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的谭伟兴,是学校里诨名“花兴”的时尚青年教师;今日的谭伟兴,是终日埋首于建立“百花王国”理想的“另类”掌门人。
11年贷不到一分钱,创意被认为是“天方夜谭”,却总是站在休闲旅游业的前端。对于嗅觉灵敏的人来说,商机无处不在。这就是谭伟兴这位广州街坊的“创业经”。
熟悉谭伟兴的人都习惯叫他“老谭”。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老谭在“不惑之年”前后的人生泾渭分明——从中学教师到企业老板。如果要追溯两者间唯一的纽带,恐怕就是他上个世纪70年代通过进修进入中学当政治老师所获得的“花兴”的诨号了。
一嗅:让市民和金鱼亲密接触
数年后,巧合的机缘让他有了换岗的机会,职责正是开拓改革开放初期的旅游业。1992年老谭参股的公司承接了广州海洋馆的建设工程。作为全国第一家海洋馆,没有任何先例可寻,老谭的商业才能初现。
但合作伙伴的“突逃”,无奈离开海洋馆后,老谭瞄上了广州动物园内一块仅“两个篮球场”大的小地盘。“我要私人承包办个‘园中园’”,10年前这纯属“突发奇想”。老谭开出每个月上交4万元的租金条件,动物园同意让他一试。
弹丸之地,成了老谭创业的起点。他决定办一个“锦鳞苑”,“异想天开”地嫁接人家商业橱窗的展示方式来养金鱼。于是,一个个巨大的鱼缸瞬间立体“现身”,游客还可以进入水中和金鱼亲密接触。
开业后熬了足足4个月,口碑终于逐渐聚拢人气,“锦鳞苑”才开始艳光四射,名动全国。
二嗅:向日葵“向”出主题公园
过了1年多好日子,老谭的心又开始不安分起来。2001年,某报的角落发表了一条几百字的消息,让他兴奋不已。消息报道的是台湾一个年轻人办了一个“向阳农场”,种植了1万棵向日葵。“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对向日葵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要弄一个地方让向日葵四季盛开。”他说,在我们的教育中,向日葵总是向太阳,代表着希望。再加上广州人爱花是出了名的,而且当时各个公园尚未开始培植向日葵,广州人根本见不到向日葵,这个市场的潜力不可小觑。可是,黑龙江的向日葵研究所专家给他泼来冷水:全世界的向日葵都只在夏天开放一次。老谭不死心追问,什么是向日葵的生存极限?气温不能高于50摄氏度,不能低于0摄氏度。“广州的亚热带气温基本上不可能超过这个区间”,过去种花的经验告诉他:有戏!
他回家后开始算计自己发明的“积温”理论——“假如向日葵开花一共需要100摄氏度,而冬天每天的气温是10摄氏度,那我让它长10天应该也能开花。”他一边在“锦鳞苑”的天台播种养花,一边巡逻广州周边寻找“好地皮”。
“找来找去,就南沙的地最便宜,而且水电路三通。”9年前,老谭相中的是“番禺最穷的一块地方”——万顷沙。价钱是很便宜,每亩600元,他一口气要下400亩。
可他手中的资金不过十几万元。他到银行去贷款,结果无人理会“农业旅游”新项目埋单。“一分钱都贷不到”,老谭到处游说各路关系。
“信心和诚信就是无形资产,真的比黄金还重要”,过去帮他建“锦鳞苑”的建设单位带着资金来开荒,亲戚朋友带着钱来支持——紧锣密鼓5个多月后,耗资近900万元的百万葵园平地而起,资金来源全部自筹。
三嗅:葵花子养出有名“葵花鸡”
出于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2002年,广州市政府破天荒为一个民营企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消息传出后,这一年的五一黄金周,“开园那天创了一个纪录,10公里长的汽车在排队。”但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的十一黄金周游客骤减50%,“都说太单调了”。2003年,老谭在自家园子挂了一个牌子:创新部。又一个“灵机一动”使闻名遐迩的“葵花鸡”横空出世——因为葵花子太多无法处理,老谭便研究能不能用葵花子种木瓜,说着说着却忽然想到用葵花子养鸡。一家酒店的老总无意中尝了“葵花鸡”后,立即把大厨叫来“研究研究”。不久后,“葵花鸡”三个字便出现在该酒店的菜牌上。如今,“葵花鸡”的供应占百万葵园利润的1/6。
但是,从郁金香到薰衣草再到樱花,他每一次的独特创意引来了行内的一窝蜂复制“跟风”。“只要永远走在别人前面,就不怕被复制。”他又找到了新方向——与动漫结合,与婚纱摄影结合……“创新要跳出固有的行业,与有市场潜力的其他行业一结合,不就又是独一无二的吗?”当老谭看到葵园里人头攒动的年轻人时,他又嗅出了商机。
人物传:谭伟兴
1982年,辞去广州市第二十一中教师的职务,“下海”从事旅游业;
1998年,创办锦鳞苑,两年回本,赚得“第一桶金”;
2001年,受媒体一则消息启发创办广州百万葵园,现已成为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知名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