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讲话训练 《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第一章(一)



系列专题:《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

这是一本关于讲话能力训练的书。

那么,什么是“讲话”?什么是“讲话能力”?什么是“讲话能力训练”?本书有自己的界定,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如何给“讲话”下定义

1.讲话不光要用口

什么叫讲话?请读者先来做一个体验式练习。

我们用三种方式来说:“你真会讲话!”

第一种方式:面部不许有任何表情,脸上的肌肉不许动,说“你真会讲话!”

第二种方式:微笑,嘴角翘起来,眼睛笑眯眯,开口说“你真会讲话!”

第三种方式:微笑,右手伸出大拇指说“你真会讲话!”

同一句话,我们用了三种方式来说,哪种效果最好?毫无疑问,第三种方式,即加上面部表情和手势的说话效果最好。

现在我们可以对“讲话”进行定义了。讲话就是一人对多人,口、手、面部表情共同参与的多媒体式表达。如果只动口不动手,没有面部表情,讲话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

第一章怎样才算“会讲话”什么叫“一人对多人”?这里要稍加解释。只要是有三名以上听众的讲话,就是本书所指的讲话。也就是说,无论你是讲课、发言、讲解、主持,只要有三名以上的人员作为你的听众,都属于讲话。按照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训练,都会有所帮助。

2.讲话不等于演讲

本书把演讲与讲话进行了区分。

话要天天讲,而演讲不要!话要人人讲,而演讲不要!

什么是演讲呢?

一说到演讲,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名留着小胡子,身体前倾,挥动右手的俄国人,那是列宁,正在冬宫前面的广场进行演讲;或者是一头紧贴头皮的卷曲黑发,有着明亮眼睛的美国黑人,正在华盛顿广场上演讲《我有一个梦想》,那是美国著名的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或者,你会想到一名身着长衫,系着围巾,戴着一副圆眼镜的中国教授,正在做《最后的演讲》,他是闻一多;再或者,在一个个专题的演讲比赛中,每一名参赛的选手都在慷慨激昂地讲话。

以上就是我过去脑海里演讲的画面,也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演讲。总之,就是一个人充满了激情,挥舞着拳头,把全场的人都讲得热血沸腾的那种讲话。但是,这种演讲虽然可以让人热血沸腾,但往往只在事关生死或重大事件中才会用到,所以,一般的演讲学书籍中都把演讲的范围限定在理想情操演讲、模范事迹演讲、宣传鼓动演讲里。而这些演讲在日常生活中却很少用到。

无形中,演讲成为了普通人仰视的奢侈品。刘伯奎先生在《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一书中,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演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至今已可谓遍及城乡。但是,演讲活动在‘热’的表象之下,还存在着另一面——演讲应用的‘冷’。现阶段的‘演讲热’,主要表现在演讲爱好者群集的舞台上,而要想让演讲走下表演台,使之成为人生成功的得力工具,看来还要有一个漫长的历程。”

因此,作者认为:只有当众讲话“成为了人生成功的得力工具”时,它才为普通人所欢迎!

只是在表演台上的演讲,我们普通人是无法应用的。如果你的领导、同事、老师总是以演讲的姿态和你讲话,你会觉得这个人讲话方式有问题。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开设的“演讲与朗诵”课程,当学校要求大一的新生必修这门课程时,很多学生是抱着被“抓壮丁”的心情而来的。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所谓演讲,就是那种在大会上慷慨激昂的表演,离他们对讲话的需求太远了。

当听完了该课程的“绪论”部分后,学生才转怨为喜,由“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因为这里的演讲是指学习如何面对众人讲话。面对众人的讲话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要娓娓道来,以理服人。有感情,不一定始终有激情;有声音的起伏变化,但不一定始终慷慨激昂。讲话要掌握深入浅出的传播之道。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由被“抓壮丁”变成了“志愿兵”,内心自发地想学了。

由此作者感到,为了和传统意义上的“演讲”二字加以区别,本书不用“演讲”这个词,而使用“讲话”这个词,其含义是研究当众讲话,学会怎样一人讲,众人听,有情有理地讲话。

二、讲话能力强的标志

什么是讲话能力?就是当众讲话时,做到了:声情并茂,有胆有识,好听好记。做到这12个字,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会讲话,讲话能力强!

