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妙招窍门擦玻璃 梁信军:事业是皮球 生活是玻璃球



梁信军,1968年10月出生于浙江台州。1992年复旦大学毕业后,与郭广昌及其他三个伙伴共同创办了复星集团。如今,身为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的梁信军主要负责重大项目投资、信息产业和媒体投资。在10月初发布的《福布斯》亚洲版2007年中国40富豪榜单中,梁信军以10.8亿美元的财富位列第31位。10月10日,“2007胡润中国百名富翁排行榜”在上海揭晓,梁信军再度上榜,以130亿元财富位列第45位。

  特约记者张伊萌发自北京

  采访时间:2007年7月27日

  采访地点:中国传媒大学试听中心

  他的头上顶着无数光环:复旦大学天之骄子、台州商会会长、上海复星集团副董事长、集团副总裁兼党委书记……然而这一切都掩盖不住他的友善与谦和。15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伴随复星一同成长,从一家自有资产仅3.8万元的小型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涉足医药、房地产、钢铁、零售等诸多行业的内地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集团,并于香港联交所主板实现整体上市。在他的眼中,创业艰难,却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无论成功与失败,比结果更重要的永远是对过程的体味:虽甘苦自知,但唯有经历,方可笑对人生。

  儿时梦想,做一名物理学家

  梁信军出生于军人家庭。由于家庭的影响,梁信军最初的梦想与军人有关。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名高大威武、保家卫国的战士,成为孩子们眼中的英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梁信军的梦想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初中时,物理课的开设刺激了他的兴趣,浮力、电流等奇怪而又常见的现象于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梁信军产生了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梦想——物理学家,从事科学研究,去探究宇宙的奥秘。

  1987年,梁信军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但是在专业选择上却遇到了难题。梁信军坦言,出于爱好,他本想选择无线电物理专业,但以他当时的成绩,完全可以进入复旦大学最好的也是录取分数最高的遗传工程系学习。在父母的坚持以及任课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梁信军只得忍痛割爱,放弃了物理,踏踏实实地步入了遗传工程学的殿堂。

  当被问及是否后悔过当时的选择时,梁信军一脸的欣慰。的确,如果当时没有选择遗传工程系,也许现在呈现在他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人生,也许他正在一家科研所里搞着科研。那样,他就不会遇到像郭广昌、王群斌、范伟那样的同窗挚友,也就不会有复星的诞生……

  艰苦创业,打造复星航母

  1991年,梁信军大学毕业留校,成为复旦大学校团委的一名教师。而在此前,由于学生活动频繁,他与同样留校任教的郭广昌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共同带领学生赴浙江某地进行实践考察。考察归来,两个年轻人深受震颤。学校作为象牙塔毕竟不比社会开放,他们相信,以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一定能在“自我创业”的道路上干出一番成绩来。经过短期筹划,1992年两人决定一同下海。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建“广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即上海复星集团的前身),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成立初期,上海“广信”只是一家小规模的科技咨询公司,主营业务为市场调查和咨询,自有资产不过3.8万元。创业之初着实艰难,梁信军也曾骑着自行车满上海找项目。这与柳传志当年的“自行车创业”颇有几分相似,但与其不同的是,“广信”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卓有成效——成立仅10个月后,梁信军便和他的同伴赚到了创业后的第一个100万。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复星“五剑客”中的其余三位,王群斌、谈剑、范伟也在此时加入了进来。在谈到改名“复星”的初衷时,梁信军微微一笑:“新成员的加入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时再选用‘广信’作为名称就有些狭隘了。”他同时介绍说,选用“复”字,是因为几位创业者都是复旦出身。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复星最初设想的科技转化已经变得不再可行。如此背景下,“我们开了一个会,正式给公司的未来发展定了位。当时定的调子是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梁信军回忆说。也正是从那时起,复星科技开始了战略转型。此后一路走来,进展还算顺利,以至于后来搞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大获成功,为复星赚到了其成立后的第一个1亿元——那一年,“复星”年仅三岁。

  如今,十五年过去了,复星集团在医药、房地产、钢铁、商贸流通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在少数战略投资领域中也大有斩获。2007年7月16日,复星国际以10.98港元的开盘价,于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也许在一贯低调的梁先生看来,与他们心中真正远大的理想相比,复星这艘“航母”走到今天,才刚刚启航而已。

