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海故事:胡凤雷从养鸭场走向成功


 闯海故事:胡凤雷从养鸭场走向成功

“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是中国年轻一代十分向往的地方。为了理想中的理想,年轻人汹涌而来一个海岛,那是想到也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岁月匆匆,转眼就在海南岛上打拼了近20年的胡凤雷向记者提起“闯海人”三个字,显得无比激动。他说曾经“闯海”的人们有不少已经离去了,也有不少仍坚守在自己的阵地,并一往情深地将海南视为自己的终极家园和精神故乡。 作为第一批上岛的闯海人,胡凤雷从一名普通的养鸭场工人干起,历经挫折转行从事农业,在海南组建首家大型放心连锁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最大的三鸟批发市场,到今天的负责全省农产品运销的海南省农产品运销协会会长,他不仅亲历了中国最大特区改革发展的历程,也为这片热土洒下了自己的血汗与泪水。 为了保护国有财产身中三刀 1989年6月,从湖北到海南,刚刚20出头的胡凤雷最初并没有呆在海口,而是到下面市县农场的养鸭场养起了当成了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回忆起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经验,胡凤雷说他受益匪浅,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磨练了他的耐性和坚韧。 胡凤雷说,当时,社会上很多无业游民经常过来滋事,趁火打劫。这家养鸭场属于国有企业,为让国有财产不受侵犯,胡凤雷甚至和工友差点为此付出了生命。在一次与违法分子做斗争的过程中,胡凤雷和同事以一挡十,将擅闯鸭场的不法分子赶了出去。采访中,胡凤雷还掀开衣服让记者看他腰部留下了两道长长的伤疤。他笑着说,连违法分子也怕“不要命”的人,还好命比较大。 1993年是一个转折点。胡凤雷对记者回忆说:1993年的高潮之后是急转直下的滑坡,经济泡沫大潮过去的后的特区有点满目荒凉的味道。泡沫破灭后,第一批来海岛的年轻人中,已经有一大批回转内地了。他身边的工友们也纷纷回到了内地,老家那边也不断有人催促他回头。但他怀着对这片热土的眷念,义无反顾地坚守了下来。 “不混出个样来不回去” “没想到养鸭工人,后来竟做起了连锁店。”说起这段经历,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这位农家子弟说,93年的泡沫经济时代,全岛都为之疯狂。当然,胡凤雷也不例外,在朋友的怂恿下,他带着在养鸭场积攒下来的3000多元工资也决定“下海一搏”。刚开始,胡凤雷和朋友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还没有干到一个月,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把产业卖掉回到了内地。下岗后,胡凤雷又和一个湖北老乡干起了“买卖房屋”的中介生意。 “那时候一套房,一天都可能被炒卖10次以上。”回忆起房地产的“火热”,胡凤雷说他经常手拿一大叠“委托代理书”,骑着一辆二手自行车穿梭在海南的大小建筑工地。很快,好不容易积累的几万元最后也赔了进去。最消沉的时候,胡凤雷都有了打道回府的念头,甚至买好了回乡的船票。临开船的头一天晚上,胡凤雷就来到了假日海滩一带的海边草地上睡觉。看着红男绿女在海边嬉戏,身上只剩下不到100元的胡凤雷独自躺在草地上数着天上的星星。 “我不能这样就回去,要不然父母也会没面子。”他说,想到这里,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的他最终撕掉了船票,继续返回市区寻找机遇。没过多久,胡凤雷在报纸上看到了罗牛山农场的一则招聘启事。有一定养殖专业技能的他一去应聘,就被录用。这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中了六合彩”。 胡凤雷相信“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来到罗牛山后,他发现这家农场可不比养鸭场,这是一家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类企业,也是海南省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基地,最大的良种繁育及种苗供应基地,也是全国配套最完善的菜篮子工程企业。在这样的公司工作,机遇和压力都是对等的,胡凤雷从基层干起,成天起早摸黑,终于在这里闯出自己的新天地。 经过几年的打拼,胡凤雷赢得了公司上下的认同。今天在海口市相对密集的居住区走一走,便随处可看到罗牛山放心食品连锁店。从最初的3家店到现在的数十家连锁店,这个奋勇向前的红牛商标已经深深植入海口市民心中。可没有人会想到,这是当初那个睡在大海边听着海涛数着星星的农家子弟的大胆想法。 走进蔬菜“绿色通道” 有了在罗牛山集团公司的成功,胡凤雷可谓从此一帆风顺。海南省蔬菜销路一直比较困难。究其原因,专家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受气候条件限制,能够成功种植的蔬菜品种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小农户分散种植,很难保证质量,蔬菜的检测达标率不高,海南省达到万亩种植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在市场总需求量中所占份额只有9%。 回忆起这段走“绿色通道”的往事,胡凤雷感慨万千,为帮助解决海南本地蔬菜种植户“销售难”的问题,他多次请教农业专家了解海南农业种植知识,多次到农民地上实验种植,“我自己也成了半个农业顾问。”胡凤雷常自嘲说。 