1.讲话能力强的标志之一: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一个是声,一个是情。

先说“声情并茂”中的“声”,就是要做到“三要”:气要通,即气息通畅;声要悦,即声音悦耳;字要清, 即吐字清晰明白。

第一,气要通。气、声、字,这三者中,气是前提。气者,声之帅也。气息不通畅,声音就容易嘶哑,吐字也不清楚。

第二,声要悦。因为人的声带条件不一样,不可能个个声如洪钟,但是通过训练,可以让你做到气息通畅,让声音锦上添花,听起来更悦耳、舒服、优美。我们见过有的人说话的时候,脖子上青筋暴起,声音嘶哑,这些都属于用气发声方法不正确,气息不通畅造成的。这样的人讲话时,听起来不悦耳,就会影响讲话的效果。

第三,字要清。讲话时,不要求你字正腔圆,但要做到吐字清晰;不要求你像播音员一样标准,但要让听众不用费力就能听明白你的意思。下面是一则语言的笑话。一位领导到广东某地视察。上了游船,当地的镇委书记说:“坐在床头看娇妻,越看越美丽。”领导一听,什么乱七八糟的,后来一解释,误会了,原来是发音不准,说的是:“坐在船头看郊区,越看越美丽。”一会儿,又请领导吃西瓜,“首长,你吃大便,我吃小便。”领导一听,勃然变色。一解释,又误会了,原来把“大片”说成了“大便”,把“小片”说成了“小便”。还曾有某电视台的主持人前后鼻音不分,把“不信”说出“不幸”,把“民心”说成“明星”,在观众中留下了笑柄。

像这种语音不清造成的歧义,闹出笑话,就是我们在讲话时一定要避免的。讲话中语音不标准不必苛求,但造成语言的歧义,闹出笑话来,这语音就不过关了。

本书第三章的内容就是解决声的问题,让你快速掌握丹田用气、声音悦耳、吐字有力的方法。

再说“声情并茂”中的“情”。情,其实就是讲话的吸引力,讲话者的语言能紧紧地抓住你的耳朵,讲话者的表情手势能紧紧抓住你的眼球;情,其实就是讲话的感染力,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紧张,让你兴奋。

要想讲话有感情,就要做到“三丰富”:手势要丰富,表情要丰富,语气要丰富。这“三丰富”之间是什么关系?“三丰富”中哪个是“纲”,哪个是“目”?

本书的第四章的内容就是解决情的问题,让你从手势入手,快速掌握语言吸引人、感染人的秘诀。

希望自己讲话声情并茂的读者,可以重点去看第三、第四章的内容。

2.讲话能力强的标志之二:有胆有识

什么叫有胆?就是讲话时沉着自信,镇定自若,不慌不忙。什么叫有识?就是讲话内容要有见识、要深刻、要新颖。

“有胆有识”这四个字有两层含义。

一是,有胆、有识,两者缺一不可。讲话“无胆”,就像不会踢临门一脚,内容再精彩,思想再深刻,准备得再充分,也会临场紧张,脑子空白,上台就砸锅;讲话“无识”,就是没有思想,味同嚼蜡,听众听起来没有收获。

二是,胆与识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有胆有识”这四个字并非是随意排列,而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胆”排在前,“识”排在后,说明“有胆”是有识的基础,是前提。讲话的人有了胆,才能够思维清晰,把精心准备的内容很好地表达出来,甚至超水平地发挥出来。

本书第二章的内容就是解决讲话者怎样练“胆”的问题。

3.讲话能力强的标志之三:好听好记

什么叫好听?

从台下观众的现场反应中就能看出来,能让观众竖起耳朵听,不时有笑声,最后响起热烈的掌声,就叫好听。凡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一定是上面讲得不好听;凡是上面声嘶力竭在讲,下面却各看各的书,各做各的事,一定不好听。

金一南将军的讲话就叫好听。金将军是国防大学的战略学教授,是中央电视台《一南军事论坛》的主讲嘉宾。他讲国防战略,高屋建瓴、激情洋溢,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上课两个小时,无人走动;在武警总部的讲课中,包括将军在内的900多人几乎无人不落泪;在总参给老干部讲两个半小时,居然没有人起身走动。