  地狱、天堂?创业需一技之长

  有人说创业是年轻人的地狱,因为遇到挫折,他可能一蹶不振;也有人说创业是年轻人的天堂,因为一但成功,人生就可因此而辉煌。

  在梁信军眼中,创业虽艰难,却不可简单地以成败来划分。诚然,人生万事,如果仅以结果判断,那就只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而如果以过程来判断的话,人们或许可以从中收获更多。其实比结果更重要的,是人生对创业过程的体尝。

  梁信军认为,年轻人创业最重要的是“一技之长”。以复星为例。在梁信军看来,复星集团的“独门暗器”主要有三点:其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嗅觉与勇气。复星的成功,在于领导层能够快速反应,发现商机,并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从最先开始从事的市场调查,到之后介入房地产销售、医药领域,再到后来进行多元化经营,复星迈出的每一步都比同行竞争者快半拍。主动出击为复星赢得了不少商机。其二是领导层能力的相互补充。这其中,郭广昌善于指挥,创新能力强;王群斌、范伟兢兢业业,执行能力强;而梁信军,人脉资源丰富,融资渠道非常广泛。几个人强强联合,成为复星成功的巨大优势。其三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当被问及是否因为创业艰难而产生过放弃的念头时,梁信军的回答异常坚定:“没有!”也许,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就从未收录过“放弃”二字。

  事业、生活,总有一方做出牺牲

  和很多人一样,工作之外的梁信军有自己喜爱的休闲生活。他喜欢打电脑游戏,特别是“三国演义”。在公司里,他的嗓音是最洪亮的,管理层中,他是最善于歌唱的一位。他经常在员工面前高歌,制造大家一同联欢的气氛。对于事业与生活的关系,他习惯用皮球与玻璃球的概念做比。这其中,事业是皮球,落到地上还能弹回来;而生活是玻璃球,摔到地上就会破裂,因此要倍加珍惜。梁信军也承认,这个比喻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在实际中却很难“两全”。他认为,人生是一条很长的路,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理想与追求。既然之前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就意味着必须比他人付出更多。梁信军对此也表现出些许无奈:“从创业初期一直到现在,自己的爱好、生活、亲情都受到了影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在家人、朋友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梁信军一脸欣慰。对话梁信军:夫妻二人必须走一个

  特约记者张伊萌发自北京

  记者:复星以“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作为自己的企业理念,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吗?

  梁信军:这句话是从儒家经典思想中衍化而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社会的细胞是家庭,所以讲求“修身齐家”,但是进入现当代社会之后,经济的慢慢放开使得企业成为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所以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能够把企业治理得“太平”了,社会的细胞也就“太平”了,整个社会也就会变得欣欣向荣。复星后来的企业文化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现在来说,光这几个字还不足以概括。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几个核心理念,就是创造价值,分享发展,感恩、学习,团队的文化,坦诚透明,这几方面要相提并论。这就是复星的文化特点。至于“助天下”,一方面是要做“企业公民”,另一方面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觉得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有所畏惧,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他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他所恐惧、敬重的东西,那我觉得这个人的世界观就有问题。第二,人要懂得感恩,如果他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帮助满不在乎,对于他所得到的东西不以为然的话,这个人与他的企业都不会走得太远。这也是我们提出要抱着感恩的态度“助天下”的原因。

  记者:在福布斯慈善家的排名中,您和郭广昌先生的排名都很靠前,这是不是也是对“助天下”的一种践行呢?

  梁信军:从创业到今天,我们在复星只是拿工资,还没有分过红。所以在做慈善时,我们都是以“复星”的名义进行的。在慈善这一块,我们一直表现得比较积极,前天我还向光彩事业捐赠1300万。我们认为慈善不在大小,而在于个人的意识与态度。从社会上来看,有很多个人,包括一些长者和家庭有困难的人,让他们捐出5元钱也许都很艰难,但是还是有人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社会应该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不能只看他们的捐款,真正的慈善与“大善”是他们为国家贡献的税收以及为社会、为家庭提供的就业岗位。我们去年为国家纳税45.8亿,人均纳税7万多元,所以我们的员工应该很骄傲,除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支撑了自己的家庭,同时还按照国家的小康标准,帮助国家养活了两到三家人。做慈善,看的是态度,但是从社会效果角度来看,我们企业要做的应该是“大善”。

  记者:复星在成立之初是一个很年轻的团队。这一路走来,会不会因为创业者年龄较轻、经验不足而遇到一些困难或阻碍?