吃在农场,干在农田,住在农户,胡凤雷终于在2004年初海南第一家专营岛内“无公害”农产品的海南永绿果菜营销有限公司在一片质疑声中成立了。也就是这个公司,带动农民提高种植品质、产品包装和对果菜的二次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流通领域。在2004年底北京举行的“海口农产品冬交会”上,首次亮相的永绿公司第一笔交易就拿到了总额1.59亿的订单,公司也因此获得“海口市2004年度农业龙头企业”的称号。 2005年初,海口市周边乡镇农民种植的辣椒收获在即,却遇到市场持续低迷,每斤市价仅为3毛钱。看到农民兄弟捧着辣椒欲哭无泪的样子,胡凤雷心像刀割了似的,他能深深理解这种心酸。很快,他带领公司全力奔走,寻找市场,终于在万里之外的新疆乌鲁木齐市找到了合适的销路将眼看要烂在地间的辣椒不但成功销售,还把售价提到每斤6毛钱,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直到今天,胡凤雷经过这些乡镇,都还有农户跟他打招呼。“要让老百姓都吃上放心菜” 有了菜篮子工程和开辟“绿色通道”的经验,胡凤雷又开始新的尝试。2002年出任海口中山南蔬菜批发市场负责人后,他一边积极联系本地蔬菜种植户和外地经销商,在严格要求蔬菜品质的前提下,迅速建设市场蔬菜农药残留物检测部门,以“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为市场准入的唯一标准,使市场在短期内成为海口市乃至岛内交易量最大、交易品种最为集中的蔬菜批发市场。 “每一个进入市场的商家都要无条件接受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测,所有蔬菜的品种、来源、检测时间、内容及指标数据全部在公告牌明示,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胡凤雷说自己做起事来总是风风火火,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老百姓都吃上放心菜。 位于琼海的海南万泉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岛内最大的三鸟批发市场,自2003年胡凤雷兼任该市场负责人后,为杜绝三鸟产品在场外私自交易,胡凤雷使出大手笔配合**部门对私自交易进行整治。在禽流感全球肆虐的险峻形式下,胡凤雷指挥万泉三鸟市场的所有员工临危不乱:严格控制肉禽来源,保证全部货源均来自动物无疫区;对进入市场的所有人员、车辆、器具进行彻底消毒。胡凤雷的所有努力,让市场作为农业部的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获得了“海南省2004年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称号。 割舍不断对海南的热爱 在来海南20多年的时间里,胡凤雷从一名普通的养鸭场工人,到有今天的成就,胡凤雷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那段“闯海”的经历,很难让他能有今日的成就。 胡凤雷不仅致力打造海南无公害农产品的健康品牌,让海南人民吃上真正的“放心食品”,还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给他成长空间的海南。每当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他都会出手相助。从万宁三胞胎姐妹,到贵州贫困学子,再到本报救助过的小善善,都留下了胡凤雷援助的身影。去年5月开业的全省最大的量贩式海鲜广场和首家专业型海鲜集市南海龙宫海鲜广场开业,让海口市20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还给社会提供了500个以上就业机会,并优先照顾下岗工人,属于企业自发启动的一个大型"4050"再就业工程,让近百个困难家庭找到了生计和致富的出路。 在海南寻找机遇、谋求发展的众多闯海人当中,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海南岛拴在了一起,同这块虽不富裕但仍炙热的土地融合在一起。建省之初,众多"闯海人"在这个中国最大特区的岛屿上坚持不懈,已悄然化作一种精神,一种宝贵的财富,留在了海南大地上,留在了当年这些“闯海人”的骨髓之中。 胡凤雷说,他也是茫茫闯海大军中普通的一员。虽历经岁月坎坷,但他从中得到了许多的启发和鼓舞,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怎样去努力和坚持不懈。在创业过程中,他有过成功,有过失败,但始终没有选择离开。因为,美丽的海岛让他不能忘怀,不能舍弃,也因为,他是热爱海南的人,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76305.html

更多阅读

老照片图文故事:从1942年2-3月的这张老照片谈起

老照片图文故事:从1942年2-3月的这张老照片谈起1942年2月途经一分区时,左起:布朗基、唐儒、罗元发、傅莱、杨成武、林迈可、李效黎在周庄一位朋友及时提醒我说,其实为第一座狼牙山烈士塔留下了影像记录的,还有

转载 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原文地址: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作者: 安龙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    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臣闻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瘼一有所不闻,将一

声明:《闯海故事:胡凤雷从养鸭场走向成功》为网友暮色伊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