《人物》杂志一篇介绍金一南的文章《桅杆上的瞭望者》中写道:“2007年3月16日,金一南作为惟一的军方学者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研讨会。针对有人提出的‘军人生来为和平’的观点,金一南针锋相对地阐述了‘军人生来为战胜’的观点。金一南演讲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尽管会议时间已经拖延,但大家都没有离去的意思,甚至有人提出把自己的发言时间节省下来让金一南继续讲。”

文章中还讲了一个金一南让26个国家的军官“全神贯注,洗耳恭听”的故事。2000年,金一南在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时,学院要在30名学员中选两名学员介绍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作为惟一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各国学员对金一南的发言高度关注。

为了准备15分钟的发言,金一南两天只睡了五个小时。金一南以中国100年的数字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道理。“台下异常安静。一张张全神贯注静听的面孔有黑色的,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的。15分钟讲完了,全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你看,不管你讲什么,听众是什么人,只要你能让听众“鸦雀无声”,讲话结束“全场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就一定是好听的讲话。

 当众讲话训练 《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第一章(一)

什么叫好记?就是台下的观众不带纸不带笔,听完就能把要点记在脑海里,下来以后可以帮你口口相传。假如你强迫听众带纸带笔,死记硬背,别人还记不住,那就叫不好记。

电影《建国大业》中,毛泽东有句经典台词让人过耳不忘。当延安丢失后,毛泽东说:“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凡是看了这部电影的,几乎人人都在说这句话,这就叫好记。

想要好听,只有讲故事;想要好记,只有简练、简练、再简练。本书第五章的内容就是教你讲话好听好记的。

做到了“声情并茂,有胆有识,好听好记”十二个字,就具备了较高的讲话能力和水平,就可以让听众对讲话人伸出大拇指了。

三、训练——21天掌握当众讲话的诀窍

1. 21天学会当众讲话,能吗

学会当众讲话是人生的一种成功,任何成功都来源于习惯,这种习惯的训练要21天。

为什么是21天呢?因为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三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三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中国著名的习惯研究专家周士渊说:“美国科学家对人的习惯养成进行了大量实验。实验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当然,这21天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一般来说,培养习惯应在一个月,关键是头三天。”

当初对这句话的准确性,我还表示怀疑。可是在教学的实践中,让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话了。下面来看看我的学生通过定耳舞诀训练的效果。一位计算机专业大二的同学:

刚上广场,在台上台下走的时候还挺别扭的,走多了步子就顺了。第一次走上去讲的时候,身体有些不听使唤,动作不协调,还少上了一层楼梯。反复练了几次之后,我感觉越来越好了。当其他班的同学都走出来看我们时,我竟然不觉得紧张,习惯性地就走上去了,而且讲完了。胆量就是练出来的。

一位会计专业大三的同学:

通过对三定的练习,我再次感悟到一个字“静”。以前的我总是心浮气躁,做事情只图快,却不注意过程中的细节。但是,通过对三定的反复练习,我感受到我的心开始慢慢地“静”下来了。特别是老师教我们在说话之前先自己默数三秒,我觉得特别有用。因为这种方法不管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对我的“心静”有很大的帮助。

一位会计专业大二的同学:

通过一个星期对“双人舞”的练习,我现在讲话最大的改变就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起来。周三晚上,会计专业有一个讲座,我的朋友没有去,让我听完后回来给她讲一下内容。当我生动形象地给她讲完后,她由衷地称赞道:“听你讲话我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一位应用经济专业大三的同学:

一周的时间又匆匆地过去了,我的《人一之》,《八百标兵奔北坡》以及“引”又练习一周了。经过一周的练习我感觉到了“新”。以前,用耳语法练习结束后总会觉得腹部很累,肌肉酸。但是经过了这一周的练习,我明显感觉到练习后腹部没有那么累了。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阶段,肌肉已经慢慢开始熟悉这样的律动。我相信不久之后,殷老师所说的肌肉记忆也会慢慢出现。

一位国际新闻专业大三的同学:

记得第一次上课,老师叫我们每天用耳语法练习《人一之》20遍。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了耳语法的练习。一遍,两遍,三遍,忍住不笑,艰难地做完了三遍《人一之》。到后面几天,一次做完十遍也不会笑场了。

通过两个星期的训练,虽然时间很短,却感受到了一些变化。说话的时候气息似乎更顺畅,连语言也更贴近自己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了。

