物都是冲着严介和,尤其是严介和的企业之“道”而来的。一位来自浙江的民企老总表示:“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一把手通常都会遇到很多痛苦,比如管理、人才流失、发展门槛等,我就希望能从严介和这里学到些化解的方法。”

  从1987年起,严介和前后做了20年企业老总,其中10年国企掌门人,10年私企掌门人。因此,当这位年仅46岁的百亿富豪谈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艰辛时,他感叹“体会很深刻”。

  严介和告诫民企们,如今,要做好企业,一定要有产业意识———对企业来说,“管理第一、经营第一的时代即将过去,而产业第一的时代很快将来临!”这与当前企业界中惟“经营”、“管理”是从的观点有较大差别。严介和解释说,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这都是可以复制、可以流动的,并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产业是无法复制和流动的。一个处于上升阶段、市场饱和度低的产业,能够带领企业迅速攀升。“企业最大的幸福,就是选对产业!”

  传统产业:企业越大死得越快

 胸怀大局谋出路 严介和为民企谋出路称企业做得越大死得越快

  “如果你的企业还是在做传统产业,那么我的主张是企业做得小一点,千万不要大,越大死得越快。”严介和玩笑般的建议引起现场企业老总们会心的笑声。他建议仍停留在传统产业中的民企考虑转型,“可以通过与新产业、好产业搞配套的方式”,从而走出传统产业,进入新型产业然后再一步步成为新型产业中唱主角的人。

  事实上,这是太平洋建设集团初期的一个重要经验。1992年严介和成立引江建筑工程公司(后改制为太平洋建筑公司、太平洋集团)时,该公司一度只能在江苏省内接一些小单。1995年,南京市绕城公路开工,没有任何背景的严介和只找到了3个没人肯干的涵洞工程,而且是第五轮承包。严介和为这单工程赔了8万,但活儿依然干得相当漂亮。最终,严介和凭着这单工程,被公路建设指挥部选中做指令性分包工程,半年内承接了价值2700多万元的工程,净赚800万元,并成功地让公司跨出江苏、走向全国,成为“主角”。

  用人之道:越犯错误越提拔

  此外,严介和还与在座企业老总们分享了他特立独行的“用人之道”:越犯错误越提拔。严介和解释说,一流的人才通常也有着不为常人所容忍的怪脾气,“当他犯错误时,不但不批评,反而给他一个项目,继续提拔他、重用他,让他内疚、自省,把他原先的骄傲自动转化为动力”。

  在太平洋建设集团,严介和的这套方法获得了80%的成功率。“很多事情是用时间来赢得空间的。若企业家连这点包容心都没有,那他做不成大企业。”严强调,企业家一定要学会“用人之长,容人之短”,要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下属。大成在德,小成在智。通过这样方法,严介和将大量有才之人收至麾下,并最终成就了太平洋建设集团这样一艘超过百亿元资产的巨舰。

  目前,严介和正逐渐淡出太平洋建设集团。他计划到2008年,手中除了留下25%的股份外,其他75%股份全部分给其他管理层,自己则开个商学院,重新过上教书育人的生活,培养自己心目中的商业人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49727.html

更多阅读

严介和实际身价 严介和为中小企业“义诊”惹争议

握手问候,合影留念,严介和微笑着与每一个参会者打招呼。8月25日是严介和宣布为中小企业“义诊”的第一天,这位太平洋[12.59 0.08%]建设集团的原董事局主席现在就在做这样一件事情。他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华佗企业门诊中心,并且亲自坐堂听

严介和:企业家应该学会做减法

新浪财经讯 由华夏时报主办、新浪网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CEO高峰论坛论于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此次会议。上图为华佗CEO论箭组委会首席专家严介和。   严介和:亲爱的每一位朋友,尊敬的每一位企业家,很高兴

严介和名言 严介和称不缺钱图的就是名

昨天,太平洋建设集团原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打造的“中国第一家企业门诊”——华佗企业门诊中心在京挂牌,变身“商界华佗”的严介和亲自“坐堂”,为企业家“义诊”。从全国最大的包工头转型为“企业顾问”,严介和有能力扮演好新角色吗?在不

声明:《胸怀大局谋出路 严介和为民企谋出路称企业做得越大死得越快》为网友調戲與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