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道德经mp3 无物之象

 叶曼道德经mp3 无物之象


【国学大讲堂】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解析《道德经》:第十四章8226;无物之象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8226;精妙解析】

看不出什么东西,所以把它叫做“无相”;听不出什么声音,就叫做“无声”;摸不着的就叫做“无形”。“无相”、“无声”和“无形”这三个东西其实就是组成道体的微妙,看似可以分的,但他们原本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向上看,这个道体无光华;向下看,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延绵不绝存在于天地宇宙之间,但却不可名状,http://www.aihuau.com/也好像空无一物。大道无相无声无形,但却绵绵不绝的创发万物,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个道前后左右都好像存在,但又感受不到,这就叫“惚恍”。你想从前面观察它的面貌,你根本看不到它的头,你想从后面追赶它,你根本看不见它的尾影。大道从古至今绵延不绝,从未间断,领悟早已存在的这个“大道”,用来把握和理解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大道”的源头和涵义,并按“大道”处理万事万物,这就是掌握“大道”所延续和传递的规律了。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8226;精妙说经】

这一章老子延续第一章说明宇宙有“道”的存在,是对第一章说“道”是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道”是玄妙的延续和补充。这一章进一步说明“道体”的特征和状态。道体虽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触摸,但道体是超越时空而真实存在的,虽不可思议,但是是万物的根源,如果能把握领悟道,就可以掌握治理天下的规律了。老子说明管理者必须掌握天地的大道,才能够治理好天下,因为大道无形无相,所以很难看得到,它是形而上的东西,需要管理者以无私的大德去领悟和理解它。大道源于天地,源于自然,这也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哲学观的体现。老子认为:只有遵循大道,管理者才能治理好天下,前几章的谷神、无私、若水及玄德篇其实都在论述“道”所具备的大德,这些大德都是天地所具备的本性,所以“道”虽然无形无相,但充斥于天地之间。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486.html

更多阅读

道德经译文---南怀瑾 南怀瑾讲道德经视频

 1、《道德经》之一章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

俗人看《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

提出“道”和“名”之后,老子补充了一段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比“道”和“名”更难理解。第一个难解之处是对“天地之始”的理解。首先是“

《道德经》微学精讲17 第27章——善行无辙迹 道德经精讲

《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第27章——[善行无辙迹]【题记】《道德经》第四讲“善德篇”共有11章,将“善”与“德”结合起来。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善”与“德”有微妙的联系。在《道德经》中,善,是善于。本章重点理

声明:《叶曼道德经mp3 无物之象》为网友老娘不在发情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