一位食品科学专业大三的同学:

上节课殷老师讲了“三定”,分别是笑定、眼定和站定。而笑定的练习方法就是对着镜子读“引”字。于是,我在手机上设置了备忘录,每当我看手机的时候就读一次“引”。一天大概会看几十次手机。

每看一次,我就笑一次,渐渐地,我的笑容变得更自然了。

一位计算机专业大三的同学:

几天来,按照殷老师说的“定”字诀,对着镜子练习《人一之》、《八百标兵》、《各位同学》。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完全变了,原来怯场、胆小的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充满了自信和魄力的我。一次又一次练习这简单而又精辟的几十个字,从外到内地改变让我自己都觉得惊讶。

一位应用经济专业大三的同学:

殷老师说我的笑容不够。在上完这次“三定”的课程后,我下定决心日练百遍“引”字的发声。从每天练习10分钟,到15分钟,再到20分钟,直到后来练得两颊发麻,我猛然发现了自己难得地在坚持着做一件事。通过练习不仅改善了笑容,同时也学会了为目标而坚持的人生道理。这一周的练习,除了笑,更是学会了练,坚持地练。

一位来自香港的财务学专业大二的学生:

经过三个星期“双人舞”的专注练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已经深深地融入我的记忆中。朗诵的过程不再只是追求纯熟地完成诗歌,而是每次都有了新的感悟,仿佛离作者的愿景越来越近。“我能!”中国移动这句广告词的精神在我的学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上面的这几位学生都来自我所任-爱华网-教的一所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他们来自各个方言区,没有任何语言天赋,但是经过21天左右的训练,都在各自的讲话难点上实现了突破。

他们能,读者朋友也一定能!我坚信!

2.学讲话如学开车

学开车有三部曲:师傅教,自己练,上路开。又好比学武术,先要仿招,一招一式模仿师傅的动作不走样;其次是练招,学会之后要拳不离手的勤学苦练,要有持之以恒的劲头;最后是创招,熟能生巧,发挥创造,自成一派。具备较高的讲话能力,就一定要像学开车和学武术一样,要经过这三个阶-爱华网-段的训练。

复杂的东西要简单化,简单东西要习惯化。

讲话能力的训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要训;二是要练。训是指教师的讲授指导,让学生去认识、体验讲话的规律;练是指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学习讲话的规律,逐渐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训与练相结合,才能掌握这种能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0002.html

更多阅读

网络推手公司 《网络推手这样做营销》第一章(1)

第一章网络传播新界点:互联网营销1如日中天的互联网营销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互联网应用正在蓬勃发展——以很中国的方式》,其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形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力:中国春节期间全球

《易经法则:职场人生的38跳忠告》第一章(2)

No 7不染恶习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坤·六二不染恶习根据《文言》的解释,“直”,品行纯正、为人正直。“方”,行为端正而符合道义。“大”,宏大。“习”,学习。这句话的意思是:“正直、端正、宏大,不学习也没有任何不利。”《坤》卦讲

《易经法则:职场人生的38跳忠告》第一章(1)

潜龙勿用No 1潜龙勿用潜龙勿用。——乾·初九“潜龙勿用”是一句名言。“潜”,潜伏。“龙”,传说中一种神通广大的三栖动物,可以在水底、陆地和天空生活。作《易经》者用“龙”来代表拥有才华的人。“勿用”,暂不施用。这句话的意思是:

宝洁大学 《向宝洁学什么》第二章(一)

系列专题:《向宝洁学什么》第二章宝洁关键品牌理念背后的故事第一节 关键是要让更多的人感觉到舒服宝洁经典案例在宝洁品牌经营的历史上,最耀眼的品牌是“象牙香皂”,这个品牌从诞生至今,已经存在了整整132年。1878年,公司创始人詹姆

向宝洁学什么 《向宝洁学什么》第一章(一)

系列专题:《向宝洁学什么》第一章因为宝洁这样做,所以其他人跟着做第一节 宝洁传奇:品牌从“烙印”开始 宝洁经典案例一百七十多年前,美国中部俄亥俄州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辛辛那提被人们称为“猪都”,是美国最著名的贩猪中心,甚至在城

声明:《当众讲话训练 《21天掌握当众讲话诀窍》第一章(一)》为网友内心独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