  梁信军:在复星创业的初期,我们大胆启用年轻人,给年轻人以更多的机会去做事情。我们当时觉得,只要给年轻人机会,他们都会有所成长,有所建树。但是,随着事业的发展,企业的扩大,我们也逐渐发现光靠年轻人“冲杀”的劲头,在某些专业领域进行搏杀还是有问题的。后来,我们调整了思路,决定将年轻人独有的激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年长者、专业人士的经验结合在起来,产生一种协同效应。这也是复星成功的原因所在。

  记者: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复星又加入了很多新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与原有的创业团队之间会不会存在一种磨合呢?

  梁信军:磨合期肯定是会有的。好在这个“磨合”对于复星来说进行得比较顺利。从1996年到1999年,我们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磨合的整个过程。现在来看,无论概念、理念各个方面,我们处理起来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当然,在某些问题上,彼此意见不一的情况肯定会时常出现,尤其在项目评估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复星的决策很少由个人做主,但是出现问题时,我们通常不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而是通过说服。真理就是真理,虽然大家的觉悟会有早晚,但只要把问题讲清楚,在真理被质疑的过程中,真理会变得越来越真,越来越可行。

  记者:听说复星有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果夫妻二人同在一个公司,其中一方就要离开,是这样吗?

 生活妙招窍门擦玻璃 梁信军:事业是皮球 生活是玻璃球

  梁信军:是这样的,我们1992年创业,1993年就定下了这个规定,公司员工的亲属不能在公司工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引用了婚姻法,总而言之,有亲属关系的必须要离开。如果两个人在公司谈恋爱,之后结婚,两个人中也要走掉一个。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员工时,这种方法可能会显得不通情理,但是对大部分的员工来说,他们会感受到在复星工作是没有“玻璃天花板”的,他们在这里的晋升和发展只取决于自己的业绩和能力,与其他因素无关,这样做也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合理与公平。

  推荐朋友去贵州避暑

  在录制本期《论道》节目前,梁信军刚从贵州赶回北京。据梁信军介绍:“我们这次去贵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大复星集团在贵州省的投资力度。”他表示,随着东盟世贸区经济的发展,贵州的地理位置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谈及对贵州的印象时,梁信军一脸兴奋。“贵州是一个地无三尺平,但景色很秀美的地方。特别是贵州的夏天,天气凉爽,是一处避暑胜地。我一定会推荐亲戚朋友到贵州去避暑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9164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梁信军在2015复星全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梁信军老婆

原文地址:梁信军在2015复星全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作者:但斌梁信军在2015复星全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跨过进·化的关键门槛$复星国际(00656)$跨过进·化的关键门槛——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在2015全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梁信军:尊敬的各位企

梁信军的迈巴赫 梁信军的投资方法论

从收购分众,到投资养猪,复星到底想做什么?梁信军并非哲学科班出身,也许是受到了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的影响,这位复星的副董事长兼CEO首先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我们去廓清这个疑问的。“第一,长期不会变的东西是什么,从中可以导致出

复星创业投资 复星集团梁信军创业发家史

复星集团梁信军创业发家史: 梁信军出生于台州临海,1992年复旦大学毕业后与郭广昌及其3个伙伴共同创办了复星集团。 15年来,他和他的团队伴随复星一同成长,从一家自有资产仅3.8万元的小型公司,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涉足医药、房地产、钢铁、

对话刘永好、梁信军:经济过快反转未必是好事

在企业家的眼中,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复苏路线会沿着怎样的途径前进?V形?W形?U形?还是L形?日前本报专访了新希望[9.38 0.00%]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及复星国际[5.15 1.38%]CEO梁信军,刘永好认为,“中国比其他国家受的影响要小一些,恢复

梁信军:未来十年的高收益行业是这些

理财周报特邀 梁信军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  亲爱的理财周报读者:  我认为,未来6-10年,中国经济的牛市机会大大多于熊市,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资产配置上自然也应该多配牛市资产。  中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增长是全球最快的。换而言之,其

声明:《生活妙招窍门擦玻璃 梁信军:事业是皮球 生活是玻璃球》为网友傲似你野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