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产业园 金融危机下鞋产业要“转”还是不“转”?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面临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有人提出现在企业生存都成难题,哪里谈得上转移,并因此认为“双转移”不合时宜。

  “这个话乍听起来有道理,仔细分析起来就有问题。”在上个月底召开的全省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全球产业结构进行强制性调整,不仅对企业和行业,而且对区域经济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这客观上为“双转移”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确实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转”,但绝对不等于没有企业可“转”。

  “双转移”不仅没有影响广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成为了广东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抹亮色

  明天,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又将率领香港工商界百人考察团来珠三角。这是今年初以来唐英年和港商第二次访粤,100多位港商代表着香港最先进的产业水平。4月那次,不少港商仔细了解珠三角各市最新金融产业规划,提出加快参与珠三角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愿望,并明确表示希望“门槛能再低一点”、“审批程序再简一点”。作为回应,珠三角各市也纷纷拿出诚意。刚刚把自家“笼子”“腾”出来准备招徕“凤凰”的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当即表示,佛山要“争取成为香港科研院所的孵化基地”。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没有拖住粤港合作的后腿,反倒使整个大珠三角地区关系更为信赖,合作水平更高,合作层次更深。

  粤港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珠三角的6万家港企早已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当部分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企业,也是国际金融风暴中受伤害最严重的企业。这些企业既关系港商生死存亡,又关系广东经济命脉。救不救?怎么救?一些企业的倒闭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表现。如果把本该在市场风浪中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扶持上马,则是不顾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事实上,它们的倒闭正好使竞争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后者发展腾出空间。广东决策者正是顺应这种市场规律,危机关头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

  “对所有为了提高竞争力而努力转型转移的传统企业,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同时大力支持,积极帮助。”于是,在过去一年里,广东基层干部们逐户走访调研,广东职能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帮助其尽快转型升级。对于那些愿意就地转型升级的企业,省政府2009年一次性安排了10亿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总部、扶持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等方面。对于那些愿意向外转移到生产经营成本更低地区的企业,广东500亿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引导它们落户离珠三角路途并不遥远的粤东西北产业转移工业园。

  “双转移”不仅没有影响广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成为了广东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抹亮色。在我省经济增长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粤东西北地区的消费、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均明显高于珠三角,全省4个GDP增速达到两位数的地级以上市,东西北地区占了3个。粤北山区作为最早受益于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率先异军突起,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五六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转移,梅州与韶关还首次实现了GDP和人均GDP增幅比翼齐飞的局面。

  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没有机遇,但更考验发现时机的眼睛和把握时机的舵手

  “‘双转移’的方向是对的,广东落后产业不转移,不提升其附加值没有出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一来,就有人提出,“双转移”是对的,但现在企业生存都成问题,哪还有能力去转移,并因此认为“双转移”不合时宜。

  “大家都受到影响,但中国企业其实相对更安全,应该趁势开拓国外市场,引进国外人才,移植海外研发中心进入中国。”在全国男鞋生产基地鹤山市,当地鞋业商会告诉记者,当地一些有实力的鞋企已经将生产工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同时将海外高端鞋业研发中心引进鹤山。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是市场机制自发地对全球产业结构进行强制性调整,不仅对企业和行业,而且对区域经济格局都是一次重大的重新洗牌。这客观上为“双转移”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正如汪洋所说:“市场经济从来不缺时机,缺的是发现时机的眼睛和把握时机的舵手。”

  比如玩具产业,东莞传统玩具巨头“合俊”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有意无意之间令玩具业贴上“夕阳产业”的标签。然而,同样是玩具企业,在东莞常平,港企龙昌数码去年前三季度玩具销售额劲增20%。作为一家1980年就来到东莞的“三来一补”企业,龙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痛定思痛,开始走上从OEM到ODM再到OBM的升级之路。经过近10年努力,龙昌OEM业务的比例已降至55%。汕头起家的玩具企业“奥飞”上世纪90年代初创业时就决心放弃加工贸易之路,探索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凭借成本优势和战略定位准确,“奥飞”在本轮危机中逆势扩张,不仅把总部设立到广州,还正筹划上市。

  “合俊”与“龙昌”、“奥飞”的命运殊同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珠三角地区庞大的低端产业来说,在危机倒逼压力下,其出路要么是就地转型升级,放弃或转出原来的低端产业环节而转向高端环节,要么是异地“转移升级”,整体或部分向外转移到生产经营成本更低的地区。

 互联网金融产业园 金融危机下鞋产业要“转”还是不“转”?

  总之是要“转”,不“转”就没有出路。

  谁有能力在金融危机中实现转移、升级,谁就具有赢得未来的新动力

  “做一道选择题:A是救企业,因为它们生存状况比较困难;B是痛下决心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因为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最近常常拿出这道选择题举例,与同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选择B,是一种着眼长远的选择。因为企业有企业的困难,但那只是短痛,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问题才是长痛,是制约发展的根本矛盾。”

  道理谁都明白。现在的关键是,要让那些具有潜在优势的企业得到政策,把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发挥到极致。

  “双转移”一年实践中,有两类企业充满机会。第一类是目前在珠三角有总部,在非珠三角地区包括周边的地区有分支机构,或者有生产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他们愿意把现有的生产能力迁移到非珠三角,包括我省的东西北地区,创造新的发展空间。第二类是目前核心竞争力较强,在危机中逆势而上的企业,当前危机正是这类企业扩张的大好时机。

  谁有能力在金融危机中实现转移,谁就具有赢得未来的新动力。不少在“双转移”中先行一步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显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手机生产巨头“龙记”集团,过去在珠三角有总部,工厂设在山区河源。金融危机暴发之后索性把现有生产能力迁移到河源。

  记者也注意到,珠三角部分企业正在等待机会转移。许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看到生产成本的上升令企业难以生存,但他们认为现在金融危机并没有见底,也不知道将来市场的方向,因此要等到经济形势好转,东西北的条件更加完善时再实施转移。这样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不少企业负责人趁现在经济萧条、生产不紧张时,正在全国各地马不停蹄地考察市场,为不久的将来经济复苏时作好转移准备。这些企业恰恰是粤东西北32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应该关注的对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5908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金融危机下的产物——观《职业丑人沉浮记》有感 宦海沉浮

原文地址:金融危机下的产物——观《职业丑人沉浮记》有感作者:憩园主还记得08年的金融危机吗,一些企业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就想大规模裁员,可是面对一些有背景和不想失去工作的员工,使负责人束手无策,这时”职业丑人“就应运而生了,他们顾名思

创意解压玩具 金融危机下卖疯了的解压玩具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下人们的压力日益增大,还好有新奇的玩具伴随,让解压成了一件轻松快乐的小事。    不停地挤家里电视机气泡纸上的一个个汽泡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个无限气泡纸的唯一功能就是——仿真气泡纸按下去时爆点

08年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下,创业者可围绕“衣食住行”找项目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下,找什么项目创业最合适?在晨报青年创业俱乐部QQ群里,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昨日,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建议,创业者现时可围绕衣食住行来找项目。 12月1日,晨报开通“武汉青年创业俱乐部”QQ群,几天

融资性担保公司 金融危机下行业担保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以及加深,包括珠宝行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资金欠缺,发展困难的窘境。因而,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生存难题便成了倍受关注的问题。在近日举行的深圳市政协专题议政会上,与会

声明:《互联网金融产业园 金融危机下鞋产业要“转”还是不“转”?》为网友清白路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